目录 1
上册 1
序 马少波 1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 1
序二——在中国戏曲史学学科建设上的贡献 余从 4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24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 26
1795年(乾隆六十年 乙卯) 30
1798年(嘉庆三年 戊午) 38
1799年(嘉庆四年 己未) 40
1800年(嘉庆五年 庚申) 42
1801年(嘉庆六年 辛酉) 43
1802年(嘉庆七年 壬戌) 45
1803年(嘉庆八年 癸亥) 47
1805年(嘉庆十年 乙丑) 56
1806年(嘉庆十一年 丙寅) 58
1807年(嘉庆十二年 丁卯) 60
1809年(嘉庆十四年 己巳) 62
1810年(嘉庆十五年 庚午) 65
1811年(嘉庆十六年 辛未) 69
1813年(嘉庆十八年 癸酉) 70
1814年(嘉庆十九年 甲戌) 73
1815年(嘉庆二十年 乙亥) 74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丙子) 75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 丁丑) 78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 戊寅) 79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 己卯) 80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 庚辰) 81
1822年(道光二年 壬午) 88
1823年(道光三年 癸未) 89
1825年(道光五年 乙酉) 92
1826年(道光六年 丙戌) 93
1827年(道光七年 丁亥) 94
1828年(道光八年 戊子) 99
1829年(道光九年 己丑) 105
1830年(道光十年 庚寅) 119
1831年(道光十一年 辛卯) 120
1832年(道光十二年 壬辰) 122
1833年(道光十三年 癸巳) 127
1834年(道光十四年 甲午) 128
1835年(道光十五年 乙未) 131
1836年(道光十六年 丙申) 133
1837年(道光十七年 丁酉) 139
1838年(道光十八年 戊戌) 148
1839年(道光十九年 己亥) 161
1840年(道光二十年 庚子) 163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164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165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166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167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 202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 204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 206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庚戌) 208
1851年(咸丰元年 辛亥) 217
1852年(咸丰二年 壬子) 219
1853年(咸丰三年 癸丑) 221
1854年(咸丰四年 甲寅) 222
1855年(咸丰五年 乙卯) 223
1856年(咸丰六年 丙辰) 232
1857年(咸丰七年 丁巳) 235
1858年(咸丰八年 戊午) 237
1859年(咸丰九年 己未) 238
1860年(咸丰十年 庚申) 240
1861年(咸丰十一年 辛酉) 253
1862年(同治元年 壬戌) 273
1863年(同治二年 癸亥) 275
1864年(同治三年 甲子) 304
1865年(同治四年 乙丑) 327
1866年(同治五年 丙寅) 337
1867年(同治六年 丁卯) 339
1868年(同治七年 戊辰) 344
1869年(同治八年 己巳) 347
1870年(同治九年 庚午) 349
1871年(同治十年 辛未) 354
1872年(同治十一年 壬申) 356
1873年(同治十二年 癸酉) 372
1874年(同治十三年 甲戌) 399
1876年(光绪二年 丙子) 409
1877年(光绪三年 丁丑) 440
1878年(光绪四年 戊寅) 458
1879年(光绪五年 己卯) 466
1880年(光绪六年 庚辰) 485
1881年(光绪七年 辛巳) 496
1882年(光绪八年 壬午) 502
1883年(光绪九年 癸未) 513
1884年(光绪十年 甲申) 550
1885年(光绪十一年 乙酉) 555
1886年(光绪十二年 丙戌) 560
1887年(光绪十三年 丁亥) 569
1888年(光绪十四年 戊子) 588
1889年(光绪十五年 己丑) 603
1890年(光绪十六年 庚寅) 608
1891年(光绪十七年 辛卯) 620
1892年(光绪十八年 壬辰) 627
1893年(光绪十九年 癸已) 634
1894年(光绪二十年 甲午) 664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670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675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683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686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691
下册 691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702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732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747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758
1904年(光绪三十年 甲辰) 760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765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768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 770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784
1909年(宣统元年 己酉) 789
1910年(宣统二年 庚戌) 794
1911年(宣统三年 辛亥) 797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壬子) 809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 癸丑) 814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 甲寅) 820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 乙卯) 824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 丙辰) 832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 丁巳) 840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 戊午) 856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 己未) 868
京剧演员师承表 875
京剧主要演员、场面血缘表 879
本书征引书目 886
京剧名艺人传略集 王芷章 895
附录: 895
老生 897
小生 954
武生 974
正旦 990
花旦 1011
武旦 1027
老旦 1039
正净 1047
二花脸 1061
文丑 1075
武丑 1087
音乐科 1095
剧装科 1123
梳水头 1127
检场人 1129
中国戏曲声腔丛考 王芷章 1131
前言 1133
明杂剧的演唱和影响 1134
一、引言 1134
二、从创作上看明代杂剧的盛衰 1136
三、明代杂剧的演唱情况 1137
四、明杂剧的演唱对后来地方戏的影响 1156
中国戏曲主要腔调分布概况 1159
一、昆腔部分 1159
二、弋腔部分 1175
三、徽调部分 1198
论清代的两个地方戏 1217
一、徽戏 1218
二、汉剧 1229
徽班使用的唱腔、剧本及其起源 1231
一、徽班的唱腔及其起源 1231
二、徽班的剧本 1237
皮黄来源新考 1241
腔调考原 王芷章 1245
序一 1247
序二 1252
序三 1254
第一章 皮黄正谬 1256
第二章 西皮考 1262
起原 1262
释名 1264
变迁 1266
内容 1267
第三章 黄腔考 1268
源流 1268
至京年月 1268
初唱时之角色与所演之剧 1273
辨误 1280
附论 1283
源流内容及与二黄之区别 1284
第四章 二簧考(附吹腔弦索) 1284
至京年月 1287
二簧与昆腔西皮之合奏 1288
第五章 秦腔及梆子腔考 1291
源流 1291
梆子腔之分裂 1293
第六章 勾腔考 1297
第七章 其他各腔考 1299
1.柳枝腔 1299
2.罗罗腔 1299
3.四平腔 1300
起源及盛行时代 1302
第八章 弋腔考 1302
弋腔与弋阳腔之区别 1304
弋腔之唱法与乐器 1307
弋腔角色与所演之戏 1309
余势之挣扎 1315
第九章 昆腔考 1317
源流 1317
清初及中叶时昆腔在京之情形 1319
晚清之衰绝 1320
第十章 结论 1322
补述一则 1323
王芷章先生生平 王维丽 李庆元 1325
后记 王维丽 李庆元 1334
《中国京剧编年史》人名索引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