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16 天山山地暗栗钙土化学性质分析 33 1
第一章 绪论 胡汝骥 张翠英 1
目录 1
图目录 2
图1-1 天山山系图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研究范围 2
图1-2 中国天山山系图 3
第二节 考察研究历史 4
表目录 7
表11 玄奘、椿园、景廉经行木札尔特山口旅程表 7
第一章 绪论 7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图4-32 天山山区各地热量平衡年分布 1 14
第二章 古老而又年轻的山系 柏美祥 戈澍漠 15
第一节 天山山系地质构造梗概 16
图2-1 天山山系地质构造简图 17
第二章 古老而又年轻的山系 17
图4-35 天山山区红外辐射年分布 1 19
第二节 中国天山地质发展简史 19
图2-3 晚元古代时期天山古陆分布图 20
图2-2 中国天山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古陆与中间地块分布图 20
图2-5 中晚志留世时期天山古板块活动示意图 21
图2-4 寒武-奥陶纪时期古板块构造活动示意图 21
图2-6 早中泥盆世天山古板块活动略图 22
图2-7 早、中石炭世天山古板块碰撞活动示意图 22
图2-8 二叠纪古天山、陆表海分布略图 23
图2-10 第三纪时期天山构造活动略图 24
图2-9 白垩纪天山古地理略图 24
第三节 新构造活动频繁 25
第二章 古老而又年轻的山系 26
表2.1 北天山活断层1971 年以来累积形变量与累积形变速率 26
表2.2 天山活断层测量速率 27
表2.3 1998—2000年GPS点位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率 27
图2-11 中国天山地震重复率曲线图 29
图2-12 中国天山地震震源深度剖面图 30
表2.4 中国天山地震破坏统计 32
第四节 丰富的地下资源 33
图2-13 中国天山温泉分布图 36
表2.5 中国天山温泉分布表 37
第三章 山地地貌 王树基 胡汝骥 39
第一节 山地的形成及其内外营力作用 40
图3-1a 中国天山山体形态结构略图 41
第三章 山地地貌 41
图3-1b 四棵树-轮台地形剖面图 42
图3-1c 新疆大地构造略图 43
图3-2b 天山北麓三排背斜构造带 46
图3-2a 阿图什地区晚近构造横剖面 46
图3-3 霍尔果斯-安集海背斜侵蚀面示意 47
第二节 地貌结构及其基本格局 48
第三节 主要山地与盆地的地貌特征 50
图3-4 库车地区晚近构造分布 56
第四节 特殊地貌 57
图3-5a 天山山系夷平面图 59
图3-5b 博格达山夷平面剖面图 60
图3-6 中国天山黄土或黄土状土分布图 63
第四章 山地气候 李江风 胡汝骥 69
图4-1 1月1500 m高度平均流场(1960—1969年) 70
第四章 山地气候 70
第一节 大气环流 70
图4-2 4月1500 m高度平均流场(1960—1969年) 71
图4-3 7月1500 m高度平均流场(1960—1969年) 73
图4-4 10月1500 m高度平均流场(1960—1969年) 74
图4-5 500 hPa 1月平均温压场图(1959—1970年) 75
图4-6 500 hPa 4月平均温压场图(1959—1970年) 75
图4-7 500 hPa 7月平均温压场图(1959—1970年) 76
图4-8 500 hPa 10月平均温压场图(1959—1970年) 77
图4-9 1月海平面气压场(hPa)(1951—1970年) 78
图4-11 7月海平面平均气场(hPa)(1951—1970年) 79
图4-10 4月海平面气压场(hPa)(1951—1970年) 79
图4-12 10月秋季海平面气场(hPa)(1951—1970年) 80
图4-13 80°~82.5°~85°E白天平均经向的剖面图上的垂直气流 81
图4-14 80°~82.5°~85°E夜间平均经向的剖面图上的垂直气流 81
图4-15 天山山区年总辐射量区域分布 82
第二节 辐射平衡与热量平衡 82
图4-16 天山南北坡各地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年变化 84
第四章 山地气候 84
表4.1 总辐射量年变幅比较(1957—1980年) 84
表4.2 辐射量极值及出现月份(1957—1980年) 85
表4.3 年总辐射量随高度的变化(1957—1980年) 85
图4-17 吐鲁番总量辐射年内日变化 86
表4.4 天山不同纬度、不同地形日照状况和直接辐射量(1957—1980年) 87
图4-18 天山山区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图 87
表4.5 直接辐射月际最大增量值和出现月份 88
表4.6 直接辐射年变幅(1957—1980年) 88
表4.9 太阳直接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89
表4.8 太阳直接辐射山地和平原分布 89
表4.7 直接辐射极值和出现月份 89
图4-19a 乌鲁木齐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值年内日变化 90
图4-19b 塔什干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值年内日变化 90
图4-20 天山山地散射辐射分布图 91
表4.12 散射辐射年变幅(1957—1980年) 92
表4.11 散射辐射月际最大增量和出现月份 92
表4.10 天山南坡各地浮尘日数 92
表4.14 散射辐射量占总辐射量比值(1957—1980年) 93
表4.13 散射辐射极值和出现月份(1957—1980年) 93
图4-21 乌鲁木齐散射辐射年日变化图 94
表4.15 年、月平均总云量 94
图4-22 天山山地反射率年分布图 95
图4-23 天山北坡反射率年变化 96
图4-24 天山南坡反射率年变化 96
表4.16 天山雪被表面的反射率 97
表4.17 天山地区反射率月际变化 98
图4-25 天山山区年有效辐射分布 98
表4.18 有效辐射月际变化(1958—1980年) 99
表4.19 有效辐射极值和年变幅(1958—1980 年) 100
表4.20 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变化(1958—1980年) 101
表4.21 天山山区总云量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变化 101
图4-26 天山山区不同纬度天文辐射月总量 102
表4.22 天山山区(34°~45°N)天文辐射日总量分布 102
表4.23 天山山区二分二至太阳天文辐射值 103
图4-27 天山山区辐射平衡区域分布图 104
图4-28 天山山区辐射平衡年变化 104
表4.24 辐射平衡年变幅 105
表4.26 天山山区辐射平衡随海拔高度变化 106
表4.25 天山山区辐射平衡月际变化(1958—1980年) 106
图4-29 天山山区年地表面和大气间湍流热交换量 108
表4.27 天山山区地表与大气间湍流热交换量 108
表4.28 天山山区地表与大气间湍流热交换 108
表4.29 地表面与下层土壤间热交换量 109
图4-30 1月份天山山区地表与下层土壤间热量交换 110
表4.30 天山山区地表面与下层土壤间热量交换年变幅和极值 110
表4.31 天山山区年蒸发耗热量和年辐射平衡量百分比 111
表4.32 天山山区蒸发耗热量 112
表4.33 蒸发耗热年变幅和极值 112
表4.34 天山山区地面冷热源强度 113
图4-31 天山南北坡LE/R和P/R值(%)比较 114
图4-34 天山山区光合有效辐射年变化 116
图4-33 天山山区光合有效辐射年分布 116
表4.35 天山山区光合有效辐射量年变幅 117
表4.36 天山山区光合有效辐射量极值及出现月份 117
表4.38 天山山区光合有效辐射山地和平原分布 118
表4.37 天山山区光合有效辐射量随海拔高度变化 118
表4.39 天山山区红外辐射量随高度变化 120
表4.40 天山山区紫外辐射量随高度变化 121
图4-36 天山山区年紫外辐射能量分布 121
第三节 气象要素 122
图4-37 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123
表4.41 天山山区各月年气温和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 124
表4.42 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逆温时空分布 126
表4.43 天山北坡坡地逆温出现时间、强度和高度 126
表4.44 天山南坡坡地逆温随海拔高度变化 127
图4-38 1958年1月18~19日天山北坡自由大气逆温层结曲线 127
图4-39 拜城盆地坡地逆温分布图 128
图4-40 苏盖特-柯坪与阔克库勒-柯坪小盆地1月份逆温图 128
图4-41 天山南坡、却勒塔格南北坡1月气温逆温带分布图 129
表4.45 西部天山温度分布 129
表4.46 天山山区春季升温速率 130
表4.47 天山南北坡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表 132
表4.48 天山山区秋季降温速率 133
图4-42 天山山区气温年变化曲线 134
表4.49 天山山区气温日较差 135
表4.50 天山四季分配表 136
表4.51 天山山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初终期、持续日数和积温 138
图4-43 天山山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分布 138
图4-44 中国天山年降水量分布 141
表4.52 天山北坡降水量和同纬度地方比较 142
表4.53 天山南坡降水量和同纬度地方比较 143
图4-45b 天山伊犁—巩乃斯河谷降水随高度变化 144
图4-45a 费尔干纳盆地东北山缘地带降水随高度变化 144
表4.54 天山山区月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 145
表4.55 天山山区四季降水量及占年降水量百分比 145
表4.56 天山总云量随海拔高度变化 149
表4.57 天山低云量随海拔高度变化 151
图4-46 天山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 152
表4.58 天山山区平均年、季日照时数 152
表4.59 天山山区平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随海拔高度变化 152
第五章 积雪、冰川和冻土 苏珍 姜逢清 李树德 154
第一节 积雪 155
第五章 积雪、冰川和冻土 156
图5-1 天山山系最大积雪量分布图 156
图5-2 中国天山积雪等厚线图 157
第五章 积雪、冰川和冻土 158
表5.1 天山北坡垂直带积雪情况 158
图5-3 中国天山积雪站1967—1994年历年积雪过程图 159
表5.2 中国天山积雪平均密度统计 160
表5.3 中国天山与西南雪密度值对比 160
表5.4 积雪密度的比较 160
表5.5 天山西部图尔根河谷(海拔1 500 m)水平面场地每月下旬观测的雪的平均粒径 161
图5-4 天山巩乃斯河谷距地面8~23 m积雪晶体生长(1979—1980年) 162
表5.6 各种雪层所含不同粒径的雪粒所占平均重量百分比 162
表5.7 各种雪型的出现次数和相对频率 162
表5.8 外伊犁阿拉套(1974—1975年)雪的粒径沿海拔变化 163
表5.9 外伊犁阿拉套草地山坡(10~45cm)雪晶体的平均(2月底~3月初) 163
图5-5 天山山地中山带典型雪温图 164
图5-6 天山东部巩乃斯河谷1983-1984年的气温、雪温、地温过程线图 165
表5.10 世界积雪平均厚度统计表 166
表5.11 天山巩乃斯河谷的深霜厚度变化 166
图5-7 天山巩乃斯河谷1972—1973年雪层结构演变过程图 166
图5-8 天山巩乃斯河谷(1 776 m)积雪变质过程柱状剖面图 168
图5-10 雪在荷载下的压缩沉降量 169
表5.12 天山不同类型雪在同一外力下的压缩沉降量与气温、孔隙率回归计算结果 169
图5-9 荷载与压缩变形的关系 169
表5.13 积雪的抗剪强度 170
图5-11 天山雪的抗张强度(梁数)与密度的关系 170
表5.14 雪的拉伸测量结果 171
图5-12 雪硬度与温度、密度的关系(硬度单位为9.8×104Pa) 172
表5.15 巩乃斯河谷积雪应变圆试验计算结果 172
表5.16 各种雪型的硬度 172
表5.17 K-ρ的实验数据 173
图5-13 K—ρ?3/2的实验确定 174
图5-14 天山山系雪崩危险区分布图 176
表5.18 天山山系按雪崩重现率、雪崩系数和雪崩量不同统计的雪崩危险区面积 177
第二节 冰川 180
图5-15 天山山系各山脉冰川条数分布图 181
图5-16 天山山系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183
图5-17 天山寒冷期延续时间(X)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184
表5.19 中国天山冰川统计 185
表5.20 中国天山一些山地南北坡冰川分布对比 186
表5.21 天山冰川朝向统计 186
图5-18 天山冰川朝向分布 187
表5.22 天山冰川形态类型统计 187
表5.23 天山冰川面积分级统计 188
图5-19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同时段物质平衡梯度分布 190
图5-20 天山冰川活动层温度 191
图5-22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温度剖面 192
图5-21 1号冰川活动层下界温度分布图 192
表5.24 中国天山各河流冰川分布 194
表5.25 天山雪冰融水径流及其对河流的补给比重 195
图5-23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前小冰期冰碛层示意图 196
表5.27 天山部分冰川的近期变化 197
表5.26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近数十年的变化 197
第三节 冻土 198
图5-24 中国天山地区冻土分布图 200
表5.28 天山某些地点多年冻土下界 201
第六章 内陆河流的源地 周聿超 吴素芬 李宇安 王顺德 黄玉英 205
第一节 天山山区的河流水文概述 206
第六章 内陆河流的源地 206
表6.1 天山山区河流各种补给来源百分比 206
第二节 山区降水与蒸发 208
表6.3 天山山区不同位置实测降水量比较表 209
表6.2 天山山区南北坡水量分布表 209
表6.4 天山山区代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统计表 210
第六章 内陆河流的源地 211
图6-1 天山山区不同剖面降水量与高程相关图 211
表6.6 天山山区各地降雪期及年降雪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 212
表6.5 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年降水量及降水梯度表 212
表6.7 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各月及全年降雪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表 213
表6.8 天山北坡不同地理位置暴雨出现频次 214
图6-2 新疆暴雨路径图 214
表6.9 天山山区不同历时暴雨统计参数 215
表6.10 天山山区代表站水面蒸发量年际变化表 215
第三节 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16
表6.11 天山山区代表站水面蒸发量年内分配表 216
表6.12 天山南北坡河流年径流量及地表水资源量表 217
表6.13 天山山区年径流量大于10×108m3的河流统计表 217
图6-3 天山北坡(a)和天山南坡(b)流域平均高程与径流深相关图 218
表6.14 天山山区主要河流径流量年内分布表 219
第四节 河流泥沙与水化学 220
表6.15 天山山区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统计表 220
表6.16 天山山区主要河流泥沙特征值表 221
表6.17 天山山区河流水质分布状况 222
表6.18 天山山区河流天然水质沿河长变化表 223
表6.19 天山山区河流天然水质季节性变化表 223
第五节 河流洪水 224
表6.20 1996年7月18~21日天山山区主要河流暴雨洪水情况表 225
图6-4 昆马力克河协合拉站高山雪冰融水洪水过程线图 226
图6-5 匹里青河匹里青站春季雨雪混合洪水过程线图 226
图6-6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站夏季冰雪融水和暴雨混合洪水过程线图 227
表6.21 各种类型洪水特征值表 228
表6.22 天山山区主要河流大洪水季节分布特征 229
表6.23 天山山区主要河流实测最大流量与年最大流量平均值的比值K一览表 230
图6-7 天山山区主要河流年最大洪峰流量重现期50>P≥20、P≥50年出现频次百分数图 231
表6.24 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能量平衡模拟计算结果 231
第六节 主要河流概述 233
表6.25 1996年7月17~21日主要站点降水量统计 233
表6.26 伊犁河流域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34
表6.27 伊犁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配 235
表6.29 伊犁河干、支流径流的补给组成 236
表6.28 伊犁河流域各河区径流量 236
表6.31 降水变差系数与高程的关系 237
表6.30 伊犁河干、支流径流的补给组成 237
表6.33 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干、支流的B、n值 238
表6.32 伊犁河流域河川径流变差系数Gv表 238
表6.34 伊犁河干、支流洪水情况 239
表6.35 伊犁河枯水情况 240
表6.36 伊犁河干、支流多年平均泥沙情况 240
表6.37 伊犁河干、支流水化学值 241
图6-8 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242
表6.38 玛纳斯河流域年降水量及其四季分布表 243
表6.39 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表 244
表6.40 玛纳斯河各站年径流量表 244
表6.41 玛纳斯河各站径流年内分布及年际变化表 245
表6.42 玛纳斯河各站洪水特征统计表 246
表6.44 玛纳斯河输沙量年内分布表 247
表6.45 玛纳斯河红山嘴站推移质与悬移质年输沙量比值表 247
表6.43 玛纳斯河各站年输沙量及侵蚀模数表 247
表6.46 玛纳斯河各站1989年水质评价表 248
图6-9 开都河流域及博斯腾湖水系图 249
图6-10 孔雀河及塔里木河下游水系 250
表6.47 天山南坡大河冰川面积及雪冰融水量比较表 251
表6.48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各站实测降水量表 252
表6.50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各主要水文站年径流量表 253
表6.49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年降水量四季分配表 253
表6.51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各站年径流量四季分配表 254
表6.52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各站年最大洪峰流量表 255
表6.53 开都河大山口水电站设计洪水计算结果表 255
表6.54 开都河流域各水文站各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百分比 256
表6.55 开都河流域各站春季平均流量及Gv值 256
表6.56 开都河流域各站多年平均含水量、年输沙量情况列表 257
表6.57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各站水质评价表 258
表6.58 开都河流域各站矿化度季节变化表 258
图6-11 渭干河流域水系图 259
表6.59 渭干河上游冰川情况统计表 260
表6.61 渭干河流域各河径流量年内分配表 261
表6.60 渭干河干、支流年径量及雪冰融水补给比重 261
表6.63 克孜尔水库设计洪水成果表 262
表6.62 渭干河干、支流洪峰流量特征值表 262
表6.64 渭干河干、支流含沙量表 263
表6.65 渭干河干、支流离子总量季节变化 263
表6.67 阿克苏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265
表6.66 阿克苏河流域各气象站气温、日照、无霜期表 265
表6.68 阿克苏河流域降水总量统计表 266
表6.71 阿克苏河两大支流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267
表6.69 阿克苏河流域地表径流总量及其国外来水量 267
表6.70 阿克苏河上游冰川情况表 267
表6.72 协合拉水利枢纽各种频率设计洪峰流量表 269
表6.73 阿克苏河水质参数沿程变化表 269
表6.74 阿克苏河水质参数季节变化表 270
表6.75 阿克苏河流域水质参数季节变化统计表 271
表6.76 1985—1988年阿克苏河流域各地农药、化肥使用统计 271
表6.77 阿克苏河流域各站含沙量特征表 272
表6.78 阿克苏河流域各河年输沙量及年际变化 272
表6.79 石城子河流域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表 273
表6.80 石城子河年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表 273
表6.81 石城子河流域洪水情况表 274
第七章 天山湖泊 胡汝骥 王亚俊 275
第一节 湖泊形成、分布、类型及其特征 276
第二节 湖水理化性质 278
第七章 天山湖泊 279
表7.1 中国天山主要湖泊的物理要素 279
表7.2 中国天山主要湖泊水化学特征 280
第三节 湖泊的变化 281
第七章 天山湖泊 282
图7-1 赛里木湖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分布图 282
图7-2 赛里木湖东北古湖堤纵剖面 283
图7-3 巴里坤湖岩相图 284
表7.4 大河河水水化学特征 284
表7.3 赛里木湖1968年7月湖水水化学特征 284
表7.5 巴里坤湖湖水化学成分 285
表7.6 博斯腾湖水系水文情况表 287
图7-4 博斯腾湖水位变化过程图 287
图7-5 艾比湖面积变化 288
表7.7 近50年来艾比湖水面积变化 289
图7-6 20025№20031艾比湖变化 291
第四节 湖泊的水生生物系统 293
图7-8 阿拉沟站年径流量累积距平曲线 293
图7-7 艾丁湖历年湖水面变化图 293
第五节 天山湖泊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97
表7.8 阿拉山口主要气象要素 301
表7.9 北疆铁路沿线主要地区3~5月平均风沙日数 302
表7.10 艾比湖盆地荒漠林地现状 305
表7.11 1996—1998年大风风沙对博州经济危害统计 306
表7.12 博州上空水汽输送量和降水量 307
表7.14 博斯腾湖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排污渠 312
表7.13 博斯腾湖主要排污口统计 312
第八章 土壤 张累德 313
第一节 土被形成特点、分布规律及土壤分区 314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作用) 317
第八章 土壤 319
表8.1 天山高山、亚高山土壤的腐殖质组成分析 319
表8.2 天山森林土、草原土的腐殖质组成分析 319
第三节 主要土壤类型 321
表8.3 天山高山草甸土化学性质分析 322
表8.4 天山亚高山草甸土的机械组成分析 323
表8.5 天山亚高山草甸土化学性质分析 323
表8.6 天山亚高山草原土的机械组成分析 324
表8.7 天山亚高山草甸草原土化学性质分析 324
表8.9 亚高山草原土化学性质分析 325
表8.8 天山亚高山草原土机械组成分析 325
表8.10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亚高山草原土全量分析及矿物胶体部分全量分析 326
第八章 土壤 327
图8-1 亚高山草原土(剖面S东9)粘粒X-射线衍射谱 327
图8-2 山地灰褐土N14粘粒X-射线衍射谱 327
表8.12 天山灰褐土交换量、交换性盐基分析 328
表8.11 天山灰褐土化学性质分析 328
图8-3 南坡山地灰褐土(S东4粘粒X-射线衍射谱) 328
表8.14 天山灰褐土机械组成分析 329
表8.13 天山灰褐土机械组成分析 329
表8.15 天山山地黑钙土化学性质分析 330
图8-4 地黑钙土(N14)粘粒X-射线衍射谱 330
表8.17 天山山地淡栗钙土化学性质分析 332
表8.18 天山山地棕钙土化学性质分析 332
图8-5 山地棕钙土(S 中 8粘粒X-射线衍射谱) 333
第四节 山地土壤演变趋势及其保护利用 334
第九章 植被 张佃民 李振武 胡汝骥 336
第一节 亚洲中部典型的山地垂直带谱 337
第九章 植被 339
图9-1 天山东部、中部、西部垂直带谱示意图 339
第二节 天山的植被 339
第三节 天山草场及其利用 352
第九章 植被 357
表9.1 天山草场分布高度 357
第四节 天山的资源植物 358
第十章 动物 袁国映 361
第一节 垂直自然带的动物 362
第二节 托木尔峰南北坡的鸟类分布特征 367
第十章 动物 367
表10.1 托木尔峰鸟类垂直分布调查总表 367
表10.2 托木尔峰南北坡各垂直带常见鸟类 371
图10-1 托木尔峰南坡夏候鸟垂直分布图 371
第十章 动物 371
图10-2 托木尔峰北坡夏候鸟垂直分布图 373
表10.3 托木尔峰南北坡垂直带鸟类的科和种数比较 374
第三节 主要珍稀保护动物和经济动物 375
第十一章 天山垂直自然带 张百平 381
第一节 天山垂直自然带体系的划分 382
表11.1 天山垂直自然带分类体系 384
第十一章 天山垂直自然带 384
第二节 垂直自然带的景观特征 384
第三节 垂直自然带的区域差异 386
第十二章 天山综合自然区划 胡汝骥 张翠英 张百平 390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与方案 391
第十二章 天山综合自然区划 395
第二节 天山自然地带的基本特征 395
表12.1 天山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395
第十二章 天山综合自然区划 395
图12-1 天山山地综合自然区划图 395
图12-2 天山山系三列山脉 396
表12.2 天山南北坡自然条件比较 397
表12.3 巴音布鲁克地区主要生态系统及植物群落 398
表12.4 天山自然地带的基本特征 399
第三节 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开发利用 400
表12.5 伊犁谷地农业气候资源 401
表12.6 博尔塔拉谷地农业气候资源 402
图12-3 天山东段北坡垂直景观 404
表12.7 天山北坡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布 405
表12.8 巴里坤—三塘湖盆地农业气候资源 406
表12.9 伊吾—淖毛湖盆地农业气候资源 407
图12-4 哈密盆地地形概况 408
表12.10 哈密盆地农业气候资源 409
表12.11 吐鲁番盆地农业气候资源 410
表12.12 耆盆地农业气候资源 411
图12-5 博斯博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图 412
表12.13 乌什等农业气候资源 415
表12.14 柯坪与哈尔峻盆地农业气候资源 417
第十三章 自然保护区 袁国映 王娇艳 420
第一节 天池自然保护区 421
第二节 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 422
第三节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 423
第四节 霍城四爪陆龟自然保护区 424
第五节 巩留西天山自然保护区 424
第六节 巩留野核桃自然保护区 425
第七节 那孜确鹿特草甸类草原自然保护区 425
第十节 奇台荒漠草原自然保护区 426
第八节 伊宁小叶白蜡保护区 426
第九节 温泉中亚北鲵自然保护区 426
第十一节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428
第十二节 甘家湖梭梭自然保护区 428
第十三节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 429
第十四节 博格达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430
第十五节 伊犁黑蜂保护区 430
参考文献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