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针治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仲愚著钟枢才,李淑仁整理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6415958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经络 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1

目录 1

上篇 经络腧穴 1

一、十二经脉 3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内容 3

(一)头部河车路 15 4

二、奇经八脉 7

三、十五络脉 8

四、十二经别 9

六、十二皮部 11

五、十二经筋 11

一、生理作用 1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 12

二、病理作用 14

三、诊断作用 15

四、治疗作用 16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 19

第二章 腧穴 19

一、十四经穴 20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20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21

二、奇穴 21

三、阿是穴 21

四、利用地貌天体命名 22

一、依据所在部位命名 22

二、依据治疗作用命名 22

三、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22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 23

五、参照动植物名称命名 23

六、借助建筑物名称命名 23

三、特殊作用 24

一、近治作用 24

二、远治作用 24

一、五输穴 25

第五节 特定穴及其运用 25

二、原穴 31

三、络穴 32

四、背俞穴 33

五、腹募穴 34

六、八脉交会穴 35

七、八会穴 36

八、郄穴 37

九、下合穴 38

第六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39

十、交会穴 39

二、体表标志定位法 40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40

三、手指比量定位法 42

四、简便定位法 43

(一)经脉循行 4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44

第一节 十二经脉 44

一、手太阴肺经 44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45

(二)主治病证 45

3.尺泽 46

(四)腧穴 46

1.中府 46

2.云门 46

7.太渊 47

4.孔最 47

5.列缺 47

6.经渠 47

(一)经脉循行 48

8.鱼际 48

9.少商 48

二、手阳明大肠经 48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49

(二)主治病证 49

2.二间 50

(四)腧穴 50

1.商阳 50

6.偏历 51

3.三间 51

4.合谷 51

5.阳溪 51

10.曲池 52

7.下廉 52

8.上廉 52

9.手三里 52

15.迎香 53

11.肘髎 53

12.臀臑 53

13.肩髃 53

14.巨骨 53

(二)主治病证 54

三、足阳明胃经 54

(一)经脉循行 54

(四)腧穴 56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56

4.地仓 57

1.承泣 57

2.四白 57

3.巨髎 57

9.人迎 58

5.大迎 58

6.颊车 58

7.下关 58

8.头维 58

14.承满 59

10.气舍 59

11.缺盆 59

12.乳根 59

13.不容 59

19.水道 60

15.梁门 60

16.关门 60

17.滑肉门 60

18.天枢 60

24.阴市 61

20.归来 61

21.气冲 61

22.髀关 61

23.伏兔 61

28.上巨虚 62

25.粱丘 62

26.犊鼻 62

27.足三里 62

33.冲阳 63

29.条口 63

30.下巨虚 63

31.丰隆 63

32.解溪 63

(一)经脉循行 64

34.陷谷 64

35.内庭 64

36.厉兑 64

四、足太阴脾经 64

(四)腧穴 65

(二)主治病证 65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65

2.大都 66

1.隐白 66

6.三阴交 67

3.太白 67

4.公孙 67

5.商丘 67

10.血海 68

7.漏谷 68

8.地机 68

9.阴陵泉 68

(一)经脉循行 69

11.箕门 69

12.腹结 69

13.大横 69

14.食窦 69

15.大包 69

五、手少阴心经 69

2.灵道 71

(二)主治病证 71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71

(四)腧穴 71

1.少海 71

6.少府 72

3.通里 72

4.阴郄 72

5.神门 72

(二)主治病证 73

7.少冲 73

六、手太阳小肠经 73

(一)经脉循行 73

(四)腧穴 74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74

3.后溪 75

1.少泽 75

2.前谷 75

6.养老 76

4.腕骨 76

5.阳谷 76

11.天宗 77

7.支正 77

8.小海 77

9.肩贞 77

10.臑俞 77

17.听宫 78

12.秉风 78

13.肩外俞 78

14.肩中俞 78

15.天容 78

16.颧髎 78

(二)主治病证 79

七、足太阳膀胱经 79

(一)经脉循行 79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80

2.攒竹 81

(四)腧穴 81

1.睛明 81

4.玉枕 83

3.曲差 83

9.厥阴俞 84

5.天柱 84

6.大杼 84

7.风门 84

8.肺俞 84

14.胆俞 85

10.心俞 85

11.督俞 85

12.膈俞 85

13.肝俞 85

18.肾俞 86

15.脾俞 86

16.胃俞 86

17.三焦俞 86

24.中膂俞 87

19.气海俞 87

20.大肠俞 87

21.关元俞 87

22.小肠俞 87

23.膀胱俞 87

29.下髎 88

25.白环俞 88

26.上髎 88

27.次髎 88

28.中髎 88

34.委中 89

30.会阳 89

31.承扶 89

32.殷门 89

33.委阳 89

41.魂门 90

35.附分 90

35.魄户 90

37.膏育俞 90

38.神堂 90

39.譩譆 90

40.膈关 90

47.秩边 91

42.阳纲 91

43.意舍 91

44.胃仓 91

45.肓门 91

46.志室 91

52.跗阳 92

48.合阳 92

49.承筋 92

50.承山 92

51.飞阳 92

57.京骨 93

53.昆仑 93

54.仆参 93

55.申脉 93

56.金门 93

(一)经脉循行 94

58.束骨 94

59.足通谷 94

60.至阴 94

八、足少阴肾经 94

(四)腧穴 95

(二)主治病证 95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95

1.涌泉 96

8.照海 97

2.然谷 97

3.太溪 97

4.大钟 97

5.水泉 97

11.横骨 98

7.复溜 98

8.交信 98

9.筑宾 98

10.阴谷 98

(三)主治范…及作用 99

12.气穴 99

九、手厥阴心包经 99

(一)经脉循行 99

(二)主治病证 99

2.郄门 100

(四)腧穴 100

1.曲泽 100

4.内关 101

3.间使 101

(一)经脉循行 102

5.大陵 102

6.劳宫 102

7.中冲 102

十、手少阳三焦经 102

(四)腧穴 104

(二)主治病证 104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104

4.阳池 105

1.关冲 105

2.液门 105

3.中渚 105

8.清冷渊 106

5.外关 106

6.支沟 106

7.天井 106

13.瘈脉 107

9.臑会 107

10.肩髎 107

11.天牖 107

12.翳风 107

(一)经脉循行 108

14.颅息 108

15.角孙 108

16.耳门 108

17.丝竹空 108

十一、足少阳胆经 108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109

(二)主治病证 109

1.瞳子髎 111

(四)腧穴 111

5.悬厘 112

2.听会 112

3.上关 112

4.悬颅 112

10.本神 113

6.曲鬓 113

7.率谷 113

8.头窍阴 113

9.完骨 113

15.肩井 114

11.阳白 114

12.头临泣 114

13.脑空 114

14.风池 114

20.五枢 115

16.渊腋 115

17.日月 115

18.京门 115

19.带脉 115

25.膝阳关 116

21.维道 116

22.环跳 116

23.风市 116

24.中渎 116

30.阳辅 117

26.阳陵泉 117

27.阳交 117

28.外丘 117

29.光明 117

34.地五会 118

31.悬钟 118

32.丘墟 118

33.足临泣 118

(一)经脉循行 119

35.侠溪 119

36.足窍阴 119

十二、足厥阴肝经 119

1.大敦 121

(二)主治病证 121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121

(四)腧穴 121

5.?沟 122

2.行间 122

3.太冲 122

4.中封 122

10.急脉 123

6.中都 123

7.膝关 123

8.曲泉 123

9.阴包 123

(二)主治病证 124

11.章门 124

12.期门 124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24

一、督脉 124

(一)经脉循行 124

1.长强 125

(三)主治范围及作用 125

(四)腧穴 125

2.腰俞 126

4.命门 127

3.腰阳关 127

9.至阳 128

5.悬枢 128

6.脊中 128

7.中枢 128

8.筋缩 128

13.陶道 129

10.灵台 129

11.神道 129

12.身柱 129

17.脑户 130

14.大椎 130

15.哑门 130

16.风府 130

21.前顶 131

18.强间 131

19.后顶 131

20.百会 131

26.水沟 132

22.囟会 132

23.上星 132

24.神庭 132

25.素髎 132

(二)主治病证 133

27.兑端 133

二、任脉 133

(一)经脉循行 133

(四)腧穴 134

(二)主治范围及作用 134

4.石门 135

1.曲骨 135

2.中极 135

3.关元 135

9.下脘 136

5.气海 136

6.阴交 136

7.神阙 136

8.水分 136

13.巨阙 137

10.建里 137

11.中脘 137

12.上脘 137

17.玉堂 138

14.鸠尾 138

15.中庭 138

16.膻中 138

23.承浆 139

18.紫宫 139

19.华盖 139

20.璇玑 139

21.天突 139

22.廉泉 139

3.鱼腰 140

第三节 奇穴 140

一、头颈部 140

1.四神聪 140

2.印堂 140

5.球后 141

4.太阳 141

1.百劳 142

6.鼻通 142

7.夹承浆 142

8.安眠 142

9.耳尖 142

10.翳明 142

二、躯干部 142

7.腰奇 144

2.祟骨 144

3.定喘 144

4.夹脊 144

5.痞根 144

6.腰眼 144

12.子宫穴 145

8.十七椎穴 145

9.胃脘下俞 145

10.三角灸 145

11.提托 145

1.十宣 146

三、四肢部 146

(一)上肢部 146

7.落枕穴 147

2.大骨空 147

3.小骨空 147

4.中魁 147

5.四缝穴 147

6.八邪 147

12.肩三针 148

8.腰痛穴 148

9.中泉 148

10.二白 148

11.肘尖 148

5.鹤顶 149

(二)下肢部 149

1.胆囊穴 149

2.阑尾穴 149

3.膝眼 149

4.百虫窝 149

一、八阵穴 150

6.八风 150

7.独阴 150

8.里内庭 150

9.四强 150

第四节 杵针疗法常用特殊穴位 150

3.大椎八阵 151

1.泥丸八阵(百会八阵) 151

2.风府八阵 151

6.至阳八阵 152

4.身柱八阵 152

5.神道八阵 152

10.腰阳关八阵 153

7.筋缩八阵 153

8.脊中八阵 153

9.命门八阵 153

1.河车印脑段 154

11.腰俞八阵 154

二、河车路 154

(二)腰背部河车路 155

2.河车脑椎段 155

2.河车阳命段 156

1.河车椎至段 156

(三)胸腹部河车路 157

3.河车命强段 157

1.眼八廓 158

三、八廓穴 158

1.河车天膻段 158

2.河车膻阙段 158

3.河车阙极段 158

3.鼻八廓 159

2.耳八廓 159

4.面部五轮穴 160

(一)构造 161

一、杵针的构造和规格 161

第四章 杵针治疗方法 161

第一节 杵针工具 161

2.五星三台杵 162

1.七曜混元杵 162

(二)规格 162

第二节 杵针手法练习 163

4.奎星笔 163

3.金钢杵 163

(一)仰卧位 164

二、体位的选择 164

第三节 杵针治疗前的准备 164

一、杵针针具的选择 164

(六)侧伏坐位 165

(五)俯伏坐位 165

(二)侧卧位 165

(三)伏卧位 165

(四)仰靠坐位 165

一、持杵和行杵 166

第四节 杵针治疗的手法 166

三、消毒 166

(二)行杵方法 167

(一)持杵方法 167

(二)行杵角度 168

(一)行杵高度 168

二、行杵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 168

三、行杵与得气 169

(四)行杵徐疾 169

(三)行杵轻重 169

(一)点叩手法 170

四、杵针操作的基本手法 170

五 杵针补泻手法 171

(五)分理手法 171

(二)升降手法 171

(三)开阖手法 171

(四)运转手法 171

(六)平补平泻法 172

(五)徐疾补泻法 172

(一)升降补泻法 172

(二)开阖补泻法 172

(三)迎随补泻法 172

(四)轻重补泻法 172

七、杵针治疗注意事项 173

六、杵针时间 173

第一节 辨证论治 175

第一章 治疗总论 175

下篇 杵针治疗 175

一、肺与大肠 176

第二节 脏腑经络辨证 176

二、脾与胃 178

三、心与小肠 180

四、肾与膀胱 181

五、心包与三焦 183

六、肝与胆 184

第三节 杵针治疗原则 185

三、寒热 186

二、表里 186

一、阴阳 186

第四节 处方配穴 187

四、虚实 187

三、远部取穴法 188

二、近部取穴法 188

一、八阵、河车取穴法 188

四、随证取穴 189

五、处方注意事项 190

一、感冒 192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92

第二章 治疗各论 192

二、咳嗽 195

三、哮喘 198

四、肺痨 200

五、呕吐 202

六、呃逆 205

七、噎膈 208

八、胃脘痛 209

九、腹痛 212

十、便秘 215

十一、泄泻 217

十二、痢疾 219

十三、脱肛 222

十四、心痛 223

十五、不寐 227

十六、惊悸(怔忡) 230

十七、癫狂 232

十八、痫证 235

十九、郁证 236

二十、黄疸 238

二十一、中风 241

二十二、眩晕 244

二十三、胁痛 247

二十四、水肿 250

二十五、腰痛 252

二十六、癃闭 255

二十七、淋证 257

二十八、遗精 259

二十九、阳萎 261

三十、头痛 262

三十一、落枕 267

三十二、痹证 268

三十三、漏肩风 273

三十四、痿证 274

三十五、消渴 276

三十六、面瘫 278

三十七、疟疾 280

三十八、中暑 282

(一)月经先期 284

第二节 妇科疾病 284

一、月经不调 284

(二)月经后期 286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288

二、痛经 289

三、经闭 291

四、崩漏 293

五、绝经前后诸证 295

六、带下病 298

七、妊娠恶阻 300

八、胎位不正 302

九、滞产 303

十、产后腹痛 304

十一、缺乳 306

十二、阴挺 307

十三、阴痒 308

十四、不孕 310

第三节 儿科疾病 312

一、顿咳 312

二、痄腮 314

三、急惊风 316

四、慢惊风 317

五、疳疾 318

六、小儿泄泻 320

七、遗尿 323

八、小儿夜啼 324

九、小儿麻痹后遗证 326

第四节 外科疾病 328

一、风疹 328

二、乳痈 329

三、肠痈 331

四、瘿气 333

五、瘰疬 335

六、丹毒 336

七、痔疮 337

八、扭伤 339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340

一、牙痛 340

二、咽喉肿痛 341

三、耳鸣、耳聋 343

四、鼻渊 345

五、目赤肿痛 347

六、迎风流泪 348

七、近视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