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话说佛教 2
第一章 楔子 2
第二章 三宝 5
一、佛 5
二、法 8
三、僧 14
第三章 佛教简史 16
第四章 佛教人生观 25
一、印度固有的说法 25
(一)佛教对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 25
1.苦 25
2.苦的原因 28
(二)人生应该追求的理想 34
1.把苦灭除 34
2.灭除苦的途径 36
二、中国的新阐释 52
1.报应 52
2.神不灭 53
3.道不尽的涅槃 55
4.理想人格 55
5.道德伦理 57
6.心性说 58
第五章 佛教宇宙观 60
一、印度固有的说法 60
(一)组成宇宙的元素 60
1.蕴、处、界 60
2.五位 64
(二)宇宙模式 73
1.三界 74
2.三千大千世界 78
3.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78
(三)宇宙生成 80
1.缘起的基本概念 80
2.关于宇宙生成的几种代表性说法 85
二、中国的新阐释 98
(一)宇宙的本体 98
(二)宇宙的生成 100
1.真如缘起 100
2.性具缘起 103
3.法界缘起 104
4.自心顿现 105
第六章 佛教认识论 106
一、印度固有的说法 106
(一)禅观 106
(二)中道观 107
(三)现观 109
(四)唯识观 110
(五)量论认识 115
二、中国的新阐释 120
第二篇 因明准备 129
第一章 序言 129
第一节 因明的性质和作用 129
一、因明学的性质 129
二、因明学的作用 131
(一)娱乐性作用 131
(二)辩论取胜 131
(三)论证佛理的有效性、真实性 132
(四)解脱生死 132
第二节 因明的关注对象和修行方法 132
一、因明关注的对象(立足点) 132
二、因明的修行方法:思维修 133
第二章 因明简史 138
第一节 在印度 138
第二节 在中国 143
第三章 与因明相关的外道 161
第一节 耆那教 161
第二节 弥曼差派 164
第三节 数论派 167
第四节 胜论派 170
第五节 正理派 176
第六节 瑜伽派 185
第四章 基本名相(概念) 188
第一节 疏名相 188
一、境 188
二、总别 189
三、违属 189
四、一异 189
五、言识 189
第二节 亲名相 189
一、自相和共相 189
二、宗、因、喻 190
三、体、义 190
四、有法、法 191
五、自性、差别 191
六、所别、能别 191
七、前陈、后陈 191
八、宗体、宗依 191
九、简别 191
十、有体、无体 191
十一、全分、一分 191
十二、合作、离作 192
十三、遮表 192
十四、三种比量 192
第五章 理论核心 193
第一节 因三相 193
一、遍是宗法性 193
二、同品定有性 194
三、异品遍无性 194
第二节 九句因 195
第六章 现量 199
第一节 现量要义 199
第二节 现量观的变迁 200
第三节 现量分类 201
第四节 似现量 203
第七章 为自比量 204
第一节 为自比量是正比量 204
第二节 因的分类 204
一、自性因 204
二、果法因 204
三、不可得因 205
第三节 论式 205
一、五支论式 206
二、三支论式 207
第八章 为他比量 210
第一节 为他比量的性质 210
第二节 注意事项 210
一、最要 210
二、宗之要 210
三、因之要 212
四、喻之要 213
第三节 辩论 216
一、辩论的性质 216
二、辩破 217
三、辩论的胜负判定——堕负 217
四、辩论实例 217
第三篇 佛学讲座 220
一、思维人生 220
二、什么是佛法 227
三、皈依三宝 237
四、依正教立正见 248
五、闻、思、修 258
六、佛法受用 276
第四篇 打七演说 290
一、为什么打七 290
二、什么是“七” 294
三、怎么打七 297
四、出现境界 300
五、三心念佛 306
附录 312
一、佛教要义 312
二、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335
三、纪念水月老法师 381
四、在玉泉寺中国净土宗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387
五、韩镜清先生因的明典籍翻译事业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