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问题提出 1
1.1.1 我国矿业城市发展的困境分析 2
1.1.2 国外矿业及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比较和借鉴 6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4
1.2 基本概念 16
1.2.1 矿城耦合系统的概念 17
1.2.2 协同发展的概念 22
1.3 有关矿城耦合系统研究现状及评论 26
1.3.1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情况的检索 26
1.3.2 与课题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26
1.3.3 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29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30
1.4.1 研究内容 30
1.4.2 研究方法 31
1.4.3 研究思路和架构 32
本章小结 33
本章参考文献 35
第二章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理论基础 40
2.1 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 40
2.1.1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 40
2.1.2 自组织理论群 44
2.2 自组织系统演化理论 46
2.2.1 开放和非平衡 47
2.2.2 涨落和失稳 47
2.2.3 分岔和选择 48
2.2.4 渐变和突变 49
2.3 矿城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50
2.3.1 矿城耦合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50
2.3.2 矿城耦合系统具有自组织性 51
2.3.3 矿城耦合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52
2.3.4 矿城耦合系统内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52
2.4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过程中失当分析 53
2.4.1 系统开放不足 53
2.4.2 系统涨落选择不当 54
2.4.3 系统演化道路选择不当 55
2.4.4 系统演化中各因素的协同性差 55
2.4.5 矿产资源有限性与区域发展无限性的矛盾 56
本章小结 58
本章参考文献 59
第三章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62
3.1 矿业系统和一般城市系统的演化规律分析 62
3.1.1 矿业系统的演化过程 62
3.1.2 一般城市演化规律分析 63
3.2 矿城耦合系统的演化过程 67
3.2.1 矿城耦合系统的演化特征 68
3.2.2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的产业结构表现 70
3.2.3 矿城耦合系统的演化轨迹 73
3.3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机理分析 76
3.3.1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中的突变分析 77
3.3.2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的驱动方向分析 79
3.3.3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的驱动过程分析 80
3.3.4 矿城耦合系统演化中的涨落分析 81
本章小结 84
本章参考文献 85
第四章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 87
4.1 矿城耦合系统的模拟方法及特征 88
4.1.1 矿城耦合系统描述方法选择 88
4.1.2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88
4.1.3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 89
4.1.4 矿城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90
4.2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和建模程序 92
4.2.1 变结构矿城耦合系统的设计 92
4.2.2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程序 93
4.3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93
4.3.1 矿城耦合系统主因素的确定 93
4.3.2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总体框架 96
4.3.3 子系统的主因素分析 99
4.4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中参数的确定 106
4.4.1 利用系统历史统计资料的平均数 107
4.4.2 类推、借鉴、修正及咨询方法 107
4.4.3 矿城耦合系统动力学辅助预测模型 108
4.5 系统动力学模型运行环境简介 108
本章小结 109
本章参考文献 110
第五章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114
5.1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的选择 114
5.1.1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选择 114
5.1.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选择 116
5.2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的DEA模型 116
5.2.1 建立C2R模型 118
5.2.2 建立C2GS2模型 119
5.3 矿城耦合系统有效性概念 120
5.3.1 模型的有效性 120
5.3.2 规模有效的类型及程度判断 120
5.3.3 矿城耦合系统的效度概念 122
5.3.4 矿城耦合系统有效性分类 124
5.3.5 指标特性和有效性的关系 124
5.4 矿城耦合系统有效性判断及调整 125
5.4.1 矿城耦合系统有效性判断步骤 125
5.4.2 矿城耦合系统非有效的指标调整 126
5.5 矿城耦合系统综合效度的计算 127
5.5.1 系统内综合效度的计算 128
5.5.2 子系统间综合效度的计算 128
5.6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131
5.6.1 指标设置的原则 132
5.6.2 输入输出指标集的确定 133
本章小结 135
本章参考文献 136
第六章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140
6.1 枣庄矿城基本情况 140
6.1.1 枣庄市基本情况 140
6.1.2 枣庄矿业集团基本情况 141
6.2 矿城耦合发展系统的SD模型运行 142
6.2.1 SD模型运行程序 142
6.2.2 枣庄矿城耦合系统的SD模拟结果检验 151
6.3 枣庄矿城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评价 154
6.3.1 枣庄矿城耦合系统内综合效度评价 154
6.3.2 枣庄矿城耦合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综合效度评价 158
6.4 枣庄矿城耦合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确定及分析 161
6.4.1 矿区回收率对矿城耦合系统的影响 161
6.4.2 投资结构变化对矿城耦合系统的影响 162
6.4.3 矿业链产业投资的效益状况分析 165
6.5 枣庄矿城耦合系统未来发展模式分析及协同发展评价 167
6.5.1 构建枣庄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式 167
6.5.2 不同发展模式的运行结果 168
6.5.3 不同模式运行结果分析 177
6.5.4 动态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度评价 179
6.5.5 结论 180
本章小结 183
本章参考文献 184
第七章 矿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适应性对策研究 185
7.1 协同发展的“协同”对策 186
7.1.1 打破条块分割,实现矿城规划的协同 186
7.1.2 产业政策和城市政策的协同 186
7.1.3 矿产资源开采利益分配的协同 187
7.1.4 产业转型与城市地域条件和相对优势的协同 188
7.1.5 产业结构升级顺序的协同 189
7.2 协同发展的“发展”对策 190
7.2.1 延缓矿产资源的枯竭进程 190
7.2.2 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190
7.2.3 产业领域的开拓和发展 191
7.3 协同发展的环境对策 192
7.3.1 设立环境基金,监督环境治理费用的使用 192
7.3.2 从煤炭生产和使用环节控制环境污染 194
7.4 协同发展的适应性政策援助和支持 194
7.4.1 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194
7.4.2 矿产行业援助政策 195
7.4.3 改革现行不合理的经济政策 197
7.4.4 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 197
7.5 建立产业转型的技术创新机制 198
7.5.1 技术创新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 198
7.5.2 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 199
本章小结 200
本章参考文献 200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203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203
8.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205
参考文献 207
致谢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