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群体》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辉等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4103205
  • 页数:328 页
图书介绍:城市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科学。《大学校园群体》以群体的视界研究大学校园的规划及建筑设计,重视校园建筑的相互关系、价值理念和演变规律。第一部分研究校园群体的空间形式特征,剖析其内外作用机制与过程,提出了校园整体性和综合性建设的策略;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就图书馆和科研实验建筑进行研究,阐述了图书馆的开放本及其空间形体的设计趋向,探讨了以人为中心进行科研实验场所建构的规划及设计方法。《大学校园群体》适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校园规划、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第一篇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研究 3

1 绪论 3

1.1 研究的缘起 3

1.1.1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扩张 3

1.1.2 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现状 4

1.1.3 当前主要的校园规划理论和方法 5

1.2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研究 6

1.2.1 研究的视角 6

1.2.3 研究的框架 7

1.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7

1.3 概念的界定 9

1.3.1 大学——University 9

1.3.2 群体——Colony 10

1.3.3 形态——Morphology 11

2 大学校园群体的形态 13

2.1 大学校园群体的构成要素 13

2.1.1 校园建筑 13

2.1.2 校园空间 21

2.1.3 校园道路 25

2.1.4 校园植物 29

2.2 大学校园群体的结构 33

2.2.1 结构的含义与特性 33

2.2.2 结构的体系 35

2.2.3 结构的交往价值观 37

2.3 大学校园群体的空间结构 40

2.3.1 环形 40

2.3.2 网格形 44

2.3.3 带形 48

2.3.4 院落形 53

2.3.5 自由形 65

2.4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内外作用机制 66

2.4.1 自然条件 66

2.4.2 大学本体 77

2.4.3 社会状况 83

2.5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历史演变 89

2.5.1 中世纪大学 89

2.5.2 近代大学 93

2.5.3 现代大学 96

2.5.4 信息时代的大学 102

3.1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06

3.1.1 剑桥大学的发展过程 106

3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实例研究 106

3.1.2 剑桥大学的学院制 107

3.1.3 剑桥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特征 108

3.1.4 剑桥大学与农业社会 113

3.2 卡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Qatar) 114

3.2.1 卡塔尔大学概况 114

3.2.2 卡塔尔大学校园空间结构 114

3.2.3 卡塔尔大学的地方性设计 116

3.3 印度联合世界学院(Mahindra United World College,Pune,India) 118

3.3.1 学院理念与概况 118

3.3.2 校园形态特征 119

3.3.3 校园与时代精神 121

3.4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122

3.4.1 耶鲁大学概况 122

3.4.2 耶鲁校园与城市关系 123

3.4.3 耶鲁大学的发展与校园形态的演变 126

3.5 非洲发展学院(Panafrican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133

3.5.1 学院的建设背景和目标 133

3.5.2 校园的形态 133

3.5.3 学院建设的地方观 135

4.1.1 近代大学的创办与丰富活跃的近代大学校园 136

4.1 我国大学体系的建立、发展与校园群体形态的演变 136

4 我国大学校园群体的形态 136

4.1.2 苏联模式与短缺经济酿造的新中国大学 141

4.1.3 改革开放后大学迎展春天的触角 144

4.1.4 实例——清华大学校园规划的历程 146

4.2 世纪末大学的爆发 148

4.2.1 大学的快速发展和校园的迅猛扩张 148

4.2.2 校园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148

4.2.3 大学迅猛扩张的动因 151

4.2.4 当代校园建设的危机 153

4.3.2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空间表征 155

4.3.1 政治对大学的强烈、持久影响 155

4.3 我国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一般特征 155

4.3.3 低密度与山水情怀 156

4.3.4 制度下的断续式、跳跃式校园发展 157

4.4 我国未来大学的设想——书院的回归 158

4.4.1 书院之制 158

4.4.2 书院之亡 159

4.4.3 “五四”时期对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160

4.4.4 当代书院回归的意义与设想 161

5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设计 163

5.1.2 步行校园原则 164

5.1 校园群体的设计原则 164

5.1.1 整体性原则 164

5.1.3 适宜密度原则 165

5.1.4 围合原则 165

5.1.5 环境细部原则 166

5.2 空间结构选型 167

5.2.1 环境的感应 167

5.2.2 理念的诉求 172

5.2.3 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特质的表现 175

5.2.4 形式和空间的编舞 176

5.3 路网设计 177

5.4 建筑组织 179

5.4.1 建筑群体的秩序法则 180

5.4.2 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 182

5.4.3 建筑群体的设计手法 183

5.4.4 建筑群体的意象生成 184

5.5 交往空间的设计 186

5.5.1 环境与行为心理 186

5.5.2 公共开敞空间设计 188

5.5.3 从属于特定建筑的交往空间设计 193

5.5.4 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 197

5.6 大学校园群体形态的整治与更新 203

5.6.1 原则 204

5.6.2 步骤与方法 205

5.6.3 实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校区整治规划 206

第二篇 走向开放的大学图书馆 213

1 大学图书馆开放性在内部空间的体现 213

1.1 现代开放式图书馆内部空间的一般性原则 213

1.1.1 现代开放式图书馆的发端:模数制图书馆的发展流变 213

1.1.2 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十点原则 214

1.2 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开放性的实现方式 216

1.2.1 建筑空间设计 217

1.2.2 建筑技术设计 229

1.3 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开放性的外在形象表达 232

1.3.1 表皮的透明性 232

1.3.2 表皮的均一性 232

1.3.3 形态的自由性 233

2 大学图书馆开放性在外部环境和形态上的表现 235

2.1 空间向度上的开放性表现 235

2.1.1 不同空间范围中的开放性表现 235

2.1.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开放性表现 240

2.2.2 大学图书馆扩展方式与环境的关系 245

2.2 时间向度上的开放性——大学图书馆的扩展 245

2.2.1 大学图书馆自身扩展的必然性 245

3 大学图书馆开放性在新技术影响下的发展趋向 250

3.1 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250

3.1.1 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阶段 250

3.1.2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251

3.1.3 图书馆自动化技术运用的开放性追求 252

3.2 图书馆自动化对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影响 252

3.2.1 信息存贮技术变革的影响 252

3.2.2 信息传播技术变革的影响 253

3.3 信息时代图书馆建筑形态发展趋向 256

第三篇 大学科研实验建筑群设计 263

1 大学科研实验建筑的规划设计 263

1.1 大学科研实验建筑的集中式总体规划 263

1.1.1 高科技和常科技分离——从相对集中独立的科学园区到科学城 263

1.1.2 多功能和高集中整合——从科研中心到“校园式”建筑群 265

1.2 大学科研实验建筑的空间基本组合方法 270

1.2.1 科研实验建筑组块和分区设计方法 270

1.2.2 枢纽定型单元设计 271

1.2.3 科研建筑的模数协调系统设计 274

1.3.1 实验室的类别 277

1.3 大学科研实验建筑的重要组成因子——实验室 277

1.3.2 实验室空间组织 278

1.3.3 实验室家具的灵活布置 283

1.3.4 可控的工作环境 284

1.4 科研实验场所的建构 286

1.4.1 内场所塑造:角色协同——意象场所转化为现实场所 287

1.4.2 内外场所交融:空间激励——现实场所的发现和整合 287

1.4.3 激活外场所:界面效应——场所里的活跃元 291

1.4.4 科研实验建筑特殊的造型处理问题 296

2.1.1 费城宾州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楼(1957—1965) 298

2.1 一个建筑师的两个经典科研建筑事记 298

2 大学科研实验建筑的实例分析 298

2.1.2 萨尔克医学研究所(1959—1965) 301

2.2 实践综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综合楼设计 305

2.2.1 条件 305

2.2.2 起始 306

2.2.3 过程 306

2.2.4 成果 315

参考文献 322

后记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