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友梅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589261
  • 页数:183 页
图书介绍: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的起步阶段,学术界的很多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国外。费先生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性地借鉴一些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从中国的社会实情入手,致力于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探究总体性的社会变迁,开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道路,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费先生在早期研究中立足于大量的社区实地调查,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种种成因,并力求为困苦中的中国农民找到解除“饥饿”困境的可行性道路。从这时起,“富民”的宏愿便开始在费先生的心中植根,而“志在富民”更成为费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它也是我们解读费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要旨。费先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发展起能够惠及农村的工业,而建立分散的合作化乡村工业无疑是最为可行的。正是从此时开始,费先生不仅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即把田野调查与理论总结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再以理论为实践做出阐释。此种研究方式堪称开一代风气之先。费先生在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他在早年的《乡土中国》中便阐释了中国文化的乡土情结

一 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社区的研究——农村经济变迁、工业下乡与饥饿农民的出路 1

(一)革命与现代化受挫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农村危机 2

1.特定时代背景下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要求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迁 2

2.农村与农民的困境 5

3.挽救“危亡”的努力与危机的日益深重 7

(二)理解社会变迁才能“救亡图存” 9

1.以强国之心和富国之愿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内在生命力 9

2.“文化”作为认识中国社会变迁的工具 11

3.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13

(三)“社区研究”——在“田野调查”中探寻社会变迁的动力 17

1.社区调查与类型研究 17

2.对农村经济衰败的社会结构分析 21

(四)工业下乡与中国乡村经济变革的出路 25

1.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中国工业的发达 25

2.工业下乡与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26

3.工业下乡与农村合作化工业的发展 30

二 中国小城镇理论——“蓄水池”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34

(一)重启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35

1.中国模式的现代化与农业化和农村的发展 35

2.工业下乡、发展小城镇与中国模式的现代化 39

3.现代化以农民富裕和农村城市化为依归 44

(二)小城镇——大问题 45

1.亟待解决的社会困境——生产性社会与社会空间的一元化 46

2.小城镇是突破一元计划空间、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 50

3.小城镇是调节城乡人口的“蓄水库” 55

(三)中国农村经济的普遍繁荣与小城镇兴起的动力 59

1.工业下乡与小城镇的发展 59

2.寻找小城镇复兴与发展的动力 62

3.找寻中国农村经济繁荣的“模式” 68

三 对中国区域发展的研究——把握市机制、促进区域合作、走向共同富裕 76

(一)从把握“市场”进入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 77

1.在计划体系中认识“市场” 78

2.理解市场体制 82

3.把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87

4.衔接“两张皮”——关注农民在市场中的能力获得 90

(二)寻找市场、为边区发展谋出路 95

1.探索走向富裕的“内发性机制” 95

2.寻找推动发展的外力——合作机制 100

(三)区域发展与“全国一盘棋” 105

1.市场作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 105

2.“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109

四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变迁——“差序格局”与“文化自觉” 115

(一)形成认识社会结构的分析纬度 116

1.从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的争论中获得的启示 116

2.回到涂尔干 118

(二)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121

(三)中华民族与全球性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127

1.中国社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27

2.世界一体与文化多元 132

(四)文化自觉与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定位 135

1.社会实体与人之本位 136

2.“差序格局”与中国的社会结构 140

3.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定位 146

五 建立面向中国实际的人民社会学——兼谈知识分子的“正气”与“志气” 149

(一)社区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150

1.社会学走入中国 150

2.社会学的中国时期 152

3.乱世中的中国社区研究 155

(二)“从实求知”与“学以致用”——学科建设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服务于时代的发展 161

1.在学科重建中确立学科发展方向 161

2.在实践中确立研究方向 164

3.随社会发展更新思维 168

(三)但开风气不为师——学术反思与学科突破,“富民”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 172

1.“破题开路” 172

2.“补课”与“扣门” 175

3.开一代风气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