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其新趋向 1
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演化 1
一、管理的历史演化及典型学派 1
二、管理本质、要素与基本目标 5
三、管理哲学及其辩证观 8
第二节 管理与生产力 11
一、管理的重要性 11
二、管理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13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文化趋向 17
一、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 17
二、现代管理文化趋向 22
第二章 现代安全管理问题、理论及原理分析 27
第一节 安全减灾问题的背景分析 27
一、世界与中国的自然巨灾 27
二、中国告急:第四次事故高峰持续不下 33
三、重灾区:外商投资企业事故源 36
四、中国安全减灾能力分析 38
第二节 安全管理的一般问题 41
一、安全系统工程 41
二、系统安全量化指标及科学化 43
三、安全生产责任与目标管理 46
四、班组安全管理 48
第三节 新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学科体系 49
一、从系统事故机理分析看广义失误问题 51
二、失误控制论的基本问题及元科学 53
三、失误论学科体系研究:科学与哲学 56
第三章 安全法规与劳动安全监察 60
第一节 法的基本概念 60
一、法的概念 60
二、违法与犯罪 60
三、违法与违章 61
第二节 安全法规 62
一、安全法规的概念 62
二、安全法规的本质 63
三、安全法规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64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法规 66
一、劳动保护的概念 66
二、劳动保护的种类 66
三、劳动保护的形式 67
四、劳动保护与安全法 67
五、劳动保护与安全科学 67
六、劳动保护是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保障 68
第四节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劳动保护方针 70
第五节 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概况 72
第六节 我国的基本法律与安全生产 75
一、宪法与安全生产 76
二、刑法与安全生产 77
三、民法通则与安全生产 82
四、治安条例与安全生产 82
五、劳动法与安全生产(劳动保护) 83
六、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的主要规定和政策 89
第七节 劳动安全监察概述 90
一、劳动安全监察 90
二、国家劳动安全监察 91
三、实行劳动安全监察的必要性 93
四、国家劳动安全监察的作用 95
第八节 我国劳动安全监察的体制、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 97
一、我国劳动安全监察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97
二、国家劳动安全监察的性质、权限和工作模式 97
三、建立以监察系统为核心的五大工作系统 98
四、监察机构的权限、任务与监察人员的职责、权力 99
第九节 我国劳动安全监察机构的职权及监察员的职责 100
一、劳动安全监察机构的主要职权 100
二、劳动安全监察员的条件、职责与任免 101
第十节 劳动安全监察的内容与程序 102
一、劳动安全监察的内容 102
二、劳动安全监察程序 103
二、禁止作业 105
第十一节 劳动安全监察手段 105
一、整改指令书 105
三、经济处罚 106
第四章 安全行为科学 107
第一节 概述 107
第二节 人的安全行为分析 108
一、人的安全行为的一般规律和模式 108
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形式及特点 108
三、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109
四、环境、物的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110
五、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111
六、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 112
七、人的动机与安全行为 113
第三节 安全需要与安全行为 113
一、需要的定义 114
二、需要的分类 114
三、需要的层次 114
四、安全需要及其应用 115
第四节 劳动过程的安全意识 116
一、劳动过程中的感觉、知觉与行为安全 117
二、劳动过程的记忆、思维与安全 120
三、劳动过程的情感、情绪与安全 122
第五节 个体差异与职业安全 123
一、个性差异与分析 123
二、职业安全的心理因素 125
第六节 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127
一、事故原因与心理因素 127
二、心理因素与事故的关系分析 128
三、事故心理结构的设计 129
第七节 安全行为的激励 132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 132
二、安全行为的激励 134
第八节 安全行为科学的应用与实践 135
一、行为科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35
二、应用行为科学指导企业领导安全行为 137
三、组织心理在安全中的应用 138
四、塑造良好的安全监管人员心理品质 138
第五章 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140
第一节 文化概念及其扩展 140
一、文化概念雏议 140
二、文化概念的拓展 141
第二节 新概念:安全文化 142
第三节 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理论 144
第四节 安全文化的系统观 147
第五节 安全文化与安全哲学 149
第六节 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152
一、安全文化系统是开放巨系统 152
二、安全文化教育系统工程 153
三、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160
第七节 核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166
一、核事故与核安全文化 166
二、我国核工业的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167
三、核安全文化系统工程——当代工业安全文化的榜样 171
第八节 科研、人才、学术团体及学科建设系统工程 174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系统工程 174
二、安全科学技术系统工程 183
三、中国安全科研及教育系统工程 186
四、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对中国安全科学的贡献 188
一、安全文化环境与人的安全行为 192
二、安全文化素质与伤亡事故 192
第九节 安全文化宣传与科普系统工程 192
三、利用一切手段和途径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 195
四、安全文化宣传及普及面临的问题 196
第六章 安全经济分析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第二节 安全经济学基本理论 200
第三节 安全经济统计基础及指标体系 203
一、安全经济的绝对指标 203
三、安全投入指标 204
二、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 204
第四节 安全价值工程方法 207
一、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207
二、安全价值工程 209
第五节 安全投资技术 211
一、安全投资的涵义及性质 211
二、安全投资来源与类别 212
三、安全投资分析 213
第六节 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技术 214
一、事故经济损失计算的基本理论 214
二、事故损失估算的技术 214
三、事故非价值对象损失的价值化方法 216
第七节 安全经济效益分析技术 219
一、安全宏观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 220
二、提高安全效益的基本途径和领域 221
一、安全是一个永恒被探索的课题 222
第一节 安全与安全管理科学 222
第七章 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222
二、安全及其要素 223
三、安全管理科学及其作用 225
第二节 安全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226
一、安全评价的含义 226
二、安全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228
第三节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 232
一、国外安全评价简介 232
二、几种国外安全评价方法 233
第四节 国内安全评价现状 237
一、国内安全评价一般情况 237
二、各系统、各地区安全评价现状 238
第五节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原则和程序 249
一、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 249
二、安全评价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257
三、评价方法选用的原则和几种重要的评价方法 261
一、关于企业安全评价内容的分析 267
第六节 企业安全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 267
二、关于产品的安全性评价问题 268
三、关于安全管理中全员的安全素质及其安全科技能力的评价问题 270
四、关于安全评价与安全投入问题 271
五、关于本质安全及安全本质的问题 272
六、关于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方法的讨论 275
第八章 危机与危机管理 277
第一节 从企业抗风险的管理模式谈起 277
一、企业风险分类 277
二、企业抗风险的实用作法 278
第二节 风险与危机概念 280
第三节 事故灾害风险源 283
一、常规事故风险 283
二、事故风险危害 284
三、潜在隐患风险 284
四、事故的绝对风险与对比风险 284
六、风险决策的可靠性原则 285
五、风险等级与安全程度 285
第四节 安全减灾风险学评价模型 286
第五节 安全危机设计与产品安全责任 292
一、产品责任法的渊源 292
二、产品责任与安全可靠性设计 293
第六节 安全产业与安全文化产业发展 294
第九章 城市安全综合管理及总体安全规划 297
第一节 北京减灾概述 297
一、北京城市减灾科技与管理现状 300
二、北京城市综合减灾体系的基本模式 302
三、城市建设与建筑减灾应用技术开发体系 305
第二节 北京灾情及其分类的系统分析 306
一、华北、北京历史上“灾害、事故、环境”灾变实录 307
二、京城的主要灾害源 315
第三节 北京减灾能力分析及综合技术管理对策 320
一、北京综合减灾科技能力分析 320
二、北京综合减灾管理对策 321
三、北京城市综合减灾技术对策 323
第四节 北京减灾规划目标与实施构想 325
一、北京减灾规划体系要点 326
二、北京安全减灾经济规划:风险与保险机制 328
三、北京安全减灾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331
第十章 事故预防技术 336
第一节 事故定义、性质及范畴 336
一、事故定义 336
二、事故的特性 337
三、工伤事故的范畴 338
第二节 事故的分类 339
一、按伤害程度分类(对伤害个体) 339
二、按一次事故的伤亡严重度分类 340
三、按致伤原因分类 340
四、按管理因素分类 341
五、其它分类方法 341
二、事故现场的处理 342
三、事故调查技术及内容 342
一、事故调查的一般程序 342
第三节 事故调查 342
四、事故调查报告的编写 344
第四节 事故经济损失计算 344
一、经济损失统计范畴 345
二、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 345
三、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 347
四、经济损失程度分级 347
第五节 事故的统计与报告 348
一、报告程序与表格 348
二、事故统计指标 349
第十一章 事故管理技术 351
第一节 事故的本质特性分析 351
一、事故的因果性 351
二、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351
三、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352
一、人要素 353
第二节 事故要素分析 353
二、物要素 354
三、环境要素 356
四、管理要素 356
第三节 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357
一、直接原因——人的失误 357
二、直接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 361
第四节 事故预防的技术原则 363
三、间接原因 363
第五节 事故预防的组织原则 365
第六节 事故预防的综合对策 367
第七节 事故预防的安全管理 369
一、安全决策方法 369
二、无隐患管理法 370
三、固有危险控制和人为失误控制 372
第十二章 现代安全微机管理及专家系统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一、基本背景 375
第二节 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 375
二、系统概况 376
三、系统综合功能 376
四、系统运行环境 379
五、系统特点 379
第三节 企业事故管理系统 380
一、系统基本功能 380
二、企业事故报表系统 381
三、事故统计分析 381
第四节 安全管理中的科学计算软件 383
一、故障树分析软件 383
二、生物节律计算软件 385
第五节 安全专家系统 386
一、概述 386
二、专家系统的设计 386
三、专家系统的研制步骤 387
参考文献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