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
第一篇 暴雨形成的基本原理 4
第一章 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 4
§1.1 充沛的水汽 4
§1.2 强烈的铅直上升运动 6
§1.3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1
§1.4 较长的降水持续时间 12
第二章 大中小尺度的降水天气系统 13
§2.1 暴雨是中尺度现象 13
§2.2 天气尺度系统对降水的作用 16
§2.3 中尺度系统对暴雨的作用 18
§2.4 小尺度系统对暴雨的作用 19
第三章 暴雨的分析和预报问题 21
第二篇 暴雨的天气学分析方法 25
第四章 大气的基本公式和主要方程组 25
§4.1 大气的物理状态 25
§4.2 大气静力学方程 28
§4.3 大气热力学方程 29
§4.4 大气动力学方程 33
第五章 流场分析 41
§5.1 流线分析 41
§5.2 散度、涡度的计算 45
§5.3 铅直速度的计算 49
第六章 水汽和稳定度分析 55
§6.1 湿度场分析 55
§6.2 稳定度分析 58
§6.3 能量场分析 65
第七章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方法 78
§7.1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点 78
§7.2 气压场分析 79
§7.3 温度场、湿度场分析 82
§7.4 流场分析 83
§7.5 雨量分析 84
§7.6 辅助图分析 85
第八章 降水量计算 86
§8.1 可降水量与可降水率 86
§8.2 列线图求降水量 86
§8.3 降水量公式之一——凝结函数法 87
§8.4 降水量公式之二——平均W法 88
§8.5 降水量公式之三——相对散度法 90
§8.6 凝结潜热对暴雨量的反馈作用 92
第三篇 暴雨天气系统和特大暴雨过程 94
第九章 南方降水的气候特征 94
§9.1 年降水量分布 94
§9.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96
§9.3 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与我国降水 103
第十章 华南前汛期暴雨 106
§10.1 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统计特征 106
§10.2 华南前汛期暴雨开始和结束的环流形势 109
§10.3 前汛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116
第十一章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暴雨 118
§11.1 梅雨期暴雨机制 118
§11.2 江淮切变线 125
§11.3 西南低涡 130
§11.4 低空急流 141
第十二章 盛夏季节的暴雨 144
§12.1 台风暴雨 144
§12.2 其它热带天气系统的暴雨 163
§12.3 华北的盛夏暴雨 170
第十三章 降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177
§13.1 雷暴单体 177
§13.2 包线 181
§13.3 龙卷 190
§13.4 梅雨锋上的暴雨 194
§13.5 气旋中暴雨的中分析 198
§13.6 “638”特大暴雨的中分析 202
§13.7 “758”特大暴雨的中分析 204
第四篇 暴雨的动力学分析 208
第十四章 尺度分析 208
§14.1 尺度的概念 208
§14.2 无因次量 209
§14.3 中纬度大尺度运动方程组的简化 210
§14.4 热带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 213
§14.5 运动方程中几个参数 217
第十五章 垂直运动的计算与分析 219
§15.1 简单情形下的OMEGA方程(准地转、绝热、无摩擦) 219
§15.2 包含稳定性降水凝结潜热的OMEGA方程 223
§15.3 湿对流中的静力稳定度 225
§15.4 包含对流性凝结潜热的OMEGA方程 230
§15.5 中尺度分析 236
第十六章 降水动力学分析实例 243
§16.1 “758”暴雨分析的计算方法 247
§16.2 “758”暴雨分析的计算结果 247
§16.3 对流参数化两个方案的比较 252
第十七章 降水数值预报和包线动力学简介 260
§17.1 热带降水数值预报一个模式的简单介绍 260
§17.2 包线动力学概述 265
第五篇 暴雨的中短期预报 269
第十八章 长江中下游梅雨预报 269
§18.1 梅雨期内500毫巴环流特征和梅雨锋建立 271
§18.2 梅雨期内暴雨出现的气候概况 276
§18.3 初夏长江中下游切变线暴雨预报 277
§18.4 初夏西南低涡暴雨预报 282
§18.5 天气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大——暴雨中期预报 287
§18.6 汛期内连续性暴雨的形成条件和预报着眼点 291
第十九章 华南前汛期(4—6月)暴雨预报 297
§19.1 低空急流过程与华南暴雨预报 297
§19.2 初夏南支西风槽与暴雨预报着眼点 304
§19.3 暖式切变的大——暴雨预报 307
第二十章 暴雨的分析和预报步骤 310
附录 317
第二十一章 可能最大降水估算 317
§21.1 概述 317
§21.2 降水因子放大 317
§21.3 暴雨移置 321
§21.4 组合暴雨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