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1
第二节 化学与药学 3
第三节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4
第四节 中国法定计量单位 6
第五节 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7
一、有效数字 7
二、数的修约 8
三、运算规则 9
第二章 溶液 11
第一节 溶液的浓度 12
一、质量分数 12
二、摩尔分数 12
三、质量摩尔浓度 12
四、质量浓度 13
五、物质的量浓度 13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14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14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16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18
四、溶液的渗透压 19
第三节 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22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2
二、强电解质溶液 24
习题 27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28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28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8
二、反应机理概念 30
第二节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1
一、碰撞理论 32
二、过渡态理论 33
三、实验活化能 34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
第三节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5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9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3
习题 45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48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48
一、基本概念 48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50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52
一、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52
二、反应进度概念 56
三、热化学方程式 56
四、反应热的计算 58
第三节 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61
一、自发过程 61
二、熵和熵变 61
三、吉布斯能 65
习题 70
第五章 化学平衡 72
第一节 平衡常数 72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72
二、标准平衡常数K? 73
三、标准平衡常数K?与反应△rG?(T)的关系 76
四、多重平衡 80
第二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81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1
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2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4
四、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两方面来选择合理的生产条件 85
五、生物体系中的稳态和内稳态 85
习题 86
第六章 酸碱平衡 89
第一节 酸碱理论 89
一、酸碱质子理论 90
二、路易斯(Lewis)酸碱概念 94
第二节 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95
第三节 弱酸弱碱电离平衡 97
一、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97
二、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100
三、两性物质的电离平衡 102
四、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 103
第四节 缓冲溶液 107
一、缓冲溶液组成和作用机理 107
二、缓冲溶液的计算 108
三、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10
四、人体正常pH的维持与失控 112
习题 113
第七章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15
第一节 溶度积原理 115
一、溶度积 115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 117
三、溶度积规则 119
第二节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 119
一、沉淀的生成 119
二、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121
三、沉淀的溶解 123
四、沉淀的转化 126
五、分步沉淀 128
六、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 131
习题 132
第八章 氧化还原 133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33
一、氧化与还原 133
二、元素的氧化数 134
三、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36
第二节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138
一、原电池与电极 138
二、电极电势 140
第三节 氧化还原平衡 147
一、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能 147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计算 149
第四节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50
一、能斯特方程 150
二、溶液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53
三、加入沉淀剂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55
一、元素电势图 157
第五节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57
二、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59
第六节 电势-pH图 162
习题 164
第九章 原子结构 167
第一节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167
一、玻尔模型建立的基础 168
二、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169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70
第二节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170
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172
第三节 多电子原子结构 180
一、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180
二、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83
第四节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87
一、周期 187
二、族 188
三、特征电子构型(周期表分区) 188
第五节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89
一、原子半径 189
二、原子的电离能 191
三、原子的电子亲合能 192
四、元素的电负性 192
习题 193
一、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 195
第一节 离子键 195
第十章 分子结构 195
二、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和半径 197
第二节 共价键 199
一、经典路易斯学说 199
二、现代价键理论 200
三、杂化轨道理论 204
四、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08
五、分子轨道理论 211
第三节 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221
一、分子的磁性 221
二、分子的极性 222
第四节 分子间作用力 223
一、范德华力 223
二、氢键 225
一、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228
二、影响离子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的因素 228
第五节 离子极化 228
三、离子极化对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229
第六节 晶体结构 230
一、晶体的宏观特征 231
二、晶体的微观结构 231
三、晶体的类型及其特性 234
习题 241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243
一、配合物的组成 244
第一节 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异构现象 244
二、配合物的命名 246
三、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247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48
一、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48
二、晶体场理论 252
第三节 配位平衡 259
一、配位平衡常数 259
二、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61
三、配位平衡的移动 264
第四节 生物体内的配合物和配合物药物 269
一、生物体内的配合物 269
二、配合物药物 270
习题 271
第十二章 非金属元素 273
第一节 卤素 274
一、卤素通性 274
二、卤素单质 276
三、卤素的氢化物和氢卤酸 278
四、卤化物 279
五、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280
六、拟卤素 284
七、卤素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286
八、卤素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药物 286
九、无机含氧酸的性质与结构 288
一、氧族元素通性 289
第二节 氧族元素 289
二、氧及其化合物 291
三、硫及其化合物 295
四、硒及其衍生物 304
五、氧族元素离子的分离及鉴定 305
六、氧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应药物 306
第三节 氮和磷 308
一、氮族元素通性 308
二、氮及其化合物 309
三、磷及其化合物 316
四、氮、磷元素离子的分离及鉴定 321
五、氮、磷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应药物 322
六、无机含氧酸盐类的热分解 322
第四节 碳、硅、硼 323
一、碳族元素和硼族元素通性 323
二、碳及其化合物 325
三、硅及其化合物 329
四、硼及其化合物 331
五、碳、硅、硼元素离子的鉴定 333
六、碳、硅、硼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和相关药物 333
习题 334
第十三章 金属元素 338
第一节 概述 338
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其分类 338
第二节 碱金属 339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339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339
一、碱金属的通性 340
二、碱金属单质 341
三、碱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341
四、碱金属盐 343
五、碱金属配合物 344
六、钠、钾离子鉴定 344
第三节 碱土金属 345
七、钠和钾的生物学效应 345
一、碱土金属的通性 346
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 346
三、碱土金属盐类 348
四、镁、钙、钡离子的鉴定 348
五、钙、镁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 349
第四节 铝和砷分族 350
一、铝及其化合物 351
二、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 352
三、铝、砷、锑、铋离子的鉴定 354
四、铝和砷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 355
习题 356
第十四章 过渡元素 358
第一节 过渡元素的通性 359
一、过渡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征 359
二、过渡元素的基本性质变化特征 359
三、过渡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361
四、过渡金属的化学性质 362
五、过渡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365
第二节 铬和锰 366
一、铬和锰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367
二、铬的重要化合物 368
三、锰的重要化合物 371
四、铬、锰离子的鉴定 373
五、铬、锰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 373
第三节 铁和铂 375
一、铁及其化合物 375
二、铁(Ⅱ、Ⅲ)离子的鉴定 378
三、铁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379
四、铂及其化合物 380
五、铂类配合物抗癌药物简介 381
六、常用药物 382
第四节 铜、锌、汞 382
一、铜、锌、汞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383
二、铜的重要化合物 384
三、锌的重要化合物 387
四、汞的重要化合物 387
五、铜、锌、汞离子的鉴定 389
六、铜、锌、汞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 389
讨论思考题 391
习题 391
参考文献 394
一、SI导出单位及常用常数 395
附录 395
二、一些物质的热力学性质(298.15K) 397
三、无机酸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400
四、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8K) 401
五、标准电极电势(298.15K、101.325kPa) 404
六、一些金属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 409
七、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997)[Ar(12C)=12] 411
中英文索引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