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1
前言 1
绪论 1
第一章 美的形态与范畴 8
第一节 美的本质 8
第二节 美的特征 16
第三节 美的形态 22
第四节 美的范畴 32
第二章 美感的结构与过程 43
第一节 美感的形成与特征 43
第二节 美感的静态结构 54
第三节 美感的动态过程 65
第一节 美育的性质与任务 74
第三章 美育的性质与特点 74
第二节 美育的特点 85
第四章 美育的功能 94
第一节 以美启真 94
第二节 以美扬善 101
第三节 以美怡情 105
第四节 以美健体 109
第五章 美育的原则 114
第一节 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115
第二节 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118
第三节 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120
第四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24
第五节 诱导性和递进性原则 128
第六节 美育原理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相结合原则 130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美育 134
第六章 个体身心发展特点与美育 134
第二节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与美育 144
第三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美育 148
第四节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与美育 158
第七章 家庭美育 167
第一节 家庭美育的地位 167
第二节 家庭美育的内容和特点 171
第三节 家庭美育的实施 181
第八章 学校美育 192
第一节 学科学习的美育 192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美育 205
第三节 课外活动中的美育 212
第四节 校园环境的美育 218
第一节 社会美与美育 226
第九章 社会美育 226
第二节 社会美育的作用 234
第三节 社会美育的特点 238
第四节 社会美育的途径 241
第十章 艺术美育 247
第一节 艺术美的种类 247
第二节 艺术的美育功能 268
第三节 艺术美欣赏的基本素质与提高 276
第十一章 自然美育 285
第一节 自然美的性质 285
第二节 自然美的特征 291
第三节 自然美的熏陶 300
第十二章 教师的美学修养与美育 309
第一节 美学修养对教师的特殊意义 309
第二节 审美修养的条件和途径 317
第三节 教师榜样的审美教育效应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