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彬 1
绪论:符号的崇拜 1
第一章 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与规律 3
第一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 4
一、仪式符号崇拜 4
二、宗教符号崇拜 6
三、身份符号崇拜 9
第二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规律 12
一、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 12
二、从符号“巫术”到符号“迷思” 19
三、从所指崇拜到能指崇拜 27
第三节 符号“魔力” 32
符形篇:像似的能指 36
第二章 符号判断与分类的审视 38
第一节 符号判断的误区 38
一、误区之一:征候是符号 39
二、误区之二:体态是符号 43
第二节 符号判断的标准 45
一、时空的非同步位移性 45
二、复制性 46
三、可控性 46
四、人为性与习得性 46
五、理据性与非必然性 47
六、交际性和展示性 50
第三节 符号分类的审视 51
一、前人对符号的分类 51
二、本文对符号的分类 54
第三章 符号的像似性 58
第一节 符号像似性的内涵 59
第二节 映象像似性的表现 61
一、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 61
二、非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 62
三、语篇映象像似性 66
第三节 拟象像似性的表现 67
一、数量像似性 67
二、顺序像似性 69
三、距离像似性 72
第四节 隐喻像似性与转喻像似性 74
一、隐喻像似性 74
二、转喻像似性 76
第五节 符号像似性的磨损 79
第四章 网络符号:视觉文化时代的像似交流 82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觉转向 83
第二节 视觉文化特征 84
第三节 网络符号的像似交流:视觉文化特征的突显 87
一、网络像似符号之象形:图像化与情感化 87
二、网络像似符号之拟声:游戏化与去权威 90
三、网络像似符号之隐喻与转喻:形象化与幽默感 92
符义篇:现实的幻象 96
第五章 谁在新闻中说话:现实幻象的建构主体 100
第一节 话语与话语主体 100
第二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的说话主体 101
一、作为新闻话语主体的新闻来源 102
二、新闻来源为何成为新闻的话语主体 103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新闻的话语主体 107
一、刻板印象及其自动激活 107
二、新闻为何存在刻板印象 109
三、谁在操纵新闻的刻板印象 111
第六章 个案分析:西方媒体建构的“3·14”事件的幻象 115
第一节 话语包与框架 116
一、机智的隐喻 116
二、典型的案例 117
三、生动的描写 117
四、醒目的形象 118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 119
第三节 话轮与话语权的转换 122
第四节 框架与话语包效应 125
第七章 个案分析:兽首拍卖事件的西方意识操纵 127
第一节 纵容反道德:从道德到法律 128
第二节 事件奇观化: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 131
第三节 科学编制思维程序:从“怒贝”到“讽蔡” 133
符旨篇:巫术的争夺 137
第八章 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 139
第一节 别名与内涵 140
第二节 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 146
第三节 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及其三种基本模式 148
第四节 真相的逼迫出场与公众的话语抵制 151
第九章 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 155
第一节 文化公民身份呈现的语境 156
第二节 文化公民身份的内涵 160
第三节 原型:召唤“文化公民”认同 164
第四节 价值观:召唤“文化公民”行动 168
第十章 个案分析:认同·娱乐·迷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 175
第一节 具象与认同 175
第二节 仿像与娱乐 178
第三节 奇观与迷思 183
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 187
第十一章 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从规训到展演 189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与图像化生存 190
第二节 图像作为符号:从迹象到拟象 193
第三节 图像对真实的殖民:从表征到存在 198
第四节 观看与凝视下图像:从规训到展演 202
第十二章 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 208
第一节 模拟与“互渗”:仪式符号的像似性 209
第二节 所说之话:从施为话语到陈述话语 217
第三节 仪式符号及其组合:形式主义与召唤结构 226
一、仪式的形式主义 227
二、仪式的召唤结构 235
第十三章 个案分析:《感动中国》的仪式符号特征与召唤结构 240
第一节 《感动中国》的仪式类型 241
一、《感动中国》是典礼和庆典的变异融合 241
二、《感动中国》是历年再现仪式 244
第二节 《感动中国》作为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 245
一、《感动中国》的形式主义和操演特性 245
二、《感动中国》的隔离、重整作用与反结构特征 251
三、《感动中国》的象征意义 252
第三节 《感动中国》仪式的召唤结构 254
一、《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一:融入榜单文化的仪式符号形式 254
二、《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二:英雄的草根化 255
三、《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三:故事的选择与叙事的技巧 258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