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 1
一 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 1
二 小小的牛倌 8
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 11
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 14
五 《三人行》的风波 19
六 “假文凭”进高中 22
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 27
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 27
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 32
三 “耐(奈)温将军” 34
四 “三点式”读书法 35
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 38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 41
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 44
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 49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 53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 55
一 留苏预备部 55
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 59
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 61
四 玛莉娅老太太 63
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 65
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 68
七 “反修”战士 71
八 “不受欢迎的人” 76
九 周总理的接见 79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 84
一 发奋著书立说 84
二 暴风雨的前夜 86
三 李达“三家村” 89
四 神秘的使命 93
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 98
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 102
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 105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 109
九 虎口余生 113
十 接受再教育 120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 126
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 126
二 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 130
三 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 135
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 142
五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 145
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150
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 150
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 159
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 164
四 韩德培“晶核”之再生 169
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 175
六 感动了“上帝” 189
七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 193
八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 201
九 呼唤创造教育 208
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 215
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 215
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 219
三 上访要求不当市长 221
四 北戴河的会见 226
五 厦门大学的盛情 230
六 海南岛之行 232
七 “官贵民贱”的真相 236
八 为何不当官? 239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 242
一 一切从零开始 242
二 开拓新领域 247
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 250
四 培养研究生 254
五 国际学术交流 258
六 我的最大遗憾 268
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 273
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 274
二 中法交流中心 277
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 284
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 287
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 290
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 294
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 298
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 303
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 309
一 我的教改情结 310
二 甘作铺路石 319
三 爱的学校 326
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 331
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 334
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 338
七 “实验田”的辍耕 340
八 人生无怨无悔 345
跋 350
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