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引言 1
1.2 土壤中真菌介体及其传播的病毒 1
1.2.1 真菌介体及其传播的病毒种类 1
1 概述 1
1.2.2 真菌介体的分离、培养、保存及利用 5
1.3 土壤中线虫介体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 8
1.3.1 线虫介体及其传播的病毒种类 8
1.3.2 线虫介体的取样、分离、鉴定和繁殖 10
1.3.3 传播的检测 12
1.4.1 土壤中非介体传播的病毒种类及其可能的传播机制 14
1.4 土壤中非介体传播的病毒 14
1.4.2 非介体传播试验 15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6
2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 23
2.1 引言 23
2.2 大麦黄花叶病毒和大麦和性花叶病毒 24
2.2.1 生物学特性 26
2.2.2 病害流行学 28
2.2.3 大麦品种对病毒和禾谷多黏菌的反应 30
2.2.4 分子生物学 41
2.2.5 病毒株系 54
2.2.6 大麦抗性基因 64
2.2.7 防治 70
2.3 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 71
2.3.1 生物学特性 72
2.3.2 病害流行学 75
2.3.3 北美洲、欧洲和日本小麦品种对我国WYMV和CWMV的反应 80
2.3.4 病毒株系 88
2.3.5 分子生物学 89
2.3.6 WYMV和WSSMV的关系 101
2.4 燕麦花叶病毒 103
2.4.1 生物学特性 103
2.4.2 病毒株系 104
2.4.3 分子生物学 104
2.4.4 种质资源抗病性 112
2.5 水稻坏死花叶病毒 112
2.5.1 生物学特性 112
2.5.3 分子生物学 113
2.5.2 病毒粒子的理化性质 113
2.6 血清学特性 114
2.6.1 血清学技术 114
2.6.2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之间的血清学关系 116
2.6.3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与其他线状病毒的血清学关系 117
2.6.4 病毒在大麦病株中的分布 117
2.7 一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18
2.7.1 外壳蛋白差异分析 118
2.7.2 非编码区序列分析 119
2.7.3 P3蛋白 122
2.7.4 7K和14K蛋白 123
2.7.5 各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124
2.7.6 病毒缺失突变及其致病性 124
2.8 结论 128
参考文献 129
3 真菌传杆状病毒属 137
3.1 前言 137
3.2 土传小麦花叶病毒 138
3.2.1 生物学特性 138
3.2.2 血清学特性 141
3.2.3 危害 143
3.2.4 病毒株系 144
3.2.5 分子生物学 144
3.2.6 种质资源抗病性 159
3.3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 160
3.3.1 病毒粒子的提纯 160
3.3.2 病毒粒子的理化性质 160
3.3.4 血清学特性 161
3.3.3 寄主范围 161
3.3.5 分子生物学 163
3.4 土传禾谷类花叶病毒(欧洲小麦花叶病毒和土传黑麦花叶病毒) 171
3.4.1 欧洲小麦花叶病毒 171
3.4.2 土传黑麦花叶病毒 177
3.5 燕麦金色条纹病毒 178
3.5.1 生物学特性 178
3.5.2 基因组结构特征 179
3.5.3 分类地位 184
3.6.2 基因组全序列 186
3.6 高粱褪绿花叶病毒 186
3.6.1 生物学特性 186
3.6.3 分类地位 191
3.7 水稻条纹坏死病毒 191
3.7.1 症状与危害 193
3.7.2 传播 193
3.7.3 病毒粒子的理化性质 193
3.7.4 血清学特性 194
3.8 猫儿菊花叶病毒 194
3.8.1 寄主范围与症状 194
3.8.2 传播 195
3.8.3 病毒粒子的理化性质 195
3.8.4 血清学特性 195
3.9 植物病毒被通读的终止密码子上下游序列特征分析 195
3.10 讨论 196
参考文献 199
4.2 生物学特性 203
4.2.1 症状 203
4 花生丛簇病毒属 203
4.1 前言 203
4.2.2 寄主范围 204
4.2.3 传播 204
4.2.4 细胞病理学 205
4.2.5 病毒侵染后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5
4.2.6 病毒粒子的提纯 205
4.2.7 病毒粒子的理化性质 205
4.4 分子生物学 206
4.4.1 基因组结构及同源性分析 206
4.3 血清学特性 206
4.4.2 病毒的生活周期 223
4.5 病毒的检测 224
4.5.1 RT-PCR检测 224
4.5.2 cDNA探针检测 224
4.5.3 ELISA检测 224
4.6 防治 225
4.7 绒毛烟草花叶病毒 225
4.7.1 生物学特性 225
4.8 结论 226
4.7.4 亲缘关系 226
4.7.3 分子生物学 226
4.7.2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理化性质 226
参考文献 227
5 马铃薯帚顶病毒属 230
5.1 引言 230
5.2 马铃薯帚顶病毒 230
5.2.1 分布 230
5.2.2 生物学特性 231
5.2.3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理化性质 234
5.2.4 病毒株系 234
5.2.5 血清学特性 235
5.2.6 诊断与检测 236
5.2.7 基因组结构 236
5.2.8 一些基因功能的最新进展 247
5.2.9 防治 250
5.3 蚕豆坏死病毒 255
5.3.1 分布 255
5.3.2 生物学特性 255
5.3.3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理化性质 255
5.3.5 基因组结构 256
5.3.4 血清学特性 256
5.4 甜菜土传病毒 262
5.4.1 生物学特性 263
5.4.2 分子生物学 263
5.5 甜菜Q病毒 272
5.5.1 生物学特性 272
5.5.2 基因组特征 272
5.5.3 分类和进化关系 280
参考文献 281
5.6 结论 281
6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 290
6.1 前言 290
6.2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 291
6.2.1 生物学特性 291
6.2.2 病害流行学 295
6.2.3 分布 299
6.2.4 病毒株系 300
6.2.5 血清学特性 303
6.2.6 分子生物学 306
6.2.7 检测 320
6.2.8 防治 322
6.2.9 一些与BNYVV表现症状相似的病害 326
6.3 甜菜土传花叶病毒 326
6.3.1 症状 326
6.3.2 分布 327
6.3.3 病毒粒子的特性 327
6.3.4 BSBMV与BNYVV及相关病毒间的相互作用 327
6.3.5 基因组结构 328
6.4 牛蒡斑驳病毒 334
6.5 水稻条纹坏死病毒 335
6.6 结论 335
参考文献 336
7 巨脉病毒属 345
7.1 引言 345
7.2 生物学特性 345
7.2.1 莴苣巨脉病毒 345
7.2.2 烟草矮化病毒 347
7.2.3 其他暂定的莴苣巨脉病毒属成员 348
7.3 莴苣巨脉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349
7.3.1 基因组极性的确定 349
7.3.2 基因组全序列及分析 351
7.3.3 莴苣巨脉病毒基因的表达策略 359
7.3.4 系统进化和分类 362
7.4 结论 363
参考文献 363
8.2 柑橘鳞皮病毒 367
8.1 引言 367
8 蛇形病毒属 367
8.2.1 症状与寄主范围 368
8.2.2 传播 369
8.2.3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形态特征 369
8.2.4 病毒株系 370
8.2.5 血清学特性 371
8.2.6 分子生物学 372
8.3 密诺菲奥瑞莴苣病毒 384
8.3.1 分布、寄主范围及传播 384
8.3.2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形态特征 385
8.3.3 外壳蛋白及其血清学特性 386
8.3.4 分子生物学 386
8.4 毛茛白斑驳病毒 396
8.4.1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形态特征 397
8.4.2 外壳蛋白及其血清学特性 397
8.4.3 基因组 398
8.5.3 病毒粒子的提纯及其形态特征 401
8.5.2 病毒粒子的稳定性 401
8.5.1 症状、宿主范围及传播 401
8.5 郁金香轻型斑驳花叶病毒 401
8.5.4 血清学特性 402
8.6 蛇形病毒的分子检测和鉴定 402
8.7 蛇形病毒属之间以及与其他属病毒之间的比较 404
8.7.1 蛇形病毒属成员之间的比较分析 404
8.7.2 蛇形病毒属成员与其他属病毒之间的比较 405
8.8 讨论 406
参考文献 408
9.1 引言 412
9 油壶菌传播的番茄丛矮病毒科成员 412
9.2 黄瓜叶斑点病毒 414
9.2.1 生物学特性 414
9.2.2 血清学特性 415
9.2.3 分子生物学 416
9.3 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 424
9.3.1 生物学特性 425
9.3.2 血清学特性 426
9.3.3 分子生物学 427
9.4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 446
9.4.1 生物学特性 447
9.4.2 血清学特性 449
9.4.3 分子生物学 449
9.5 黄瓜坏死病毒 454
9.5.1 生物学特性 455
9.5.2 分子生物学 456
9.6 烟草坏死病毒及其卫星病毒 463
9.6.1 生物学特性 464
9.6.2 血清学特性 465
9.6.3 分子生物学 466
9.7 讨论 484
参考文献 485
10 真菌介体 494
10.1 引言 494
10.2 油壶菌 494
10.2.1 分类与种类 494
10.2.2 寄主范围 495
10.2.3 形态及生理特性 495
10.2.4 生活史 496
10.2.5 超微结构 496
10.2.6 防治 498
10.3 根肿菌 499
10.3.1 多黏菌 500
10.3.2 粉痂菌 511
10.4 讨论 516
参考文献 516
11 真菌介体的培养、接种和保存 520
11.1 引言 520
11.2 真菌介体的培养条件 520
11.2.1 引诱植物 521
11.2.2 培养基质 522
11.2.3 真菌介体小种的分离和纯化 523
11.3 真菌介体的培养 524
11.4 真菌介体的接种 526
11.4.1 游动孢子的接种 526
11.4.2 休眠孢子(堆)的提取 533
11.4.3 寄主植物对真菌介体的敏感性 537
11.5 真菌介体的保存 540
11.6 真菌介体的脱毒处理 541
11.7 结论 542
参考文献 543
12 环境因子对真菌介体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的影响 546
12.1 引言 546
12.2 温度 546
12.3 湿度 547
12.4 pH 548
12.5 光照 548
12.6 土壤结构 549
12.7 化合物 549
12.9 结论 550
12.8 土壤生物群 550
参考文献 551
13 真菌介体传播病毒的特性 554
13.1 引言 554
13.2 胞外传播 556
13.2.1 胞外传播的证据 556
13.2.2 不同真菌分离物之间传毒能力的差异 559
13.2.3 病毒黏附于游动孢子的特性 566
13.3 胞内传播 567
13.3.1 胞内传播的证据 568
13.3.2 病毒的获得及传播特性 570
13.4 病害流行学 578
13.4.1 香石竹斑驳病毒属 579
13.4.2 番茄丛矮病毒属、非介体土传病毒和水传播的病毒 579
13.4.3 坏死病毒属 580
13.4.4 香石竹环斑病毒属 580
13.4.5 水田芥病毒 580
13.4.6 莴苣巨脉病毒和相似的病原物 580
13.5 结论 581
13.4.9 作为介体的丝状真菌 581
13.4.8 禾谷类作物的明亮褪色病 581
13.4.7 根肿菌纲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 581
参考文献 582
14 真菌介体传播病毒的分子基础 588
14.1 引言 588
14.2 病毒外壳蛋白在胞外传播中的作用 589
14.3 缺失突变对真菌介体胞内传播特性的影响 591
14.4 与真菌介体传播相关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593
14.5 病毒编码蛋白的特定跨膜结构与真菌介体传播的关系 594
14.5.2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 596
14.5.1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 596
14.5.3 真菌传杆状病毒属 598
14.5.4 马铃薯帚顶病毒属 599
14.5.5 花生丛簇病毒属 599
14.6 讨论 599
参考文献 601
附录 国际真菌传植物病毒研究会(IWGPVFV)注册的研究者姓名及其研究方向 605
索引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