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西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1
(一)文化概念的层面 1
(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2
(三)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3
(四)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任务 8
第一讲 小农经济基础与君主专制制度 14
第二讲 中国近代的若干问题 20
一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化与终结 20
(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认识 20
(二)世界新潮震动了中国 22
(三)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的转化及其归宿 25
二 从统治集团的分化演变看晚清政权的衰亡 31
第三讲 红色航船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 36
第四讲 1930年代中共地下斗争 51
(一)周恩来在上海(1927—1931年) 54
(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地下斗争的危害 62
(三)1936—1937年北方烽火中的刘少奇 63
第五讲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与实质 67
一 蒋介石如何取得国民党最高权力地位 67
(一)孙中山逝世之前的蒋介石 67
(二)蒋介石混水摸鱼三部曲 71
(三)蒋介石与各派势力在北伐战争之后的明争暗斗 75
(四)蒋介石在新军阀混战中的远交近攻三部曲 77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83
三 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衰 92
第六讲 对日本侵略战争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105
一 日军暴行的历史文化根源 105
(一)日军的凶残与暴行 105
(二)日本人的宗教观念 119
(三)功利导向的道德相对主义与耻感文化 125
(四)武士道精神对军国主义形成的影响 131
(五)日本民众在对外侵略战争中的态度 136
(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分裂 147
二 日本军国主义阴魂缘何不散 153
(一)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战争的美化和否认 153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160
三 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 176
四 中国对日索赔之问题 184
(一)国民政府对日索赔的历史回顾 184
(二)新中国政府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偿 188
(三)民间受害索赔的开展 192
第七讲 建国初期的若干重大事件 195
一 中苏同盟的建立 195
(一)建国前中苏两党的若干重要接触 195
(二)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 201
(三)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07
二 中国出兵朝鲜决策前后 216
(一)朝鲜战局突发逆转 216
(二)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 224
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34
(一)彭德怀指挥的五次战役 234
(二)朝鲜战争中的中苏同盟关系 247
(三)“边谈边打”的艰难历程 255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64
四 “三反”、“五反”运动 268
(一)“三反”、“五反”运动前的社会经济形势 268
(二)建国后反腐倡廉的第一枪 270
(三)“五反”运动始末 277
对解决《中国革命史》课与中学历史课内容“重复”问题的看法 281
(一)两门课程存在重复的教学内容和史实 281
(二)中国革命史课应在加强理论教育中深化教学 283
(三)中国革命史课应对某些史实加以补充 285
后记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