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贵康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63378
  • 页数:5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三篇。上篇讲述脊柱相关疾病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形成与进展、力学基础、病因病机、四诊辨证和治疗等,这其中不乏辨质论治、均衡牵引、针刀治疗等特有方法。中篇各论是涉及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多科疾病的脊柱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下篇是脊源性亚健康,讲述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调护,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这是对十几年脊柱相关疾病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很好总结。

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脊柱相关疾病学概念 3

第二节 脊柱相关疾病学研究范围 6

一、研究脊柱相关疾病学的历史 7

二、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7

三、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与病理 8

四、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 9

五、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 9

六、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 10

七、有关脊柱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 10

第三节 脊柱相关疾病学理论价值 11

一、新角度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规律 11

二、打破常规,诠释脊柱相关疾病的病机 11

三、中医经络与脊神经关系 13

四、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13

五、脊柱相关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 14

六、揭示脊椎节段与脊柱相关疾病关系 14

第四节 脊柱相关疾病学的临床价值 15

一、提出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 16

二、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选择——内病脊治 17

第二章 脊柱相关疾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9

第一节 古代中医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 19

第二节 现代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与理论积累 22

一、脊柱相关疾病的提出与发展 22

二、病因病机病理研究 23

三、脊柱相关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 24

四、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24

五、临床报道进展 25

六、目前的现状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25

第三节 脊柱相关疾病学说的形成与新学科的确立 26

一、注意处理好个性化诊疗与规范化技术的辩证关系 27

二、注意近期疗效的统计与远期疗效的随访 27

三、注意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 27

四、注意局部症状体征与系统反应的调节途径 28

第三章 脊柱相关疾病应用解剖 29

第一节 脊柱骨骼应用解剖 29

一、脊柱形态 29

二、颈椎 30

三、胸椎 31

四、腰椎 32

五、骶骨 33

六、尾骨 34

第二节 脊柱的连接和椎管 34

一、椎间盘(椎间纤维软骨盘) 34

二、韧带 34

三、枕颈部特殊韧带 35

四、腰椎与毗邻结构之间的韧带 36

五、关节 36

第三节 与脊柱相关的肌肉组织简表 37

第四节 脑和脑神经 39

第五节 脊髓和脊神经 46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46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46

三、脊髓的功能 47

四、脊神经 48

五、脊髓的节段性支配 51

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52

第六节 脊柱的循环 55

一、脊柱的动脉系统 55

二、脊柱的静脉 56

第四章 脊柱的生物力学 58

第一节 脊柱的生理和生物力学特点 58

一、椎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58

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 59

三、脊柱韧带的生物力学特点 60

第二节 脊柱运动功能单位 60

第三节 脊柱静态形式及生理运动 61

第四节 脊柱运动平衡 65

第五章 病因病理 67

第一节 病因 67

一、外来因素 67

二、内在因素 70

第二节 病理 72

一、解剖位移 72

二、疾病性损伤 72

三、软组织损伤 75

四、自主神经调节障碍 76

五、炎性变 77

六、中医的病机基础 78

七、中医病机内在的因素——气血、津液、经络、脏腑 79

第六章 四诊与辨证 86

第一节 四诊 86

一、望诊 86

二、闻诊 88

三、问诊 88

四、切诊 89

第二节 八纲辨证 90

一、表里辨证 90

二、寒热辨证 90

三、虚实辨证 91

四、阴阳辨证 91

第三节 病因辨证 92

一、六淫 92

二、七情 94

三、劳逸过度 95

四、外伤 95

五、痰饮和瘀血 95

第四节 气血、筋骨辨证 96

一、气血辨证 96

二、筋骨辨证 98

第五节 脏腑辨证 99

一、心病辨证 100

二、肝病辨证 100

三、脾病辨证 101

四、肺病辨证 102

五、肾病辨证 103

六、脏腑兼病辨证 104

第七章 脊柱病的检查 106

第一节 一般检查 106

一、病史采集 106

二、体格检查 108

第二节 神经系统检查 109

一、感觉的检查 110

二、生理反射 110

三、病理反射 111

第三节 肌力检查 112

一、肌力测定 112

二、肌力检查 112

第四节 特殊试验 114

一、颈椎的特殊试验 114

二、胸腰椎的特殊试验 115

三、骨盆特殊试验 117

第五节 影像学检查 117

一、X线平片检查 117

二、CT与ECT 120

三、MRI 124

四、B超 126

五、心电图 127

六、经颅多普勒 129

七、肌电图 129

第六节 生化检查 132

一、血液检查 132

二、尿液检查 134

第八章 临床表现 136

第一节 局部表现 136

第二节 全身表现 140

第九章 治疗 144

第一节 手法治疗的原理和原则 144

一、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作用原理 144

二、手法治疗脊柱病的原则 148

第二节 手法治疗的应用 150

一、手法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 150

二、手法治疗注意事项 150

三、手法选择与操作方式 151

四、脊柱经穴按摩法 159

五、脊柱反应点按摩法 165

六、骨盆调衡法 169

第三节 牵引治疗 170

一、一般牵引法 170

二、均衡牵引法 173

第四节 中药治疗 173

一、内治法 173

二、外治法 175

第五节 针灸、小针刀 178

一、针法 178

二、灸法 181

三、小针刀 184

第六节 理疗 188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89

二、常用理疗方法 189

第七节 功能锻炼 193

一、功能锻炼的原则 193

二、功能锻炼的方法 193

第十章 护理 195

第一节 整体护理 195

一、整体护理原则 195

二、整体护理要点 195

第二节 局部护理 195

一、颈椎性相关病症的共性护理要点 195

二、颈椎性相关病症的护理 196

三、胸椎性相关病症的共性护理要点 199

四、胸椎性相关病症的护理 199

五、腰骶椎性相关病症的共性护理要点 201

六、腰骶椎性相关病症的护理 202

七、颈椎牵引的护理 203

八、腰椎牵引的护理 204

中篇 各论 207

第十一章 综合征 207

第一节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07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209

第三节 肠易激综合征 214

第四节 消化不良 216

第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 219

第六节 神经性皮炎 222

第七节 微物质循环障碍征 227

第八节 小舞蹈病 229

第九节 全身冷热异常 231

第十节 感冒样综合征 232

第十一节 全身慢性疼痛症 234

第十二节 肥胖综合征 236

第十三节 消瘦综合征 240

第十四节 皮肤瘙痒综合征 242

第十二章 颈椎性疾病 246

第一节 头痛 246

第二节 头晕 250

第三节 血压异常 253

第四节 睡眠障碍 258

第五节 健忘 261

第六节 咽部异物感 263

第七节 面痛 266

第八节 面瘫 269

第九节 低热 274

第十节 精神障碍 277

第十一节 震颤 279

第十二节 癫痫 283

第十三节 颅脑外伤伴颈后伤综合征 287

第十四节 脑萎缩 291

第十五节 视力障碍 296

第十六节 耳鸣耳聋 300

第十七节 嗅觉异常 304

第十八节 过敏性鼻炎 305

第十九节 慢性咽炎 310

第二十节 舌下神经麻痹 311

第二十一节 牙痛 312

第二十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314

第二十三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318

第二十四节 排汗异常 319

第二十五节 肩肘痛 321

第十三章 胸椎性疾病 329

第一节 胸闷 329

第二节 胸痛 331

第三节 心律失常 334

第四节 类冠心病 338

第五节 胃脘痛 344

第六节 胃下垂 348

第七节 慢性结肠炎 351

第八节 慢性胆囊炎 354

第九节 糖尿病 356

第十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360

第十一节 呃逆 362

第十四章 腰骶椎性疾病 367

第一节 腹痛 367

第二节 腹泻 370

第三节 便秘 374

第四节 尿频尿急 376

第五节 遗尿 380

第六节 痛经 383

第七节 二便失禁 386

第八节 月经失调 387

第九节 性功能障碍 390

第十节 不孕症 393

第十一节 前列腺增生症 395

第十二节 产后腰腿痛综合征 399

第十三节 下肢水肿 402

第十四节 下肢静脉曲张 404

第十五节 股骨头坏死 408

第十六节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413

第十七节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15

第十八节 下肢供血不足 420

第十九节 习惯性流产 424

第二十节 肾下垂 426

第二十一节 附睾炎 430

第二十二节 附件炎 433

第二十三节 尿路结石 436

第二十四节 子宫下垂 439

第二十五节 脱肛 442

第二十六节 痔疮 446

下篇 脊源性亚健康 453

第十五章 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 453

第一节 人类疾病谱随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变化 453

第二节 21世纪的最大疾病谱——脊柱问题 454

第十六章 脊源性亚健康的提出 456

第一节 脊源性亚健康的概念和特点 456

一、脊源性亚健康的概念 456

二、脊源性亚健康的特点 457

第二节 脊源性亚健康的界定 460

一、与整体亚健康的关系 460

二、与脊柱相关疾病的关联 461

第三节 造成脊源性亚健康的好发因素 467

一、陈旧性脊柱损伤 467

二、脊柱慢性劳损 467

三、躯体原因 469

四、脊背部风湿性肌筋膜炎 470

五、解剖结构改变 470

第四节 中医对脊源性亚健康的认识 470

一、对症状、体征的认识 470

二、对成因、机制的认识 472

第五节 脊源性亚健康的发生机制 476

一、解剖结构改变的影响 476

二、脊源性亚健康产生的中医机制 478

第十七章 脊源性亚健康的征兆与临床表现 482

第一节 征兆 482

一、脊源性亚健康的常见征兆 482

二、脊源性亚健康的危险信号 482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84

一、局部表现 486

二、全身症状 486

三、特殊表现 489

四、临床分型 495

第十八章 诊断和鉴别诊断 497

第一节 诊断 497

第二节 鉴别诊断 497

一、与整体亚健康的界定 498

二、与脊柱相关疾病的鉴别 498

第十九章 脊源性亚健康的中医调理 500

第一节 手法治疗调理 500

一、手法治疗调理的作用原理 501

二、中医整脊手法作用机制 501

三、脊源性亚健康手法治疗调理程序 504

四、常用手法 506

五、手法的应用原则 518

六、手法的禁忌证 518

七、调协与预后 518

第二节 针灸理疗 518

一、针灸疗法 518

二、拔罐疗法 523

三、物理疗法 524

第三节 中药调理 526

一、不同时期的用药原则 526

二、中药内治方法 527

三、中药外治方法 528

第四节 亚健康的饮食疗法 529

一、均衡营养 529

二、饮食有节 529

三、防止过偏 530

四、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530

五、进食宜乐恬愉为务 531

六、食后摩腹饭后散步 531

第五节 药膳调治亚健康 531

一、药膳的特点 531

二、药膳的分类 532

三、药膳宜忌 532

四、蒸、泡药浴疗法 534

第二十章 脊源性亚健康的功能锻炼 535

第一节 医疗康复功能锻炼 535

一、功能锻炼的治疗作用 535

二、功能锻炼的要求和原则 535

三、功能锻炼的分类 536

四、全身各部功能锻炼姿势 536

第二节 日常生活保健锻炼 544

一、人体生命的气机运动 544

二、运动养生 547

三、有氧运动与中国传统健身养生术 549

四、身心同调养话导引运动 551

五、寓健身运动于日常生活中 553

第三节 办公课间易筋功 554

一、办公课间基本放松运动 554

二、脊柱伸筋功 558

三、推介几套简单保健功 564

第四节 保健操的预防作用 570

第二十一章 脊源性亚健康的生活调护 571

第一节 调整生活方式 572

一、顺四时摄生 572

二、充足的睡眠 578

三、调节心态 579

第二节 改正不良习惯 582

第三节 预防脊源性亚健康从生活做起 584

一、脊源性亚健康预防应从小开始 584

二、注意床、枕的卫生与睡姿 584

三、乘坐车别睡觉 586

四、家务劳动的卫生 586

五、扛重物的学问 587

六、注意骑自行车的姿势 587

七、重视颈部损伤的早期治疗 587

八、积极预防和治疗咽喉炎与上呼吸道感染 588

九、预防“军人颈” 588

十、轻松远离电脑病 588

第四节 调整自身酸碱平衡 590

一、体内酸碱值异常会中毒 590

二、比较酸碱食物而摄食 590

三、酸性物质与“富贵病” 591

四、你是酸性体质吗 591

第五节 午休的选择 591

一、午休的好处 592

二、午休的技巧 592

参考文献 593

跋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