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一般问题 3
第一章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学界定 3
一、劳动关系稳定的含义和法律依据 3
二、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关系“和谐”的关系 7
三、提出劳动关系稳定概念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9
第二章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特征和制约因素 13
一、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主要特征 13
二、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制约因素 15
第三章 稳定是企业劳动关系的本质要求 37
一、劳动关系人身属性的特殊性 37
二、雇员身份与民法逻辑的冲突 41
三、稳定是劳动关系从属性的本质要求 46
第四章 劳动关系稳定的范围 52
一、劳动关系稳定的范围 52
二、劳动关系稳定的目标选择 54
第二部分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必要性 59
第五章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表现和原因 59
一、劳动关系不稳定的表现 59
二、我国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原因探究 67
第六章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稳定问题的公众认知和态度 80
一、对职业稳定性现状和认知的实证调查 80
二、围绕《劳动合同法》发生的争议 93
第七章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104
一、我国就业模式与雇佣模式的特点:非标准化 105
二、非标准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对低用工成本的路径依赖 112
三、非标准就业与分配不公:“保工作”本能的必然后果 117
第三部分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度” 127
第八章 劳动关系稳定“度”的基本问题 127
一、劳动关系稳定“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127
二、劳动法倾斜保护“度”的一般分析 130
三、对《劳动合同法》保护不足的分析 136
四、对《劳动合同法》保护过度的分析 142
第九章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47
一、构建劳动关系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任务和作用 147
二、国内外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启示 148
三、构建劳动关系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154
第四部分 职业安定权与“鼓励稳定”的原则 161
第十章 职业安定权 161
一、有争议的职业安定权 161
二、职业安定权的语源——免于失业权 165
三、职业安定权对劳动者个体的生存意义 170
四、职业安定权理论的国际比较 173
五、职业安定权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177
六、确立“职业安定权”对我国的意义 182
七、重构我国劳动权体系 186
第十一章 劳动合同法“鼓励稳定”的原则 190
一、为什么要提出“鼓励稳定原则” 190
二、“鼓励稳定”的立法取向在《劳动合同法》中的体现 193
三、各地指导意见中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评述 197
第五部分 劳动合同期限与企业劳动关系稳定 215
第十二章 劳动合同期限制度 215
一、两种期限制度模式的特点和成因比较 216
二、两种模式的立法成本比较 228
三、两种模式的经济性比较 231
四、中国内地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模式选择 238
五、各地指导意见中劳动合同期限问题评述 246
第十三章 临时雇佣保护制度 254
一、关于临时雇佣的一般法律问题 255
二、临时工人范围及其劳动权益的国际比较 258
三、我国临时雇佣立法规制宽严度的选择 271
第十四章 临时雇佣之定期合同用工制度 277
一、定期劳动合同制度各要素的国际比较 278
二、国际比较的启示与若干具体制度的改善 286
三、各地指导意见中定期劳动合同问题评述 289
第十五章 劳务派遣用工制度 292
一、对劳务派遣合同的国际立法规制比较 293
二、对劳务派遣机构的国际立法规制比较 298
三、我国劳务派遣规制强度的选择和具体建议 304
第六部分 解雇保护与企业劳动关系稳定 311
第十六章 单个解雇保护制度 311
一、解雇理由规制强度的国际比较 311
二、解雇通知期和解雇费规制强度的国际比较 315
三、解雇程序规制强度的国际比较 318
四、不公平解雇规制强度的国际比较 321
五、综合比较:制度体系与其他影响因素 328
六、解雇保护宽严度的选择和若干具体制度的完善 334
七、各地指导意见中劳动合同解除问题评述 343
第十七章 裁员保护制度 365
一、裁员保护制度实体要素的国际比较 366
二、裁员保护制度程序要素的国际比较 378
三、我国裁员立法调整的思路和具体制度的改善 388
第七部分 其他劳动合同制度与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第十八章 其他劳动合同制度 399
一、劳动合同变更制度 399
二、试用期制度 409
三、劳动合同中止和转让制度 419
四、劳动合同效力制度 422
第十九章 地方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问题评述 425
一、劳动合同签订问题 425
二、服务期问题 430
三、竞业限制问题 434
四、以案说法 440
第八部分 企业劳动关系稳定的集体保障与救济机制第二十章 工会与集体谈判 451
一、劳动基本权:历史的沉淀与荣耀 451
二、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现状 454
三、社会法视野下的我国《工会法》 458
四、中西工会制度的比较与借鉴——以瑞典为例 475
五、我国现行工会体系的潜力:渐进的角色转换 484
六、我国工会制度和集体谈判制度改革建议 486
第二十一章 解雇争议处理机制 493
一、解雇争议处理方式的国际比较 494
二、解雇争议处理方式的组合模式概述 512
三、我国解雇争议处理程序问题和研究争鸣 525
四、我国解雇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依据 538
五、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 548
结语 553
主要参考文献 569
附录1 职业稳定问题调查问卷 582
附录2 《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雇员) 584
附录3 《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雇主) 587
附录4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调查问卷(工会与政府) 591
后记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