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齐鲁书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3315162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了中国近代港口与其腹地的经济关系,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前言 1

第一章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基本构想 1

第一节 从历史地理角度研究港口—腹地的必要性 2

第二节 港口—腹地研究的理论基础 4

第三节 港口—腹地研究的主要概念和方法 10

第二章 近代港口贸易和区域经济变迁 13

第一节 口岸贸易与中国内部的区间关系:1860~1930年代之经验 14

一、前言 14

二、研究背景 16

四、往来区间贸易的人为网络 18

三、各口岸之国内外贸易比重 18

五、口岸本地的城乡关系 19

六、核心与边陲地区相对地位的变化 21

七、辛亥革命前后区间关系的变化 22

八、区间关系中的资本蓄积 23

九、结论 26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海外华人在仁川、神户和上海的银行网络 27

一、导论 27

二、清朝在朝鲜影响的膨胀和广东商人 29

三、中朝贸易中的大米和黄金 30

四、中国人的商业优势 32

五、日商和华商:财政力量的比较 34

六、山西票号的东亚网络 35

七、仁川的山西票号 36

八、神户和东京的山西票号 36

九、上海—仁川—神户间的三角融资体系 37

十、结论 38

第三节 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 39

一、近代中国铁路轮船的基本发展状况 39

二、铁路轮船与进出口贸易变化 42

三、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 46

四、铁路轮船与近代中国人口的流动 49

五、铁路轮船与近代城市的兴起 53

第三章 华南地区的港口及其腹地 56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华南港口与腹地——以现代交通为枢纽 57

一、华南现代交通的发展与网络格局 57

二、华南各主要港口的建设及其地位 59

三、华南各港埠与腹地联系的纽带 63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近代港埠腹地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 66

一、变动的空间:珠江三角洲港埠腹地形态变迁 67

二、自然基础:资源禀赋的预设 73

三、制度规范:腹地变迁的常规路径 76

四、综合效应:经济变迁中的腹地塑造 81

五、结语—动力机制:以交易成本为中心的博弈 85

一、洋货进口趋势与沪港两埠洋货转口贸易 86

第三节 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 86

二、香港与国内主要口岸的转口贸易 89

三、香港在对华贸易中扮演的角色 94

第四节 透视厦门港的历史与现状 95

一、解放前的厦门港 95

二、解放后厦门港的新发展 96

三、厦门港未来发展的设想 97

第四章 上海、浙江和长江流域的港口及其腹地 99

第一节 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以航运网络为中心 100

一、上海港与内河航运 100

二、内河航运与城镇市集 103

三、内河航运与经济变迁 105

第二节 从外贸埠际转运看晚清(1864~1904)上海在全国的贸易中心地位 109

一、晚清上海外贸埠际转运在全国的地位 110

二、上海与长江沿江口岸及华东沿海口岸的外贸埠际转运网络 113

三、上海与华北沿海口岸的外贸埠际转运网络 118

四、上海与华南沿海口岸的外贸埠际转运网络 122

五、结语 124

第三节 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市场经济 126

一、贸易依存度:上海与华北三口岸 127

二、间接腹地的延伸:济南与上海 134

三、口岸对间接腹地市场的竞争 138

四、结论 142

第四节 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和近代宁波帮的形成 143

一、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 143

二、宁波帮的形成 146

第五节 腹地变迁与原因分析—以近代宁波港为中心 150

一、问题的提出 150

二、近代宁波港腹地变迁的过程 151

三、近代宁波港腹地变迁的机制 160

四、总结 164

第六节 近代浙江的棉花出口 169

一、浙江的棉花生产 170

二、近代浙江棉花出口之实况 171

三、浙棉出口之价格问题 178

四、几点结语 182

第七节 汉口桐油贸易概述(1864~1936) 183

一、引言 183

二、汉口桐油贸易的阶段划分 184

三、汉口桐油的运销网络 187

四、桐油出口对汉口桐油贸易的促进 190

五、汉口桐油贸易对桐油生产及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192

第八节 武汉港与中部腹地 194

第九节 汉口模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模式分析 198

一、汉口模式的历史内涵 198

二、汉口模式的历史启迪 201

第十节 沿江开埠对内陆农产品商品化及地域流通格局的影响——以清代陕西植棉业为例 203

一、清前期陕西植棉业发展及区域分布特征 204

二、鸦片战争尤其重庆开埠以后陕西植棉业的重要发展变化 209

三、光绪三十年以后陕西植棉业发展的重要变化 212

第五章 华北的港口及其腹地 215

第一节 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北洋三口”为中心 215

一、天津 216

二、营口 218

三、烟台 222

四、关于中国近代化研究的一点思考 224

第二节 近代华北港口城市与经济布局的重组 226

一、明清时期港口的发展 226

二、港口城市的迅速发展 231

三、华北地区经济布局的重新整合 235

第三节 论天津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238

一、引言 238

二、天津开埠前的政治、经济基础 239

三、开埠后天津成为北方最大的近代工业和金融中心 239

四、天津是北方近代外向型经济的龙头 243

五、天津成为近代北方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 248

七、1958年以后天津的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49

六、天津成为近代北方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249

八、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北方经济发展中的严重内耗 254

第四节 青岛开港对山东腹地的影响:以20世纪初的潍县为例子 256

一、山东经济重心的东西转移 257

二、青岛开港与潍县开埠 259

三、地方社会经济变化的开端 262

四、现代化与结构性制约问题的浮现 265

第五节 山东区域开发模式探讨 266

一、问题的提出 266

二、港口因素改变了山东经济格局 267

三、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趋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的双核空间结构模式 269

四、小结 272

第六节 河南近代交通发展与经济变迁 272

一、传统时代河南的经济与交通概况 273

二、口岸开放与河南市场结构的变迁 274

三、铁路兴修与河南市场结构的嬗变 275

四、河南产业结构的变迁 279

五、近代河南经济变迁的历史启示 282

第七节 近代东蒙的商人 283

一、空间与物流 283

二、商人 288

三、对游牧社会的控制 293

第八节 近代京津冀地区的铁路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 296

四、余论 296

一、缘起、建设过程与特点 297

二、傍铁路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 302

三、因路而兴的农村工业 306

四、市场结构和城镇布局的嬗变 310

五、简短结语 313

第九节 抗战前华北煤炭的运输——以1931~1934年为例 314

一、华北煤炭运输的地理条件 314

二、煤炭运输状况 315

三、运输体系与煤矿布局的相互影响 320

四、结论 322

第六章 东北的港口及其腹地 323

第一节 清末东北地区商埠的开辟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化 323

一、东北地区商埠开辟的历史过程 324

二、清末东北商埠贸易的发展 326

三、商埠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近代化 329

第二节 近代营口航运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早期现代化 334

一、营口的开放与近代辽河航运业的勃兴 335

二、辽河航运经济与沿岸市镇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338

三、营口及辽河航运经济与腹地梯级市场的建立 341

四、辽河航运经济的衰落与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 344

第三节 20世纪初期东北南部城市体系形态的发展转化 351

一、东北南部的地理基础与20世纪前的城市格局 352

二、大连港的腹地扩展及贸易崛起 354

三、大连港中心市场的形成及对腹地城市的吸纳整合 355

四、东北南部城市体系形态发展转化的机制特征和历史作用 359

第七章 港口—腹地演变的新趋势和研究方法探讨 361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港口—腹地关系演变的新趋势 361

一、我国港口与腹地关系的历史沿革 361

二、我国港口与腹地关系的新趋势和特征 363

三、结论 366

第二节 港口区位势模式及其增长机制研究 367

一、引言 367

三、港口区位势的提出 368

二、区位势概念与模式 368

四、港口区位势增长机制 370

五、结语 374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以中国西南为中心 374

一、“近代化”理论与中国区域史研究 375

二、区域历史地理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研究 379

三、中国西南: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内涵” 383

附录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 387

一、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387

二、口岸贸易及其相关研究 388

三、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390

四、“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