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思(代序) 1
第一辑:文化 3
两个被强加的称谓 3
斯拉夫派和西方派间的复杂关系 4
两派的对峙对俄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7
16世纪俄国的一场君臣之争 10
伊、库通信的文学史意义 12
伊、库通信的文化史意义 14
阿瓦库姆和俄国宗教分裂运动 17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生活纪》 19
哲学与宗教的结合 21
爱祖国与爱真理 22
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的起源 24
“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26
“精神上的回归” 28
赫尔岑关于两派之争的思考 30
理解白银时代的两种倾向 33
白银时代的意义 36
“哲学之舟”的去与归 38
论巴赫金的诞生 39
一位独特的西方派 42
俄国文化的“合唱原则” 44
“斯堪的纳斯拉夫” 46
大河与文化 48
俄罗斯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50
文字是文化的衣裳 52
莫斯科和彼得堡 54
政治的艺术化 55
“后苏维埃”现象 56
第二辑:文学 61
前苏联文学的特征 61
前苏联文学的成就 64
“两部文学史”和“三个浪潮” 67
凯旋之后的失落 70
诺贝尔文学奖与俄语文学 73
俄国短篇小说的特征 75
俄语散文的风格 77
俄国的诗歌 79
俄语诗歌的性质和风格 81
《20世纪俄语诗史》的写作原则 83
象征派 85
阿克梅派 87
阿克梅派的理论主张 89
未来主义 92
农民诗歌 95
共青诗群 97
“高声派”诗歌 99
“细语派”诗歌 101
肖洛霍夫之后的俄语文学 104
俄语布克奖 107
第三辑:作家 113
普希金创作的主题和特色 113
普希金抒情诗歌的特色 116
普希金的爱情诗和友情诗 119
普希金小说创作的意义 120
普希金的剧作 122
普希金对于俄国文学的意义 125
普希金的纪念碑 128
“太阳”与“月亮” 130
《童僧》与《恶魔》 133
“假面”与“英雄” 136
《群魔》的写作指向 139
《群魔》解读 142
另一部《父与子》 145
《普希金演说》 14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 149
《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150
《复活》 152
托尔斯泰的内心矛盾 154
托尔斯泰的出走 156
另一种《圣经》 157
一句误译的台词 159
两座《樱桃园》 160
青春的高尔基 162
《忏悔》和造神论 164
毗邻的文豪故居 166
勃洛克 167
布宁:诗与小说 169
《萨宁》和“萨宁性格” 170
古米廖夫的诗歌遗产 173
赫列勃尼科夫 175
《最后一次相见的歌》 177
《安魂曲》 179
《普希金的〈石客〉》 182
诗歌漂流瓶 184
文明的孩子 186
《时代的喧嚣》 189
词与文化 192
文化的旗帜 195
《天放晴时》 198
茨维塔耶娃的孤独 200
诗人与流亡 203
独白的诗 206
有感于马雅可夫斯基 208
马雅可夫斯基和未来主义 210
“科克捷别里的宅子” 214
叶赛宁的诗风 216
别雷的代表性 219
普里什文的意义 221
“亲人般的关注” 224
“作为行为方式的艺术” 226
永恒的持不同政见者 228
新斯拉夫主义 230
索尔仁尼琴遭遇挑战 232
悲伤与理智 235
布罗茨基的矛盾 238
《狄多和埃涅阿斯》 242
布罗茨基的意义 245
“布罗茨基诗群”的启示 248
维索茨基之谜 251
维索茨基之启示 253
拉斯普京的新主人公 255
迟钝木讷的钟摆 256
后记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