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编剧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会军主编;张巍(卷)主编;洪帆等撰稿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6024090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照中国电影编剧发展的历史,分期进行研究,论述电影发展百年来在编剧方面的起步、发展、挫折与重兴。

总序 1

第一章 1913—1931:中国电影的奠基时期 1

第一节 萌芽时期(1913—1921) 1

一、短故事片催生编剧和剧本 1

二、张石川的滑稽短片 4

三、从短故事片向长片过渡:《黑籍冤魂》 7

四、“商务”的“新剧(短)片” 8

五、三部长故事片出现 10

第二节 探索时期(1922—1926) 14

一、短故事片压卷之作:《劳工之爱情》 14

二、走向多元化的长故事片 16

三、鸳鸯蝴蝶派与市民电影 27

四、早期电影编剧理论 29

第三节 发展时期(1927—1931) 31

一、古装片 31

二、武侠神怪片 34

三、“联华”初期作品 37

四、田汉早期电影剧本创作 39

五、有声电影出现 41

第二章 1932—1937:左翼电影创作观的确立 47

第一节 左翼电影创作观对电影剧作的影响 47

一、时代背景 47

二、明星公司编剧委员会的设立与“明星”众编剧的代表作品 52

三、联华公司众编剧及其代表作品 63

四、“电通”、“艺华”等公司的成立与左翼电影剧作观的确立 77

五、左翼电影剧作观中的好莱坞模式倾向 83

第二节 “软性电影”及20世纪30年代的商业电影创作 84

第三章 1937—1945: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中潜行 93

第一节 国统区的电影剧本创作 93

一、国统区的抗战电影运动 93

二、国统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点 99

三、代表性电影剧作家及其作品 100

第二节 “孤岛”的电影剧本创作 109

一、“孤岛”时期电影剧本创作概况 109

二、进步电影剧本的创作 111

三、商业电影剧本的创作风潮 117

第三节 香港的抗战电影剧本创作 125

一、粤语电影剧本的创作 125

二、国语电影剧本的创作 128

第四节 沦陷区的电影剧本创作 130

一、日寇利用电影为其侵略服务的历史 130

二、上海电影事业的状况及日寇的制片方针 131

第四章 1945—1949:风云际会现峥嵘 135

第一节 进步电影的创作 135

一、进步电影剧作的创作观念 135

二、进步电影剧作的创作特色 138

第二节 官办正统电影的创作 143

一、层层把关,严格审查 144

二、配合时局,进行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直接导入 144

第三节 商业化电影的创作 145

一、固守旧有的类型模式,创作观众熟悉并喜闻乐见的类型片 146

二、改进固有类型,打破类型的单一化 147

三、粗制滥造,放任自流 148

第四节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150

一、史东山及其代表作 150

二、蔡楚生与《一江春水向东流》 152

三、阳翰笙与沈浮 153

四、张骏祥及其代表作 154

五、陈白尘等和《乌鸦与麻雀》 155

六、欧阳予倩及其代表作 156

七、田汉及其代表作 157

八、李天济与费穆的合作 158

九、张爱玲与桑弧的合作 159

十、佐临与柯灵的合作 160

十一、曹禺与《艳阳天》 161

十二、《清宫秘史》 161

十三、《忠义之家》与《圣城记》 162

十四、屠光启与《天字第一号》等 163

第一节 早期的电影歌曲创作(萌芽时期—从《良心复活》到《野草闲花》) 167

附录 1949年之前电影歌曲的创作 167

第二节 有声电影初期的电影歌曲创作(发展时期—左翼电影及其他电影的电影歌曲创作) 169

一、“联华” 169

二、“电通” 171

第三节 战时与战后的电影歌曲创作 173

一、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 174

二、魏如晦的《红线盗盒》 175

三、《苏武牧羊》和《尽忠报国》 175

四、吴村的《孟姜女》、《苏三艳史》、《天涯歌女》 176

五、程小青的《董小宛》 177

六、范烟桥的《长相思》 177

第五章 1949—1965:激情燃烧的岁月 182

第一节 气势恢弘的开场篇章(1949—1952) 182

一、宽松的电影创作指导政策 183

二、大力培养编剧队伍 184

三、电影编剧成绩斐然 185

四、发展之声中的不和谐音符:政治批判运动初露端倪 188

五、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及作品 191

六、编剧理论的探讨 195

第二节 鼓舞人心的进行曲(1953—1956) 197

一、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 197

二、推进电影编剧工作的具体措施 199

三、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及作品 201

四、电影编剧理论探讨 210

第三节 辉煌的华彩乐章(1957—1959) 213

一、频繁的政治运动 213

二、艰难中跋涉到顶峰 215

三、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及作品 216

四、关于电影编剧的理论探讨 219

第四节 回旋与无可奈何的低调(1960—1965) 222

一、艰难中的新成就 222

二、文艺界第二次整风 231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主义者的“破旧”和“立新” 236

一、“破旧” 236

第六章 1966—1976:风雨十年 236

二、“立新” 238

第二节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 239

一、样板戏电影的拍摄 239

二、“重要任务论”与“三突出”原则 244

第三节 故事片的创作(1972—1976) 246

一、艰难的恢复 246

二、阴谋电影 248

第一节 释放、吸纳(1976—1989) 254

第七章 1976—2001:自由意志与游戏规则的博弈 254

一、奔放的序曲(1979—1980) 255

二、激越的主体乐章(1980—1987) 261

三、尾声的变奏(1987—1989) 278

第二节 分化、定位(1989—2001) 281

一、从被动到主动的市场选择 282

二、从筑墙到搭桥的策略变化 293

三、从陷落到突围的国际化 297

第一节 1913—2003:独树一帜(香港电影编剧史) 306

第八章 1913—2003:别样芬芳(香港、台湾、海外华人电影编剧史) 306

一、萌芽(1946—1970) 309

二、过渡(1971—1978) 320

三、鼎盛(1979—1989) 322

四、多元(1990— ) 329

第二节 1925—2003:坚守人文精神的家园(台湾电影编剧史) 345

一、日据时期电影业的时代背景(1895—1945) 345

二、“光复”后反共浪潮的兴起(1945—1960) 347

三、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1960—1980) 348

四、新电影运动带动了艺术电影创作的繁荣(1981— ) 354

五、商业题材依然占据主流市场 360

六、世纪末艺术和商业的自觉融合 361

第三节 漂泊的灵魂,诗意地栖居(海外华人电影编剧史) 366

一、知青情结与青春记忆 367

二、海外华人经历和东西文化碰撞 368

三、旧中国文化奇观的展示和对西方主流的进 369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