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抉疑 1
缘起 3
经题 5
叙品第一 6
方便品第二 43
譬喻品第三 83
信解品第四 127
药草喻品第五 146
授记品第六 158
化城喻品第七 170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200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212
法师品第十 218
宝塔品第十一 229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242
劝持品第十三 251
安乐行品第十四 258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279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293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303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319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327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345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353
嘱累品第二十二 359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361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371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380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393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399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410
结语 418
楞伽经抉疑 419
大乘起信论概念 667
序 669
大乘起信论 669
大乘起信论 671
马鸣菩萨略录 695
大乘起信论题解 699
大乘起信论概念 703
三宝之识 703
本觉与不觉 707
染净分别 710
真如说义 713
因缘法则 715
生灭说义 719
熏习界说 721
发起信心 723
蕴藏机要 725
心意识说 728
如来藏说 730
觉的层次 732
二谛圆融 734
增益功德 736
后记 738
唯识学概念 739
唯识学概论 741
什么叫做唯识 741
唯识的旨趣 742
从百法说起 743
唯识的界说 751
唯识的建立 758
识与种子 764
唯识与五蕴 768
唯识与缘起 771
唯识法相说 775
种子 775
四缘 776
心所四分 778
所缘境 779
我法二执 780
三性三无性 781
三量缘境 782
善恶无记 783
三身之辨 784
二智之说 785
四智之说 785
三乘行果 786
五重唯识 788
五乘五性 789
三时教 790
结语 791
唯识论发微 792
唯识三十疏注 803
唯识三十颂浅释 810
后话 826
唯识心理学 827
唯心与唯识之界说 829
引言 829
说心 830
说识 831
心识差异 833
结语 835
唯识新论 836
唯识的心理学 838
唯识于心理的意义 838
唯识于心理的因素 840
唯识于心理的界定 841
唯识于心理的建立 843
唯识于心理的力量 848
唯识于心理的能所 851
唯识于心理的组合 852
唯识于心理的现象 854
唯识于心理的识辨 862
唯识于心理的因缘 865
唯识于心理的执着 868
唯识于心理的真谛 871
唯识于心理的观法 873
唯识法相学与各宗的交涉 876
导言 876
唯识与俱舍学 879
唯识与成实学 880
唯识与戒律学 881
唯识与三论学 882
唯识与华严学 884
唯识与法华学 886
唯识与真言学 888
唯识与净土学 890
唯识与禅那学 892
结论 895
人类感性论——百法新说 896
序说 896
两大类别说 897
心法之说 898
心所有法说 899
色法说 904
心不相应行说 905
无为法相说 910
感性所具说 911
结语 913
八识规矩法义 914
缘起 914
法义 916
结语 937
前言 938
五蕴识变 938
释义 939
内涵 940
识变 941
究竟 944
结语 946
三能变识 947
六相合离义 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