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第1篇 服务器技术篇 3
第1章 服务器基础 3
1.1 服务器概述 4
1.1.1 服务器简介 4
1.1.2 服务器的“四性” 5
1.2 服务器的主要性能和外观特点 6
1.3 服务器的主要结构类型 9
1.3.1 三种服务器结构类型 9
1.3.2 刀片服务器的技术原理及主要优势 12
1.4.1 按应用层次划分 16
1.4 服务器的分类 16
1.4.2 按处理器架构划分 21
1.4.3 按处理器的指令执行方式划分 22
1.4.4 按用途划分 24
第2章 服务器技术概述 27
2.1 RISC和CISC架构技术 28
2.2 SMP对称多处理技术 28
2.2.1 SMP系统对处理器的要求 29
2.2.2 实现SMP的其他条件 31
2.2.3 其他并行扩展技术 32
2.3 双处理(Dual Processor,DP)技术 34
2.3.1 支持双处理的Intel处理器 34
2.3.2 如何识别支持双处理的处理器 35
2.3.3 支持双处理的主板需要什么 37
2.4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技术 38
2.4.1 I2C总线的性能 38
2.4.2 I2C总线的工作原理 38
2.4.3 I2C总线的基本操作 39
2.5 智能监控管理技术 39
2.6 智能输入/输出(I2O)技术 40
2.7 服务器集群技术 41
2.8 负载均衡技术 42
2.8.1 传输链路聚合 43
2.8.2 更高层交换 43
2.8.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44
2.9 硬件冗余技术 45
2.10 热插拔技术(Hot Plug) 48
2.10.1 热插拔的实现 48
2.10.2 主要PCI热插拔技术 49
2.10.3 热插拔控制器和针对槽位的电流控制 50
2.11 诊断技术 50
2.12 64位处理器技术 51
2.12.1 64位的优势 52
2.12.2 AMD Opteron处理器的优势 53
2.12.3 Intel Itanium/Itanium2处理器 55
2.12.4 Intel Nocona Xeon处理器 56
2.12.5 Opteron与Nocona的角逐 57
第3章 服务器处理器技术 59
3.1.1 IBM Power处理器 60
3.1 主要RISC指令架构处理器 60
3.1.2 Sun SPARC处理器 64
3.1.3 HP PA/Alpha处理器 69
3.1.4 SGI公司的MIPS处理器 71
3.2 Intel的服务器CPU 72
3.2.1 Pentium Pro处理器 72
3.2.2 Pentium Ⅱ Xeon处理器 72
3.2.3 Pentium Ⅲ Xeon处理器 73
3.2.4 Xeon处理器 74
3.2.5 64位至强处理器Nocona 74
3.2.6 Xeon MP处理器 75
3.2.7 Itanium/Itanium2处理器 77
3.3.1 Athlon MP处理器 78
3.3 AMD服务器CPU 78
3.3.2 Opteron处理器 81
3.3.3 AMD和Intel的服务器处理器的最新发展趋势 83
3.4 64位处理器技术 84
3.5 服务器双核心处理器技术 84
3.5.1 Intel的双核心策略 85
3.5.2 AMD的双核心策略 87
3.5.3 服务器双核心处理器的历程 88
第4章 服务器内存技术 91
4.1 通用服务器内存技术 92
4.1.1 内存为什么会出错 92
4.1.2 奇偶校验技术 92
4.1.3 ECC内存查纠错技术 93
4.2 IBM服务器内存技术 94
4.2.1 Chipkill内存技术 94
4.2.2 大容量高速度技术 96
4.2.3 内存保护(Memory ProteXion) 96
4.2.4 内存镜像(Memory Mirroring)技术 97
4.3 HP服务器内存技术 98
4.3.1 HP新ECC内存技术 98
4.3.2 在线备份内存模式 99
4.3.3 镜像内存方式 102
4.3.4 热插拔RAID内存(Hot Plug RAID Memory)技术 104
4.4 主要服务器内存模组技术 108
4.5 下一代服务器的内存体系架构——FB-DIMM 110
4.5.1 现有内存架构DIMM的不足 112
4.5.2 FB-DIMM体系架构的特性 113
4.5.3 FB-DIMM内存的优势和不足 114
4.5.4 FB-DIMM架构的最新发展 116
第5章 服务器I/O总线技术 117
5.1 计算机总线技术的发展历程 118
5.2 主要最新系统总线技术简介 121
5.2.1 3GIO(PCI-Express)总线 121
5.2.2 AGP 8X总线 123
5.2.3 InfiniBand和PCI-X总线 125
5.2.4 HyperTransport总线 127
5.3 InfiniBand总线技术 128
5.3.1 InfiniBand总线概述 128
5.3.2 InfiniBand体系架构 129
5.3.3 InfiniBand架构设备和层次结构 131
5.3.4 InfiniBand架构的网络化I/O技术 132
5.3.5 InfiniBand的优缺点 133
5.4 PCI-X总线技术 134
5.4.1 PCI-X总线结构 134
5.4.2 PCI-X总线的前景 136
5.5 PCI-Express总线技术 137
5.5.1 PCI总线的不足 137
5.5.2 PCI-Express的系统架构 139
5.5.3 PCI-Express总线的优势 142
5.5.4 PCI-Express总线的体系结构 144
5.5.5 PCI-Express总线的物理结构 149
第6章 并行扩展技术 151
6.1 计算机扩展技术概述 152
6.1.1 并行扩展技术的发展历程 152
6.1.2 并行扩展概述 153
6.1.3 服务器扩展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方面 156
6.2 并行扩展技术 157
6.2.1 并行计算模型 157
6.2.2 并行计算模型比较 159
6.2.3 并行机存储结构 160
6.3 主要并行体系结构 162
6.3.1 主要并行体系结构概述 162
6.3.2 SMP扩展技术 163
6.3.3 MPP扩展技术 165
6.3.4 机群(COW)扩展技术 166
6.3.5 分布式共享存储处理机DSM扩展技术 166
6.3.6 四种并行扩展技术的比较 168
6.4 NUMA扩展模式 169
6.4.1 NUMA技术概述 169
6.4.2 IBM NUMA-MBB扩展技术 170
6.4.3 NUMA与SMP的关系 172
6.5 英特尔至强处理器MP 172
6.5.1 英特尔Xeon MP处理器概述 172
6.5.2 Xeon MP处理器的使用环境需求 174
6.5.3 集成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MP的系统 176
6.5.4 维护和升级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MP的系统 178
6.6 IBM企业级X架构的“按需扩展”技术 179
6.6.1 Xpand On Demand(按需扩展)理念的产生背景 180
6.6.2 Xpand On Demand(按需扩展)原理 181
6.6.3 IBM第二代企业级X架构 182
6.6.4 IBM第三代企业级X架构 183
6.6.5 Remote I/O(远程I/O)技术 185
6.6.6 IBM“Xtended Design Architecture”扩展架构 187
第7章 服务器集群扩展技术及应用 189
7.1 集群基础 190
7.1.1 典型集群结构 190
7.1.2 集群技术的优势 192
7.2 故障转移解决方案 192
7.2.2 故障转移原理 193
7.2.1 故障转移解决方案考虑因素 193
7.2.3 故障转移解决方案示例 195
7.3 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196
7.3.1 负载均衡概述 197
7.3.2 负载均衡所需考虑的因素 198
7.3.3 负载均衡会话状态管理 198
7.3.4 负载均衡解决方案示例 199
7.3.5 负载均衡集群所具有的优缺点 201
7.3.6 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202
7.3.7 单级向多级调整的方案示例 203
7.4 微软Windows系统的集群服务 207
7.4.1 微软集群技术简介 207
7.4.2 集群服务资源组件概述 213
7.4.3 集群服务组件 215
7.4.4 非集群服务组件 218
7.4.5 集群资源 221
7.4.6 集群的创建与操作 222
7.4.7 故障检测 224
7.5 集群服务器配置示例 225
7.5.1 硬件安装及连接 226
7.5.2 磁盘阵列安装步骤 227
7.5.3 系统安装 229
7.6 集群服务器系统产品简介 230
7.6.1 曙光天潮4000L服务器 230
7.6.2 联想深腾6800超级服务器 231
7.6.3 HP Linux集群解决方案 232
第8章 服务器容错技术及应用 233
8.1 服务器容错技术概述 234
8.2 服务器网卡容错技术 235
8.2.1 网卡出错冗余(AFT) 235
8.2.2 网卡自适应负载平衡(ALB) 236
8.2.3 快速以太通道(FEC)和千兆以太通道(GEC) 237
8.3 服务器容错技术 238
8.3.1 双机容错方案 239
8.3.2 单机容错方案 241
8.4 IBM中小型企业双机容错方案 242
8.4.1 方案总体部署 242
8.4.2 方案特点 243
8.4.3 选型产品介绍 244
8.5 宝德双机热备份容错方案 245
8.5.1 方案简介 246
8.5.2 方案主要软、硬件配置 246
8.6 联志的双机热备份方案 247
8.6.1 方案简介 247
8.6.2 方案特点 248
8.7 Stratus全系列容错服务器 248
8.7.1 Stratus公司的容错服务器的发展历程 249
8.7.2 Stratus公司的主要容错服务器系列 249
8.7.3 Stratus的连续处理技术 251
8.8 HP NonStop容错服务器 252
8.8.1 NonStop容错服务器简介 253
8.8.2 NonStop S系列服务器的可扩展性能和带宽 254
8.8.3 持续的系统可用性 255
8.8.4 轻松维护与管理 256
8.8.5 配置和扩展的灵活性 257
8.9 NEC Express5800容错服务器 258
8.9.1 NEC容错服务器概述 259
8.9.2 NEC容错服务器的主要容错技术 259
第9章 功能服务器的选购与较量 261
9.1 功能服务器概述 262
9.2 Web服务器的选购 263
9.2.1 Web服务器基础架构和流行的Web服务器系统 263
9.2.2 Web服务器的选购注意事项 265
9.3.1 Web服务器产品介绍 267
9.3 Web服务器产品横向比较 267
9.3.2 综合性能比较 269
9.4 邮件服务器的选购 272
9.4.1 邮件服务器的选购注意事项 272
9.4.2 推介邮件服务器产品介绍 274
9.4.3 综合性能比较 275
9.5 VOD服务器的选购 278
9.5.1 VOD服务器的选购注意事项 278
9.5.2 推介VOD服务器产品介绍 280
9.5.3 综合性能比较 283
9.6 数据库服务器的选购 284
9.6.1 数据库服务器选购注意事项 285
9.6.2 推介数据库服务器产品简介 285
9.6.3 综合性能比较 288
9.7 游戏服务器的选购 289
9.7.1 推介服务器产品介绍 289
9.7.2 综合性能比较 291
9.8 网吧服务器的选购 293
9.8.1 推介产品综合介绍 293
9.8.2 综合性能比较 295
9.9 防火墙服务器的选购 297
9.9.1 推介服务器产品介绍 297
9.9.2 综合性能比较 301
第2篇 数据存储篇 305
第10章 磁盘阵列技术及配置 305
10.1 磁盘阵列(RAID)概述 306
10.2 RAID控制卡 308
10.3 SCSI磁盘接口 311
10.3.1 SCSI接口简介 311
10.3.2 SCSI控制卡简介 314
10.3.3 SCSI总线的体系结构 318
10.3.4 SCSI体系结构模式(SAM) 318
10.3.5 SCSI控制卡的安装 319
10.3.6 SCSI控制卡的选购要点 322
10.4 主要RAID模式及相关技术 323
10.4.1 主要RAID模式 323
10.4.2 主要阵列模式比较 330
10.4.3 IDE RAID与SCSI RAID的比较 331
10.4.4 与RAID相关的技术 332
10.5.1 在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RAID(容器) 334
10.5 磁盘阵列配置实例 334
10.5.2 在AMI/LSI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Logical Drive(逻辑磁盘) 337
10.5.3 软件RAID的实现 341
第11章 数据存储技术基础 347
11.1 数据存储概述 348
11.1.1 什么是数据存储 348
11.1.2 数据存储方式的发展 349
11.2 三种数据存储形式 351
11.2.1 三种数据存储形式概述 351
11.2.2 近线存储的优点 351
11.3 NetApp的NearStore近线存储方案 352
11.3.1 NearStore的优点 353
11.3.2 NearStore方案的主要应用 354
11.3.3 企业备份与恢复分段 356
11.3.4 移动和台式机备份 357
11.3.5 电子邮件存档 358
11.3.6 项目和数据存档 359
11.3.7 HSM(存储合并) 360
11.3.8 采用镜像进行远程灾难恢复 362
11.4 三种主流数据存储方式 363
11.4.1 DAS数据存储方式 363
11.4.2 NAS数据存储方式 364
11.4.3 SAN存储方式 365
11.4.4 三种存储方式之争 368
11.5.1 HP存储效率SAN方案 369
11.5 SAN方案推介 369
11.5.2 HP高可用性SAN方案 372
11.5.3 IBM中小企业数据中心SAN方案 374
11.5.4 IBM数据中心整合(DCC)解决方案 375
11.6 主要NAS和SAN方案产品推介 375
11.6.1 NAS服务器推介 376
11.6.2 SAN光纤交换机推介 377
11.7 NAS和SAN的融合 378
11.7.1 NAS和SAN融合的源动力 378
11.7.2 HP NAS与SAN整合方案 379
11.7.3 NetApp统一存储方案 381
11.7.4 同时支持NAS和SAN的NAS服务器 384
11.8 数据存储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386
第12章 智能存储技术 389
12.1 智能存储概述 390
12.1.1 什么是智能化存储 390
12.1.2 智能存储的优势 391
12.2 智能存储产品 392
12.2.1 ADIC智能存储方案 392
12.2.2 思科多层智能存储交换机方案 397
12.2.3 IBM企业存储服务器(ESS) 401
12.3 数据迁移 404
12.3.1 数据迁移概述 404
12.3.2 数据迁移方案简介 404
12.3.3 常见的数据迁移应用 406
12.4 虚拟存储 407
12.4.2 催生虚拟存储的源动力 408
12.4.1 虚拟存储定义 408
12.4.3 虚拟存储技术的实现方式 409
12.4.4 基于网络的虚拟存储分类 410
12.4.5 虚拟存储的主要优缺点 412
12.4.6 虚拟存储产品推介 413
第13章 FC SAN存储技术与方案 419
13.1 光纤通道(FC)概述 420
13.1.1 光纤通道相对SCSI通道的优势 420
13.1.2 光纤通道的主要不足 421
13.2 FC基本结构 422
13.2.1 FC体系结构 422
13.2.2 光纤通道(FC)标准 423
13.2.3 光纤通道帧格式 424
13.3.1 点对点连接 426
13.3 光纤通道的三种主要拓扑结构 426
13.3.2 光纤通道仲裁环(FC Arbitrated Loop,FC-AL)连接 427
13.3.3 交换结构 431
13.4 光纤通道设备 432
13.4.1 光纤通道端口类型 432
13.4.2 FC SAN的主要设备 433
13.4.3 光纤集线器和交换机 434
13.5 Dell Power Vault 128T服务器光纤通道的安装与光缆连接 436
13.6 SAN技术的最新发展 438
13.7 光纤交换机的分类与选购 439
13.7.1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分类 439
13.7.2 光纤通道交换机选购注意事项 441
13.8 中小型企业光纤通道存储解决方案 443
13.8.1 方案需求分析 444
13.8.2 方案简介 444
13.8.3 选用产品介绍 445
13.9 高校光纤存储备份方案 448
13.9.1 高校特点和存储要求 448
13.9.2 ROSE HA方案简介 449
13.9.3 ROSE HA存储系统的基本功能 450
13.9.4 ROSE HA高可用性系统的构造 450
13.9.5 ROSE HA工作原理 451
13.9.6 选用产品介绍 451
第14章 IP SAN存储技术与方案 453
14.1.1 IP存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454
14.1 IP SAN存储 454
14.1.2 存储隧道技术 455
14.1.3 本地IP存储 456
14.2 基于IP协议的光纤通道(FCIP) 457
14.2.1 FCIP简介 457
14.2.2 FCIP的协议栈和数据封装 459
14.2.3 FCIP的优缺点 460
14.3 iSCSI协议 461
14.3.1 iSCSI协议简介 461
14.3.2 iSCSI协议栈和数据包封装 462
14.3.3 iSCSI会话 464
14.3.4 iSCSI解决方案的体系架构 465
14.3.6 iSCSI协议的优缺点 466
14.3.5 iSCSI设备 466
14.3.7 iSCSI技术的应用 467
14.4 iFCP协议 469
14.5 三种主要IP存储协议的比较 470
14.6 图书馆IP SAN存储系统方案 472
14.6.1 方案简介 472
14.6.2 选用产品介绍 473
14.7 SATA分级存储方案 476
14.7.1 SATA接口的优势 476
14.7.2 典型SATA磁盘阵列 477
14.8 主流厂商的IP存储产品 480
第15章 数据备份与容灾 483
15.1.1 数据备份概述 484
15.1 备份基础 484
15.1.2 备份的重要性 485
15.1.3 加强几方面的认识 485
15.1.4 主要备份方式 486
15.1.5 数据备份活动组成 487
15.2 常见的数据备份设备 489
15.3 磁带技术 495
15.3.1 磁带格式技术 495
15.3.2 两种磁带驱动技术 503
15.3.3 磁带介质技术 505
15.3.4 磁带技术的发展趋势 505
15.4 磁带机、磁带库和磁带的选购 506
15.4.1 主流磁带设备厂商和产品 507
15.4.2 磁带设备选购的注意事项 508
15.5 备份软件 511
15.5.1 备份软件功能简介 512
15.5.2 备份软件技术的最新发展 513
15.5.3 主要备份软件厂商及产品 515
15.6 存储容灾 516
15.6.1 什么是容灾 517
15.6.2 数据备份与容灾的关系 517
15.6.3 数据容灾等级 518
15.6.4 异地容灾系统简述 520
15.6.5 主要异地容灾技术 520
15.7 HP的异地容灾方案 523
15.6.6 灾难恢复的关键注意事项 523
15.7.1 康柏(Compaq)公司的容灾方案 524
15.7.2 惠普的容灾方案 527
15.8 IBM的异地容灾方案 529
15.8.1 IBM容灾方案概述 529
15.8.2 数据级容灾备份——PPRC 530
15.8.3 应用级容灾备份——HAGEO 532
15.8.4 NAS容灾方案 533
15.9 其他公司的异地容灾方案 535
15.9.1 CA的异地容灾方案 535
15.9.2 EMC的异地容灾方案 536
15.9.3 Veritas的异地容灾方案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