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德胜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1518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对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并集中阐释生活德育范式的学术著作。

目录 1

总序 1

第一章 生活是什么 1

一、生活的劳作性 1

(一)身体性劳作使人与环境相连接 2

(二)劳作使沟通成为可能 3

(三)劳作也是意义建构的基础 4

二、生活的主体间性 5

(一)与他人共在是人存在的基本境遇 6

(二)生活的关系性奠基于人类和个体的童年生活中 6

(三)“只站在自己的双脚上”无法生成自我,无法过人的生活 10

三、生活的整体性 12

(一)生活的“属人”性 13

(二)生活形式与生活领域人为切割的相对性 14

(三)生活的时间统一性 17

(一)“有病的动物” 19

四、生活的意义建构性 19

(二)死亡意识:意义建构的激发 20

(三)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22

(四)他者:意义建构的参照 24

第二章 生活与道德 27

一、生活与道德关系的形上考察 27

(一)“合乎道德的结合”:道德的“原初场景” 27

(二)伦理存在的选择 31

(一)“原型道德” 34

二、遗传本能:生活与道德关系的社会生物学考察 34

(二)“群体逻辑”与道德 37

(三)本能性情感与道德直觉 38

三、构成性因素:道德在生活中的定位 40

(一)构成性因素 40

(二)不能“同质化” 42

(三)道德挺立: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 44

四、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46

(一)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本能或善端 49

第三章 生活中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49

一、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 49

(二)接受暗示 51

(三)非反思性选择 53

(四)自主选择 54

(五)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与自主选择的关系 56

(六)初步运用:榜样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58

二、生活的不同领域与道德学习 60

(一)日常生活与教养的形成 60

(二)生活中的遭遇与意外对心灵的触动作用 66

(三)制度生活对德性的构造作用 69

第四章 生活德育范式建构 74

一、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 74

(一)何谓“有道德的生活” 74

(二)“有道德的生活”与人的德性的生成 81

(三)生活中的恶及其德育意义 85

(一)德育目的:由培养“伦理学者”到生成“有道德的人” 89

二、生活德育:德育范式的转换 89

(二)德育内容:由“大德育”、“小德育”到与生活的综合 92

(三)德育过程:由“搬砖式”、失去自我到过“有道德的生活” 95

(四)德育思维:由专门到整体 97

(五)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转换:所有人都是主体,又都是对象 100

第五章 学校生活的道德批判 102

一、伦理审视:学校生活现象 102

(一)队礼与“无礼” 103

(二)“毁人不倦”的“口头禅” 104

(三)批改日记还是“批改人格” 106

(四)“大眼睛”与教室的“监狱化” 107

(五)品德量化“量”出了什么 108

(六)“不卫生”的卫生评比 110

(七)仅仅是“失语”吗 112

(八)公开课公开了什么 113

(九)是荣誉还是“硬通货” 115

(十)规范“规”住了什么 116

(十一)为什么不能打110 119

二、伦理定位:学校生活的特性 120

(一)儿童生活的特点 120

(二)学校生活的特殊性:人为性 126

三、生活“德育”:学校生活“告诉”了学生什么 142

(一)学校生活粗暴中断、改变了儿童本己的生活 142

(二)学校生活“告诉”了学生什么 146

第六章 学校日常生活与道德教育 150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 150

(一)制度生活不可能覆盖学校生活的全部 150

(二)学校制度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转化 153

二、学校生活中的日常交往 155

(一)日常交往及其种类 155

(二)日常交往的形式 159

(三)日常交往的情感性与道德性 160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 161

三、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的发挥 161

(二)学校生活中的日常交往与道德教育 164

(三)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171

(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73

第七章 学校制度生活与道德教育 176

一、学校生活的制度性 176

二、制度与德育 178

三、学校制度的人性、善性维度 179

四、学校制度的功利维度 183

(一)教师的脱域立场与祛魅化 183

(二)学校社会分层功能的加强 185

(三)学校教育的商品化倾向 186

五、制度的倾斜对道德教育造成的障碍 187

(一)学校制度的去道德化倾向 188

(二)道德教育没有生存空间 189

一、道德教育为什么要研究空间问题 193

(一)空间里弥散着社会关系 193

第八章 学校生活空间与道德教育 193

(二)空间的伦理诉说与伦理功能 195

(三)建筑环境关涉儿童的发展 197

二、学校空间的性质 200

(一)在“相处”中走向“相依” 200

(二)是一个制度化的空间 203

(三)学校是一块“净土” 206

三、学校空间伦理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 208

(一)熟人社会提供的德育便利 208

(二)空间的制度化与规则的学习 211

(三)“净土”的暗示与保护作用 212

四、学校空间伦理功能发挥的障碍 213

(一)熟人社会、“净土”空间的排斥性 214

(二)空间的过度制度化 215

第九章 学校时间伦理与道德教育 220

一、过度珍惜时间:人成了时间的奴隶 220

(一)时间的功利化 221

(二)为时间而牺牲人 223

(三)时间对人的宰制 226

二、遗忘休闲与娱乐至死 231

(一)休闲的意义 231

(二)休闲教育的缺失 233

(三)娱乐至死 235

一、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237

(一)德育课程:“直接道德教学”的困局及其突破 237

第十章 德育课程与教学 237

(二)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路 240

(三)初步的探索 242

二、德育课程教学:从问答走向对话 246

(一)问答式教学的局限性 247

(二)对话关系无法形成的原因 249

(三)对话式教学关系的建构 253

主要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