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周晓虹 1
前言 1
导论 本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缘起 2
一 问题的社会学性质 2
二 问题的历史与事实背景 14
三 政策背景 17
第二节 问题的现状与既有的研究 19
一 农村贫困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19
二 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既有研究概览 22
三 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25
第三节 本研究的视角 26
一 从特殊(贫困)到一般(经济状况)的转换 26
二 分析单位:农户 27
三 研究目的:解释性研究 29
四 时间维度:横向研究 30
第四节 研究方法 31
一 研究方法 31
二 方法的特色: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32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 33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4
第一节 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的基本理论观点 34
一 实体主义学派 35
二 形式主义学派 38
三 阶级关系学派 40
四 历史主义学派 40
第二节 关于农户经济理性的争论 42
一 有关“经济理性”的争论 43
二 有关“农民理性”的争议 44
三 有关“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讨论 50
一 理论观点 55
第三节 本文所持的理论观点及其与研究的关系 55
二 理论观点与本研究的关系 59
第二章 研究设计 60
第一节 概念的诠释与操作化 60
第二节 变量的设置 68
一 变量设置的原则 69
二 变量设置的具体途径 70
三 设置的变量及解释 76
第三节 问题的设置 79
一 问题的设置 79
二 调查指导语 80
三 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1) 81
第四节 研究假设 82
第三章 调研过程 84
第一节 调查地的选取与样本的构成 84
一 调查地区的选择 84
二 抽样 87
三 调研入场方式 91
第二节 研究过程 95
第四章 定量研究(一):基本统计分析 97
第一节 农户经济状况描述 97
一 统计描述 97
二 纯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分布检验 100
第二节 贫困和收入分配现状 103
一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03
二 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 104
第三节 假设检验(一) 107
一 不同组农户收入之间的差异 107
二 家庭生命周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108
三 农户的经济理性 109
四 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和经济理性之间的关系 110
五 假设检验(一)小结 110
第五章 定量研究(二):多元统计分析 112
一 因素分析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113
第一节 因素分析 113
二 因素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114
三 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2) 117
四 因子记分 118
第二节 多元回归分析 118
一 多元回归分析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118
二 回归分析的过程 120
三 回归分析的步骤与结果 122
四 多元分析的结论与假设检验(二) 125
第六章 因素作用的机制 128
第一节 家庭成员结构 128
第二节 种植水田 134
一 种植水田 134
二 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解释 138
第三节 子女上学 139
第四节 经营山地 141
一 务工 143
第五节 务工与医疗 143
二 医疗 144
第六节 集体收入与旱地种植 146
一 集体收入 146
二 旱地种植 149
第七节 养殖业 149
一 养殖 149
二 专业户 150
第七章 农民负担与人情往来 155
第一节 农民负担 155
一 农民负担的涵义及其合法性标准 155
二 农民负担的主要内容 157
三 临湘市农民负担的现状 162
四 存在的问题 164
五 农民负担不合理性的消除 168
六 村级负债 170
一 临湘市农户的人情往来 173
第二节 人情往来 173
二 人情往来的社会功能 175
三 从人情往来看临湘市农村社区的类型 178
第八章 改造临湘市农业的政策建议:农地产权的“科层制” 184
第一节 先导问题 184
一 价值中立与规范研究 184
二 农户经济的传统性质 185
第二节 改造传统农业的先前研究 187
一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 187
二 中国所采取的途径 189
第三节 农地的产权制度 192
一 产权及其特征 193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195
三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状况、特征及其缺陷 197
一 基本思路 201
二 基本含义和做法 201
第四节 建议 201
第五节 建议的预计效果 203
一 建议的可行性 204
二 预计效果 205
结语 208
一 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08
二 研究发现 209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213
一 问题的缘起 214
附论 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成因、发生概率及其相关问题——以单个总体均值检验为例 214
二 α错误和β错误产生的原因 216
三 出现两类错误的概率计算 219
四 对相关命题的说明 220
五 虚无假设优先于研究假设——统计检验中的否证思想 221
参考文献 223
致谢 232
跋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