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生态足迹核算 3
第一章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 3
一、生态足迹的提出 3
二、生态足迹核算中的基本概念 6
(一)生态足迹核算中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6
(二)生态足迹核算的标准化单位——世界公顷(gha) 6
(三)生态足迹与生物供给力 6
(四)产量因子与均衡因子 6
(一)生态足迹核算的基本假设 7
三、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 7
(五)生态赤字、生态盈余、生态耗竭 7
(二)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 8
四、生态足迹方法的局限性 9
五、生态足迹方法未来发展的方向 10
第二章 1978~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需求变化 12
一、生态足迹总体变化趋势 13
二、生态足迹各组成部分的变化趋势 16
(一)耕地的生态足迹 16
(二)草地的生态足迹 17
(四)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 18
(三)林地的生态足迹 18
(五)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 20
(六)渔业的生态足迹 21
(七)水电用地的生态足迹 21
第三章 1978~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供需平衡分析 22
一、1978~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供给变化 22
二、1978~2003年中国生态盈余/赤字情况 23
(一)总体趋势 23
(二)耕地的生态盈余/赤字 25
(三)林地的生态盈余/赤字 26
(五)渔业的生态盈余/赤字 27
(四)草地的生态盈余/赤字 27
第四章 中国各省区生态足迹分析 28
一、1999年生态足迹分析 28
二、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30
三、城乡居民食品的生态足迹比较 34
第五章 生态足迹的国际对比分析 35
一、生态足迹总趋势对比 35
二、生态赤字程度变化趋势对比 35
(一)全球生态足迹组成变化特征 36
(二)粮食、纤维、木材的生态足迹 36
三、生态足迹组成的变化趋势对比 36
(三)能源的生态足迹 39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41
主要参考文献 52
第二篇 中国能源矿产可持续评价 55
第一章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55
(一)《21世纪议程》与能源可持续发展 56
(二)全球能源可持续性观察团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诠释 56
一、国际层次上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56
二、国家尺度上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57
(一)波罗的海的能源部门可持续发展目标 57
(二)美国可持续矿产圆桌会议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57
(三)加拿大政府矿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58
三、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建设状况 58
(一)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之能源指标 58
(二)专门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 59
(四)维持能源矿产支撑能力 63
(二)社会可持续 63
(三)环境可持续 63
一、能源矿产可持续性的内涵 63
第二章 中国能源矿产可持续问题研究框架 63
(一)经济可持续 63
二、能源矿产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64
(一)清单式的梳理和简化能源矿产可持续领域中的问题 64
(二)定性与定量结合,直接指标与辅助性指标相结合 64
(三)在全球尺度上以及国内行业背景下进行研究 64
(四)研究与实践结合 64
(五)政策相关性 64
三、能源矿产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三个层次和四个领域 65
第三章 能源矿产支撑能力评价 69
(二)能源储量结构 70
一、能源矿产资源禀赋 70
(一)人均能源储量 70
(三)各类能源储量状况 71
二、能源矿产生产 75
(一)能源总产量 75
(二)能源矿产的产量结构 76
三、能源矿产消费 76
(一)世界主要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情况 76
(二)能源矿产消费强度 77
(三)能源消费结构 78
(四)能源终端消费结构 78
(一)能源矿产的静态保证年限 79
四、能源的安全供应 79
(二)能源矿产的对外依赖程度 81
五、对中国能源矿产支撑能力的总体评价和思考 81
第四章 能源矿产的社会可持续 84
一、健康和安全 84
二、人员就业 86
三、能源矿产对矿业社区的影响 87
四、能源矿产社会影响的总体评价 88
一、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90
二、其它环境问题 90
第五章 能源矿产的环境可持续 90
三、煤炭生产和消费中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 91
第六章 能源矿产的经济可持续 92
一、国家层次的经济可持续 92
(一)能源矿产进口对经济的影响 92
(二)能源矿产行业对GDP的贡献 94
(三)能源矿产所有权收益 95
(四)税收收入 98
二、行业及企业层次的经济可持续 99
(一)不同能源矿产行业间的盈利状况 99
(三)能源行业的投资 101
(二)不同规模企业间的盈利状况 101
(四)可持续性评价 103
三、能源矿产所在地社区的经济可持续 107
四、员工收益 108
第七章 总结和讨论 110
主要参考文献 116
第三篇 中国矿产资源核算 119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绿色GDP、资源环境核算 119
第二章 国内外资源环境核算的现状与趋势 121
一、矿产资源核算的范围、对象 137
第三章 矿产资源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137
二、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139
(一)当前租金(收益)法 139
(二)贴现净现值评估法 140
(三)交易价格法 141
(四)重置成本法 141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核算及其结果分析 142
一、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2
(一)基本思路 142
(二)核算方法 142
(二)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选冶综合回收率 143
(一)储量、基础储量、查明资源储量 143
二、矿产资源价值评价参数的获取与计算 143
(三)矿产品价格 145
(四)矿业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146
三、2003年度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及其分析 147
(一)我国矿产资源价值的矿类构成 148
(二)我国矿产资源价值的区域构成 151
第五章 我国矿产资源核算结果的应用 152
一、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结果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152
二、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结果纳入矿业总产值、矿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全国GDP核算 153
三、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结果纳入矿产资源资产国家收益核算 155
第六章 讨论与说明 156
主要参考文献 157
第四篇 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 161
第一章 国内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61
第二章 研究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65
第三章 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168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68
二、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169
第四章 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与计算结果 171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71
二、计算的步骤 171
(一)人力和科技支持系统因子总得分 172
三、计算结果 172
(二)经济支持系统总得分 173
(三)制度和管理支持系统 173
(四)环境支持系统因子总得分 174
(五)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 177
第五章 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178
一、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评价和分析 178
二、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180
三、环境支持系统的状况评价 181
四、人力和科技支持系统的评价和分析 182
五、经济支持系统的评价和分析 183
六、制度和管理支持系统的评价和分析 186
第六章 对未来地质环境工作的建议 189
一、加强地质环境的法规建设 189
二、完善地质环境的管理制度 190
三、扩大公众的参与 190
四、运用先进的监测和治理技术 192
五、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快速有效的途径 195
第七章 结论 196
主要参考文献 197
后记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