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思想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敏泽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5541674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

下册 1

第四编 宋金元时期 1

绪论 1

第十四章 对立互补的二元化文学思想格局 12

第一节 多极矛盾与双重文化人格 12

一、错综复杂的多极矛盾 12

二、春江冷暖鸭先知:多变命运与双重文化人格 17

三、政教功利与艺术审美并存 22

第二节 对立并存的文学审美现象 32

一、融通气象:情理并存道技互补以文为诗 32

二、士人心态:向内收敛与向外辐射 41

三、婉约、豪放现象并存 50

第三节 二元互补的理论思维范畴 58

一、学问功力与兴趣妙悟 58

二、定法与活法 63

三、忌俗为雅与以俗为雅 71

第十五章 宋代文学思想:成熟型智慧 81

第一节 内省的智慧 82

一、内在心性的体认反省 82

二、向内收敛的创作态势 86

三、内倾观照的思维方式 92

一、老成之美 97

第二节 审美的智慧 97

二、平淡之美 103

三、清旷与清空 108

第三节 创新的智慧 115

一、以师古为革新 115

二、于模仿求创新 119

三、重技法以纳新 124

第十六章 哲理·禅悟·文思 129

第一节 理学与文学思想 129

一、理学与文学的交融 129

二、理学家的文学思想 132

三、理学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140

第二节 禅宗与文学思想 150

一、僧俗杂糅 150

二、诗禅交融:从人生到审美 153

三、禅学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155

第十七章 崇苏的文学思潮与慷慨豪放诗风的形成 160

第一节 崇苏思潮的形成、发展与反思 161

一、崇苏思潮的形成 161

二、崇苏思潮的发展 165

三、崇苏思潮的反思 170

第二节 由闲适自然到慷慨豪放 173

一、闲适自然观念的形成 174

二、闲适自然与刚健雄豪的纠葛 177

三、对慷慨豪迈的大力提倡 182

第十八章 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与出宋入唐的文学思潮 186

第一节 金末文坛与文学观念之争 186

一、金末的谈辩之风与文坛的两大阵营 186

二、继承与创新之争 189

三、平易中和与峭健奇险之争 196

第二节 出宋入唐的文学思潮 200

一、出宗入唐思潮溯源 200

二、金末宗唐思潮 202

三、元初宗唐思潮 207

第十九章 元代文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210

一、重“统”的思想 212

第一节 重“统”的思想与理气二元论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212

二、理气二元论与文学思想 218

三、文道并重的思想取向 227

第二节 文体的正变思想 232

一、文体正变与一代文学 232

二、一种文体在不同时代的正变观念 235

第二十章 元入各体文学中的文学思想 242

第一节 元人的曲学思想 243

一、从理论角度看元人的曲学思想 243

二、从创作角度看元人的曲学思想 249

第二节 诗学思想及唐宋之争等 259

一、诗学思想 259

二、元代的唐宋之争 268

第五编 明清时期 279

绪论 279

第二十一章 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 285

第一节 从道统到文统 285

一、传统文学史观的演变 285

二、明清时期的文学典范意识 294

第二节 汉唐雄风的呼唤 311

一、复古派的精神追求 311

二、从唐宋派到晚明的古典理想 316

三、清代文学观念中的古典精神 324

一、古典艺术观念中的“文法” 330

第三节 艺术观念:从有法到无法 330

二、从有法之法到无法之法 338

第二十二章 童心与性灵 350

第一节 心学与士人精神 350

一、王阳明的心学及其良知与个性 350

二、心学与清代士气的凋落 357

第二节 狂狷的时代 363

一、精神分裂的狂人 363

二、盛世的悲观主义 372

三、末世的剑气箫声 375

第三节 性灵: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377

一、解脱传统的枷锁 377

二、机趣与性情 385

三、从激情到自由 391

第二十三章 士人精神与市民趣味 397

第一节 通俗叙事艺术与市民文化的新地位 397

一、叙事艺术中世界的变迁 398

二、市民文学中的市民地位 400

三、市民文学中市民形象的演变 407

第二节 市民文学中的士人趣味 413

一、明代士人的二重性 413

二、从市民的兴趣到士人的兴趣 416

三、士人气与市民气的交融 421

四、士人道德与市民道德 427

第三节 文人叙事中的士人梦 430

一、传统社会关系中的士人 431

二、进入市井社会的士人形象 436

三、才子佳人与士人中心的幻想 439

四、才子梦及其幻灭 446

第四节 士人与市民地位的倒易 451

一、士人的尴尬处境 451

二、士人与市民的倒易 459

三、士人在叙事艺术中的退席 466

第六编 近代 471

第二十四章 近代文学思想发生发展的特殊形态 471

诱发 472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对于近代文学思想的 472

一、炮声中的“西学东渐” 473

二、民族文化反省思潮的雏型和西洋文化参照系的确立 478

三、文学改革的呼声 483

第二节 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相应特点 490

一、前近代阶段:传统文论的延续和终结 492

二、完全意义上的近代阶段:近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熟 498

第二十五章 几种主要文学思潮的交替涌现 504

第一节 主张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政治文学”论 505

一、梁启超的“政治文学”论 505

二、“国粹派”的“文学助排满革命”论 510

第二节 超功利和反功利的“文学独立”论 514

一、王国维和“文学独立”论 515

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表现和影响方面的特殊性 518

第三节 着眼于文学消费的“游戏和消闲”论 520

一、“游戏和消闲”论形成的深刻背景 521

二、“游戏和消闲”论的要旨和理论支撑点 524

三、“游戏和消闲”论的两重意义和深远影响 527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论的酝酿 529

一、“国民文学”论的思想火花 529

二、开展新的文学革命的预言 532

三、胡适怎样寻找“五四”文学革命的突破口 535

第二十六章 基本文学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 539

一、修正意见的提出 540

第一节 功用论:从两个极端趋向合理性 540

二、合理性意见的汇合 542

第二节 本体论:从“杂文学”观到“纯文学”观 545

一、传统的“杂文学”观在近代的承袭 545

二、“纯文学”观的进一步形成 548

第三节 语言工具论:从“维新之本”到“唯一工具” 553

一、“维新之本”论的意义和局限 554

二、向“惟一工具”论的过渡 558

第二十七章 各体文学革新主张和相关的理论探讨 563

第一节 小说论:近代小说理论的成熟 564

一、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564

二、关于小说革新的思考 569

三、关于小说的分类 572

第二节 戏剧论:近代戏剧观念的萌芽 579

一、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与发展 580

二、关于戏剧艺术的理论探讨 585

三、关于剧本创作的原理和方法 588

第三节 散文论:“新文体”理论及其对立面意见 591

一、“新文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92

二、围绕“新文体”的争论 599

第四节 诗歌论:几种不同的诗学理论体系 604

一、传统的诗学理论体系的终结性 604

二、折中新旧的“诗界革命”论及其他 609

三、中西诗学理论的初步融合 615

第二十八章 创作思想和方法中确立的西方美学理论 621

第一节 文学思想方面近代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622

一、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向近代的过渡 622

二、文学方面近代美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625

第二节 现实主义:对传统理论的改造、突破和深化 628

一、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分和理解 628

二、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理解 631

第三节 典型化原理:艺术创造规律的新识 637

一、对典型化原理的理解 637

二、对艺术典型的创造过程和具体方法的把握 640

第四节 悲剧论:对于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 643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和把握 644

二、近代悲剧论对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 647

第二十九章 文学批评研究中凸现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653

第一节 文学史学:新时代的学术眼光 654

一、文学史专著的问世和文学史学的形成 654

二、文学史观念的深浅得失 664

第二节 比较文学研究:审己与知人的初步结合 669

一、从翻译文学论到中西文学观 670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674

〔附录〕 680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680

主要人名索引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