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事记 1
新石器时代 1
夏商 1
西周 1
春秋战国 1
秦朝 2
西汉 2
东汉 2
三国 3
晋及十六国 3
南北朝 3
隋朝 3
唐朝 4
五代十国 4
宋、辽、金 5
元朝 7
明朝 9
清朝 15
中华民国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 29
第二章 自然概况 87
第一节 地貌地质 87
第二节 水文地质 92
第三节 地震地质 97
第四节 工程地质 98
第五节 气候 99
第六节 土壤 102
第七节 自然资源 103
第八节 自然灾害 104
第三章 黄河水系 107
第一节 水系特征 110
第二节 河道整治 127
第三节 堤防建设 140
第四节 滞洪工程 149
第五节 抗洪防汛 152
第六节 辖区支流 159
第四章 卫河水系 173
第一节 流域概况 173
第二节 水系变迁 176
第三节 卫河河源 178
第四节 卫河航运 179
第五节 合河节制闸 186
第六节 卫河干流治理 188
第七节 卫河主要支流 201
第八节 共产主义渠 208
第九节 河道管理 218
第五章 水资源 220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 220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223
第三节 水质情况 227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239
第五节 水资源管理 245
第六章 农田灌溉 247
第一节 提灌 248
第二节 喷灌和微灌 269
第三节 河泉、水库灌区 272
第七章 引黄灌区 287
第一节 人民胜利渠灌区 287
第二节 武嘉灌区 313
第三节 大功灌区 320
第四节 原阳县堤南灌区 329
第五节 韩董庄灌区 331
第六节 祥符朱灌区 336
第七节 辛庄灌区 341
第八节 石头庄灌区 347
第九节 长垣县滩区的引黄灌区 352
第十节 原延封灌区 355
第一节 黄河防洪抢险 359
第八章 防洪抢险 359
第二节 卫河防洪抢险 388
第三节 防汛组织 397
第九章 抗旱排涝 401
第一节 历史旱灾 401
第二节 历史涝灾 41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抗旱排涝 426
第四节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432
第一节 水土流失概况 438
第十章 水土保持 438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441
第三节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442
第四节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460
第十一章 水库 461
第一节 中型水库 461
第二节 小型水库 467
第三节 平原水库 471
第四节 水库大坝观测 472
第十二章 水利科学研究 474
第一节 灌溉试验和研究 474
第二节 盐碱地改良 484
第三节 稻改 497
第四节 天然文岩渠流域水沙监测 509
第五节 水利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 515
第十三章 勘测设计 519
第一节 勘测设计概况 519
第二节 勘测设计项目及成果 520
第三节 勘测设计技术发展 527
第十四章 水产渔业 529
第一节 水产渔业发展 529
第二节 水产资源 530
第三节 渔业生产 532
第四节 渔业捕捞 535
第五节 水产渔业新技术研究 535
第一节 水电发展 538
第十五章 水力发电 538
第二节 水电建设 540
第三节 水电管理 548
第十六章 水利经济 550
第一节 水利投入 550
第二节 水费征收 556
第三节 水利综合经营 560
第四节 水利企业 570
第十七章 水行政管理与法制 575
第一节 水行政管理 575
第二节 水利法制建设 577
第三节 水事协议 581
第十八章 机构设置 60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02
第二节 中共组织 610
第三节 行政组织 622
第四节 工会组织 654
第五节 共青团组织 655
第六节 各县(市、区)水利组织 656
第十九章 省部驻新乡市水利单位 667
第二十章 市(地)级以上科技成果及获奖情况 679
第一节 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科技(学术)论文 679
第二节 荣获市(地)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论文) 684
第三节 荣获市(地)级以上奖励的先进工作单位 690
第四节 荣获市(地)级以上奖励的先进个人 694
附录 704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05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715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725
附录四 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731
附录五 河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736
附录六 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740
编后记 746
参考文献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