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0.1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
0.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
0.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2
0.2 生态环境安全的由来和发展 2
0.3 生态环境安全重要性 4
0.3.1 生态环境安全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
0.3.2 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公民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及下一代健康成长 5
0.3.3 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6
0.3.4 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 6
0.4 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及应对方略 7
0.4.1 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7
0.4.2 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应对方略 8
参考文献 9
1.1.2 组成 10
1.1.1 定义 10
1.1 生物多样性概述 10
1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0
1.1.3 功能 12
1.2 生物多样性现状 14
1.2.1 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 14
1.2.2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8
1.3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因素 21
1.3.1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根本原因 21
1.3.2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直接原因 23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行动 29
1.4.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9
1.4.2 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32
1.4.3 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34
1.4.4 国际组织和机构 37
参考文献 38
2.1.1 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 41
2.1.2 外来物种入侵途径 41
2 外来物种入侵 41
2.1 外来物种入侵概述 41
2.2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43
2.2.1 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代价 43
2.2.2 外来入侵物种的经济代价 46
2.2.3 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48
2.2.4 外来物种入侵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48
2.4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 49
2.4.1 建立外来入侵种防御体系 49
2.3 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的现状 49
2.4.2 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 51
2.4.3 建立外来入侵种早期预警体系 51
2.4.4 建立物种引入后的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52
2.4.5 建立经济制约体系 52
2.4.6 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52
2.4.7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新的生物防护道德规范 53
2.5 控制或清除外来入侵种的技术手段 53
2.5.1 人工防治 53
2.5.4 生境管理控制 54
2.5.2 化学防除 54
2.5.3 生物防治 54
2.5.5 综合治理 55
参考文献 55
3 转基因生物安全 57
3.1 现代生物技术与转基因生物技术 57
3.1.1 现代生物技术 57
3.1.2 转基因生物技术 58
3.2.1 全球转基因生物的现状 59
3.2 转基因生物的现状 59
3.2.2 我国转基因生物的现状 61
3.3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作用 64
3.3.1 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65
3.3.2 转基因生物技术面临的问题 68
3.4 转基因生物安全 68
3.4.1 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69
3.4.2 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2
3.5.1 《生物安全议定书》 75
3.5 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措施 75
3.5.2 国际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措施 76
3.5.3 我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 79
参考文献 82
4 食品安全 84
4.1 概述 84
4.1.1 食品安全的概念 84
4.1.2 食品安全的现状 84
4.1.3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85
4.2 食品安全问题 88
4.2.1 食品污染 88
4.2.2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89
4.2.3 功能性食品 93
4.3 食品安全监控与管理 96
4.3.1 国外食品安全监控的现状 96
4.3.2 国内食品安全监控的现状 96
4.4.1 有机食品 97
4.4 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动 97
4.3.4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 97
4.3.3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97
4.4.2 绿色食品 100
4.4.3 无公害食品 103
4.4.4 区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 103
4.5 食品认证 105
4.5.1 食品质量认证 105
4.5.2 HACCP认证 106
参考文献 110
5 大气环境安全 112
5.1 大气环境概述 112
5.1.1 大气环境的作用 112
5.1.2 大气环境的组成 112
5.2 大气污染概述 113
5.2.1 大气污染的特点 113
5.2.2 大气污染物产生的来源 114
5.2.3 大气污染的成因 114
5.2.5 大气污染的危害 116
5.2.4 大气污染的类型 116
5.3 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118
5.3.1 温室效应及其危害 118
5.3.2 臭氧层破坏 121
5.3.3 酸沉降及其危害 123
5.4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 126
5.4.1 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 126
5.4.2 控制大气污染的措施 127
参考文献 129
6 水资源环境安全 131
6.1 水资源危机 131
6.1.1 全球水资源现状 131
6.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132
6.2 水体污染环境安全问题 134
6.2.1 水体污染的概述 134
6.2.2 全球水污染现状 137
6.3.1 规划管理方面 143
6.3 淡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防止污染对策 143
6.3.2 工程技术方面 145
6.3.3 宣传教育方面 145
6.3.4 开发利用水资源要注意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145
参考文献 146
7 土地资源环境安全 148
7.1 土地资源概述 148
7.2 土壤污染的环境安全问题 148
7.2.1 土壤污染 149
7.2.2 土壤污染的危害 150
7.3 土壤侵蚀的环境安全问题 152
7.3.1 土壤侵蚀的概念 152
7.3.2 土壤侵蚀的原因 153
7.3.3 土壤侵蚀的危害 154
7.3.4 防止土壤侵蚀的措施 156
7.4 荒漠化环境安全问题 157
7.4.1 荒漠化 157
7.4.2 土地荒漠化的状况 158
7.4.4 荒漠化的危害 159
7.4.3 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159
7.4.5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体策略 160
7.5 湿地与环境安全 162
7.5.1 湿地的生态功能 163
7.5.2 湿地的现状 164
7.5.3 破坏湿地的危害 164
7.5.4 防治湿地退化的措施 165
参考文献 166
8.1.1 海洋的战略地位 168
8.1.2 海洋资源 168
8 海洋资源环境安全 168
8.1 海洋资源与环境安全 168
8.2 海洋污染与环境安全 171
8.2.1 海洋污染 171
8.2.2 海洋污染的特点 171
8.2.3 海洋污染物的种类 172
8.2.4 海洋污染的危害 173
8.3.1 国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79
8.3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79
8.3.2 我国海洋资源与开发现状 181
8.4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83
8.4.1 我国的海洋资源管理 183
8.4.2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186
8.4.3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187
8.4.4 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188
参考文献 189
9.1.1 概念及分类 192
9.1.2 特点 192
9.1 概述 192
9 矿产资源环境安全 192
9.1.3 状况 193
9.2 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环境问题 194
9.2.1 环境污染 194
9.2.2 生态环境破坏 197
9.2.3 导致地质灾害 200
9.3.1 煤资源的环境问题 202
9.3 能源资源的环境问题 202
9.3.2 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环境问题 205
9.3.3 核能资源的环境问题 207
参考文献 208
10 有毒化学品的环境安全问题 212
10.1 有毒化学品 212
10.1.1 概念 212
10.1.2 种类 212
10.1.3 主要污染途径 214
10.2.1 有毒化学品对环境的危害 215
10.2 有毒化学品的危害 215
10.2.2 有毒化学品对人的危害 216
10.2.3 化学农药的危害 217
10.2.4 有害化学品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 219
10.3 控制有毒化学品污染的对策 220
10.3.1 国内外对有毒化学品污染控制情况 220
10.3.2 减少有毒化学品污染对策 220
10.4.2 有毒化学品健康危险评价的基本程序 223
10.4.1 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途径 223
10.4 有毒化学品环境安全评价 223
参考文献 224
11 固体废物的环境安全问题 227
11.1 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与来源 227
11.1.1 固体废物的概念 227
11.1.2 固体废物分类 227
11.1.3 固体废物的来源 229
11.2.3 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 230
11.2.4 处理及管理方法的整体性 230
11.2.1 种类繁多、成分复杂 230
11.2.2 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 230
11.2 固体废物的特点 230
11.2.5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 231
11.3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31
11.3.1 全球污染状况 231
11.3.2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状况 231
11.4.2 污染土壤 233
11.4 固体废物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 233
11.4.1 侵占土地 233
11.4.3 污染水体 234
11.4.4 污染大气 234
11.4.5 影响环境卫生 234
11.4.6 重大事故 235
11.4.7 淤塞航道、河道 235
11.4.8 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海洋 235
11.5 固体废物引发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 235
11.5.1 固体废物处理 236
11.5.2 固体废物管理 240
参考文献 243
12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环境安全问题 246
12.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246
12.1.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概念 246
12.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246
12.1.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 247
12.1.4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类型 248
12.1.5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249
12.1.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 255
12.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对策 256
12.2.1 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教育 256
12.2.2 建立和完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体系 256
12.2.3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257
12.2.4 加强应急监测 258
12.2.5 规范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259
12.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措施 259
12.3.2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价 260
12.3.1 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源的调查与识别 260
12.3.3 削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措施 261
12.4 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 262
12.4.1 建立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系统 262
12.4.2 应急响应 263
12.4.3 应急监测 264
12.4.4 事故处理 269
参考文献 270
13.1.1 国际方面 273
13 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273
13.1 危害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与表现 273
13.1.2 国内方面 275
13.2 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275
13.2.1 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275
13.2.2 大气环境恶化 277
13.2.3 水土流失严重 277
13.2.4 土地荒漠化加剧 278
13.2.6 有毒化学品危害形势不容乐观 279
13.2.5 固体废物不断增加 279
13.2.7 生物多样性锐减 280
13.2.8 能源严重短缺 281
13.3 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对策建议 281
13.3.1 持续开展环境安全宣传和环境教育 281
13.3.2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282
13.3.3 完善有关环境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执法监督体系 282
13.3.4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保障环境安全能力建设 282
13.3.8 开展环境外交,加强国际间的环境合作与交流 283
13.3.7 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83
13.3.5 提高技术含量,增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后盾 283
13.3.6 推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系统 283
13.3.9 加强环境安全的研究工作,建立国家环境安全的预警机制 284
13.3.10 尽快形成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国家环境安全理论体系 284
13.3.11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全国的环境安全体系 284
13.3.12 建立和完善国家环境安全机制 285
参考文献 285
附录 287
附录1 国际环境条约及重要文件 287
附录2 我国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主要法规和条例 288
附录3 与外来入侵种和中国有关的国际和地区协议和机构 289
附录4 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草案 291
附录5 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录(第一批) 293
附录6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302
附录7 有关固体废物的法律法规 308
附录8 什么是APELL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