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章 自然地理 26
第一节 建置政区 26
一 位置面积 26
二 建置沿革 26
三 行政区划 26
第二节 地质、地貌 28
一 地质 28
二 地貌 30
第三节 气候资源 31
一 四季 31
二 光照 31
三 气温 32
四 地温 32
五 霜期 33
六 风 33
七 蒸发、湿度 33
八 降水 34
三 地表水 35
二 水文 35
第四节 水资源 35
一 水系 35
四 地下水 36
第五节 土壤与生物资源 36
一 土壤 36
二 生物资源 41
第六节 景观 43
一 自然景观 43
二 文化景观 44
第一节 黄水入境 48
第二节 黄水泛流 48
第二章 土地资源与黄水 48
附 扶沟县黄泛区先后淹没地区图 49
第三节 地形地貌改观 49
第四节 开拓荒芜 51
第三章 土地与人口 52
第一节 历代土地与人口变迁 52
第二节 土地与人口形势 53
第三节 耕地与人口 53
一 耕地 53
二 人口 54
三 人与耕地 56
二 人口密度分布 57
第四节 人口密度 57
一 历史上人口分布 57
第四章 土地制度 59
第一节 奴隶主阶级国家所有制 59
第二节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60
第三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6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 64
第五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70
第五章 土地赋税 73
第一节 农业税 74
一 田赋 74
二 农业税征收 75
第二节 土地占用税 76
一 税额 76
二 征收 77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 77
一 范围及税额 77
二 征收 78
第四节 契税 规费 78
一 契税 78
二 规费 79
一 贾鲁河 84
第六章 土地保护与治理 84
第一节 水土保护 84
二 双洎河 86
三 大浪沟 87
四 清水河 88
五 尉扶河 88
六 幸福河 89
七 丰收河 89
八 涡河 89
十 黄水沟支流 90
九 庙陵岗泓 90
第二节 水库与建闸蓄水 92
一 水库建设 92
二 贾鲁河扶沟北关大闸 92
三 贾鲁河高集大闸 93
四 贾鲁河摆渡口拦河闸 93
第三节 洼地改造与盐碱治理 93
一 城关镇洼地改造 93
二 西南洼地改造 94
三 白潭洼地改造 94
四 西南治碱 94
五 白潭、曹里洼地治碱 95
第四节 井泉建设 96
第五节 沟渠与坑塘 97
一 沟渠 97
二 坑塘 98
第六节 荒废土地治理 98
第七章 土地利用 100
第一节 农业用地 100
一 耕地 100
二 园地 102
三 林业用地 102
四 畜牧业用地 103
第二节 非农业用地 104
一 住宅用地 104
二 交通用地 104
三 水利用地 105
四 未利用土地 105
第三节 土地规划 106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6
二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107
三 农业区划 121
四 城市建设规划 122
一 地籍管理沿革 127
第八章 土地管理 127
第一节 地籍管理 127
二 土地登记 152
三 土地调查 155
四 权属确定 166
五 城区土地定级估价 167
六 国有企业土地资产估价 172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173
一 建设用地审批权限 173
二 建设用地审批程序 173
三 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174
四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 184
五 农村宅基地管理 185
六 乡、镇、村企事业用地管理 187
第三节 土地监察管理 205
一 法制建设 205
二 执法监察 206
三 土地信访 208
四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 209
五 土地案件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210
二 宣传活动 211
一 宣传组织 211
第四节 土地宣传 211
第五节 土地管理科研成果 227
第六节 行政管理 229
第九章 土地管理机构 235
第一节 土地管理机构沿革 235
第二节 土地管理机构现状 235
一 县级机构 235
二 乡级机构 235
三 村级机构 235
第四节 群团组织 236
第三节 党的组织 236
第十章 先进工作者、先进单位 237
第一节 科技成果获得者名录 237
一 国家局级 237
二 省局级 237
第二节 先进工作者名录 238
一 省局级 238
二 地区局级 238
三 县局级 238
三 县局级 241
二 地区局级 241
一 省局级 241
第三节 先进单位 241
第十一章 乡镇场概况 244
一 崔桥镇 244
二 江村镇 245
三 白潭乡 245
四 曹里乡 246
五 韭园镇 247
六 柴岗乡 248
七 固城乡 249
八 练寺乡 250
九 汴岗乡 251
十 大新乡 252
十一 吕潭乡 254
十二 包屯镇 255
十三 大李庄乡 256
十四 城郊乡 256
十五 城关镇 258
十六 农牧场 259
补记 261
后记 263
附录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