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监测技术的思考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进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765107
  • 页数:320 页
图书介绍:国家高技术计划海洋监测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本书作者记叙了专家组对海洋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的思考和创作性实践。

序言 1

一、发展海洋监测技术,这付担子究竟有多重 1

学者被赋予了权力,突兀地面对社会发展,感到责任重大 1

前言 3

海洋监测技术,万里海疆的希望 3

难言之隐,海洋监测能力是我们心中的痛 6

海洋监测技术种类众多,让人望而却步 8

历史导演了国产仪器的悲剧,剧情是否已到尾声 9

歧视,不是因为你穷,是因为你无能 12

二、必须解决的,衬托在高技术背后的社会问题 14

十年磨一剑还是跨越式发展?技术发展的规律究竟是什么? 14

什么指标都比国外低一点,为的是留有余地,容易通过验收 16

合作意识差,宁可低水平发展,肥水不流外人田 17

人去室空,往日的辉煌不再,过去的成就无情泯灭 18

队伍弱小,人才匮乏,发展高技术感到底气不足 19

研究所实力的标志:有多少创新的技术储备 21

漠视市场,市场与科技人员到底有没有关系? 22

垄断与封锁,削弱了高技术成果的价值 23

和足球一样,面对世界强队,难免有些胆寒 24

高技术,混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25

三、科技路线,重大的转折凝聚了深刻的思考 26

世界上有技术的没污染,有污染的没技术,中国是个例外 26

总体目标,面向应用发展高技术 27

发展战略,规划着海洋监测技术的持续发展 30

市场体制,必然要求转变科研路线 32

不论用户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的都是市场 33

顶层设计:不是时髦的名词,需要对技术发展的深邃思考 34

从近岸观测到近海观测,技术跨越究竟有多大? 36

“实时”,伴随着巨大的技术进步 38

“现场”,让我们的环境监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0

“快速”,对拥有快速分析原理的技术起到推动作用 41

平台与模块分离,走出海洋遥感的死循环 42

系列成果与系统成果,要靠有效的组织来获得 45

小课题+系统集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措施 47

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48

发展技术的关键,技术目标与产品目标的统一 49

造不了汽车,造三轮车也要能用 50

数据共享,要在技术上提供保证 51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主题总体目标的需要 53

技术创新,包括继承、跟踪与独创 54

大浮标:海上的庞然大物,悄然与世界先进技术媲美 56

四、核心技术,充满风险的长征 56

小浮标,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而诞生 59

光学浮标,创新性地丰富了我国的浮标体系 60

声学浮标,要成为狂涛中的卫士 62

实时传输潜标,与人和自然的双重对抗 64

自持式浮标,早起迟归,屡败屡战,终将修成正果 66

地波雷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走向成熟 68

海床基测量系统,最不走运的技术 72

自航式平台,拓展人们的水下视野 73

风雪冰原,见证了自己国家的极区浮标 74

海冰探测,潜在水下的观测者 76

温盐深探测,路到底在哪里? 78

拖曳体,必须向国外先进技术看齐,否则没有出路 80

相控阵ADCP,站进国际前沿技术行列 81

声相关测流技术,向世界的颠峰进军 82

合成孔径声纳,可以“听”到图像的技术 84

冰下潜标,开创性的奇异构想 85

水下低流速发电装置,前人没有做到的探索 87

水下声通讯,同步发展系列通信技术 88

海水多了点钠离子,使许多用于淡水的成熟技术不能使用 89

营养盐:又重要,又无奈,只好发展微型实验室 90

重金属元素测量,英雄辈出的时代就要到来 91

化学耗氧量(COD),必须突破的重要污染参数 93

生物耗氧量(BOD),不可或缺的环境参数 95

生物芯片,充满争议的东西,终于发展起来了 97

有机污染物,多种不同原理的技术相继问世 98

有机磷农药,实现现场快速监测需要创新 100

赤潮浮游生物,多种技术汇向同一个目标 101

赤潮毒素,带来的环境效应不可低估 103

污染源到底在哪里成了心病,启动被动示踪技术 104

了解海水腐蚀环境,发展出世界惟一的腐蚀能力监测仪器 107

水下无人值守工作站,水中的环境堡垒 109

卫星遥感大平台,规划者的杀手锏和研究者的雄心 111

卫星遥感小平台,遥感用户手中的宝贵工具 113

模块,炼狱之火锻造的遥感应用技术 114

航空遥感,宝贵的遥感监测手段 116

无人飞机遥感,开创海洋监测的新时代 118

远洋渔业,技术底子太薄,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路来 120

探索性项目,本来是寄希望于未来,多数却立足于现在 125

气势如虹,海洋监测技术正在全面进步 126

发展大的应用技术体系,不能没有专业化的集成工作 128

五、系统集成,形成整体功能优势的关键 128

近海实时立体监测系统,正在实现的梦想 129

生态环境参数现场快速监测,装备了一条世界上没有的船 132

海空准实时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最具传奇色彩的技术体系 134

赤潮,不需要集成技术的多项监测技术 136

系列船载技术,大深度海洋探测能力的提高 139

技术类数据:巨大的投入获得的宝贵资源 140

六、示范区,一个分外沉重的压力 141

从天上到地下,发展高技术与示范应用的矛盾 141

上海示范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历史还是未来 142

珠江口示范区,成功后无下文。国家到底需要不需要? 146

福建示范区,在领导重视中起步,在令人不安中规划 147

建设示范区,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 149

建设示范区,要有先驱者的心态 150

装备灭失本是寻常事;关系到技术发展,放不下提着的心 152

不可同日而语,为保证技术先进可靠用足了劲 154

加强协调,在共同的目标面前达成共识 155

监测人员不足是福建示范区的主要困难,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56

对船的需求,揭开了近海监测系统的面纱 157

纷至沓来,先进技术聚集福建 159

渤海生态环境示范系统,终于开出了破冰之旅 162

七、成果标准化工程,坚定地闯出来的路 165

只开花、不结果,海洋监测技术是有点怪 165

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中间有一条需要逾越的鸿沟 166

成果标准化工程,跨越鸿沟的桥梁 169

产品定型:为什么要由国家来主导? 172

都认为是好事,但做起来都感到为难 174

深思高举,开拓性地推进主题的成果标准化战略 175

从哪里入手?技术规程,漫长的创作路 178

工程总体组,支撑定型的专家群体 179

定型条件,硬指标其实并不硬 181

支持不是863起源的技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82

产品化的关键,制定产品标准 183

定型设计,技术成果的再创造过程 184

如何保证定型的质量,技术专家的参与 185

真金不怕火炼:雄心勃勃的规范化海上试验 188

繁杂的定型工作,科技人员勉为其难 190

只能成功,失败了就毁了一个事业 192

八、检测体系,缔造信任与自信 194

老王卖瓜,不能靠自夸,要证明自己的瓜甜 194

没有有效的检测,就没有海洋监测技术的生存空间 195

研发阶段的检测,检测方法体系的建设 197

定型阶段的检测,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的建设 199

市场阶段的检测,国家检定规程的建设 201

检测体系,冲击国内外市场的法宝 201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检验体系,漫长的路 202

检测方法体系建设,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和观念 203

依据检测方法,由主观验收向客观验收过渡 204

九、推动产业化,从遐想走向现实 206

促进产业化,863计划的社会使命 206

产业化问题,不涉及863的研发,但涉及863的持续发展 208

针对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需要有效可行的对策 209

进入市场,采取企业行为是必然过程 211

创建以营销活动为核心的企业 212

与研究机构联姻,高技术企业的生存之道 213

系列产品战略,在国际上立足之本 215

统一品牌,必须实施的产业化战略 217

产品的二次开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18

产业化基地,新技术不断问世的温床 219

一些专业企业面世,产业化的进程正在悄然开始 220

产业化集团,海洋监测技术产业化的希望 221

构想之一:建立国际检测中心,树立人们对国产仪器的信心 223

构想之二:建立国内外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 224

选择青岛市的原因:各级领导的战略眼光 225

十、路,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227

过程管理,主题专家组的核心使命 227

“教练”能做的,就是站得高一点儿 228

公平,那是一本良心账 229

专家不是要为本单位争利益,而是协助创造技术优势 231

原则性,涉及发展高技术的信念 232

负责任,也许是个得罪人的事,但威信来自于负责任 234

时刻铭记在心的话:我们支配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235

主管专家,不仅是管理上的简单分工 236

项目评审,公平公正的组织与难能可贵的心态 238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有明确的结果 239

专利不是小事,是技术创新的标志 241

主题工作会议,交流与协调的最大平台 243

对技术方案进行果断的调整,一切服从国家需求 245

无情的竞争,有情的组织,密切的合作 245

午夜会未央,那些支持我但又疲惫的目光 247

十一、不要欣赏脚印,将目光投向远方 249

“十五”的成就,坚实的历史足迹 249

承担863项目,应该是形成社会竞争力的过程 253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新技术的来源严重不足 255

技术储备,真的有点儿阮囊羞涩 256

考虑长期战略,是主题专家组义不容辞的责任 258

对传感器技术的忽视,妨碍了海洋监测技术的整体发展 260

标准物质的建设,不能不提上日程 262

通用技术,应该成为共同的基础 262

大型集成技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方向 263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分段支持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 264

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得到充分考虑 266

新技术虽好,没有应用标准或规范 267

航空遥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268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如何得到统一 269

技术发展的最终动力,由政府牵引向市场牵引过渡 270

海洋学家与技术专家的结合,是我国的薄弱之处 272

快速启动,没有来得及正式实施的良策 273

可靠性,有两个环节需要突破 273

业主制,要求业主必须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 274

技术的快速发展,呼唤市场准入制度 276

看到问题不难,难在解决问题的良策 277

十二、成功的关键,互动的优秀群体 278

为时代导航,群星撒下璀璨的辉光 278

领域专家,令人敬重的高层次人才 280

老一代专家,为开创海洋监测技术的新时代而努力 283

主题专家组成员,优秀的技术专家与称职的管理群体 284

引进技术,一个沉稳的领导和一群热血青年 289

超级力量,考虑着国家海洋监测技术的布局 291

干过大事的人,深谙调动优势力量的道理 292

竭尽全力,超计划工作,为了探索技术的真谛 293

以强大的技术实力,闯入海洋监测技术领域 294

优秀的研究所文化,促成了科技人员良好的科研作风 295

专利意识,高产的创新者 297

持之以恒的努力,必然收到硕果 298

执着追求,进入高技术的殿堂 299

从不叫苦,艰辛自知,国家在他们手下进步 300

工程师、发明家、科学家,有明显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势 301

我很喜爱青年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我 302

十三、征程共勉,863哲理撷英 304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304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305

适百里者宿舂粮 306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 307

四面出击,不如重点突破 308

行百里者半九十 30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10

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1

上下同欲者胜 312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313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31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14

十四、尾声:来自个人的感想 316

863,我的老师 316

你有一身正气,你就是巨人 318

为了能够奏出凯歌,下力气写好了序曲 319

昨夜星辰,一丝微弱的光芒,迎接未来升腾的太阳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