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篇 经络腧穴 5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5
一、十二经脉 5
二、奇经八脉 8
三、十五络脉 8
四、十二经别 8
五、十二经筋 8
六、十二皮部 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9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9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10
第三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 11
一、诊断方面 11
二、治疗方面 11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 12
一、十四经穴 12
二、奇穴 13
三、阿是穴 13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 14
一、近治作用 14
二、远治作用 14
三、特殊作用 14
一、五输穴 16
二、原穴与络穴 16
第六节 特定穴 16
三、俞穴和募穴 17
四、八脉交会穴 17
五、八会穴 17
六、郄穴 18
七、下合穴 18
八、交会穴 18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 18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19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19
三、指寸定位法 20
四、简便取穴法 22
思考题 22
一、手太阴肺经 23
第一节 十二经脉 23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23
二、手阳明大肠经 24
三、足阳明胃经 27
四、足太阴脾经 30
五、手少阴心经 32
六、手太阳小肠经 34
七、足太阳膀胱经 36
八、足少阴肾经 39
九、手厥阴心包经 41
十、手少阳三焦经 43
十一、足少阳胆经 45
十二、足厥阴肝经 49
第二节 奇经八脉 51
一、任脉 51
二、督脉 54
三、冲脉、带脉 56
四、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57
第三节 十五络脉 60
一、手太阴络——列缺 60
二、手少阴络——通里 60
三、手厥阴络——内关 60
四、手阳明络——偏历 60
五、手太阳络——支正 60
六、手少阳络——外关 60
十二、足厥阴络——蠡沟 61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61
十四、督脉之络——长强 61
十三、任脉之络——鸠尾 61
九、足阳明络——丰隆 61
十一、足少阴络——大钟 61
十、足太阴络——公孙 61
八、足少阳络——光明 61
七、足太阳络——飞扬 61
第四节 奇穴 62
一、头颈部 62
二、躯干部 63
三、四肢部 64
思考题 65
一、毫针的构造 69
第一节 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保藏 69
二、毫针的规格 69
第二篇 针法灸法 69
第一章 毫针 69
三、保藏 70
第二节 针刺练习 70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71
一、选择针具 71
二、选择体位 71
三、消毒 72
第四节 毫针刺法 72
一、进针法 72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74
三、行针与得气 74
四、针刺补泻 76
五、留针与出针 76
二、滞针 77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77
一、晕针 77
三、弯针 78
四、断针 78
五、血肿 78
第六节 针刺的注意事项 79
附 创伤性气胸 79
思考题 80
第二章 灸法 81
第一节 常用灸法 81
一、艾灸 81
一、施灸的顺序 84
第三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84
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84
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84
二、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84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 84
二、其他灸法 84
一、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84
二、灸法的补泻方法 85
三、施灸的禁忌 85
四、灸后处理 85
附 拔罐法 85
思考题 87
第三章 其他疗法 88
第一节 三棱针 88
一、针具 88
二、操作方法 88
一、针具 89
二、操作方法 89
三、适应范围 89
第二节 皮肤针 89
四、注意事项 89
三、适应范围 90
四、注意事项 90
第三节 皮内针 90
一、针具 91
二、操作方法 91
三、适应范围 91
四、注意事项 91
第四节 火针 91
四、注意事项 92
三、适应范围 92
一、针具 92
二、操作方法 92
第五节 电针 93
一、应用器材 93
二、操作方法 93
三、适应范围 93
四、注意事项 93
第六节 穴位注射 94
一、针具和药物 94
二、操作方法 94
三、适应范围 95
四、注意事项 95
第七节 耳针 95
一、耳郭表面解剖 95
三、耳穴的分布 96
二、耳郭与经络脏腑 96
四、常用耳穴定位和主治 97
五、耳针的应用 98
第八节 头针 100
一、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 100
二、操作方法 102
三、适应范围 103
四、注意事项 103
思考题 103
第三篇 针灸治疗 107
第一章 治疗总论 107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107
一、调和阴阳 107
三、疏通经络 108
二、扶正祛邪 108
一、补虚与泻实 109
二、清热与温寒 109
三、治标与治本 109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109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10
五、局部与整体 110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 111
一、配穴原则 111
附 针灸处方的常用符号 111
二、特定穴的应用 112
思考题 117
第一节 内科病症 118
一、中风 118
第二章 治疗各论 118
二、感冒 120
三、咳嗽 121
四、哮喘 123
五、呕吐 124
六、呃逆 125
七、泄泻 126
八、便秘 128
九、脱肛 129
十、癃闭 130
十一、淋证 131
十二、遗精 132
十三、阳痿 133
十四、不寐 134
十五、癫狂 135
十六、痫证 137
十七、眩晕 138
十八、头痛 139
十九、胃痛 141
二十、腰痛 143
二十一、痹证 144
二十二、痿证 145
二十三、面瘫 147
二十四、坐骨神经痛 148
二十五、三叉神经痛 149
第二节 妇科、儿科病症 151
一、月经不调 151
二、痛经 153
三、滞产 154
四、乳少 155
五、胎位不正 157
六、遗尿 158
第三节 外科、五官科病症 159
一、瘾疹 159
二、肠痈 160
三、痔疮 161
四、扭伤 163
五、耳鸣、耳聋 164
六、咽喉肿痛 166
思考题 167
附篇【常用针灸歌赋】 168
参考文献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