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现前地 1
(壹)来意 1
(贰)释名 2
(参)断障 4
二 四偈一句正赞 6
一 初三句集经者叙述 6
(肆)证如 6
(伍)成行 6
(陆)得果 6
(柒)正释文 6
一 赞请分 6
(一)八偈半赞 6
一 一偈菩萨供赞 6
二 七偈半诸天供赞 6
(一)一偈天眾 6
(二)一偈天王 6
(三)五偈半天女 6
(二)半偈请 7
三 半偈结默 7
一 对前料拣 8
(三)正依论释 8
二 正说分 8
(一)总科 8
(二)对前相摄 8
(二)辨能治 11
(一)举所治 11
二 释分名 11
(三)檡妨难 12
1 释总句 14
(1)别释 14
三 正释文 14
(一)地行 14
一 胜慢对治 14
(一)牒前标後 14
(二)徵列十心 14
1 徵 14
2 列 14
2 释别句 16
(1)以不坏有无成俱非义以遣俱句 21
2 重明第九成不坏义 21
(2)总相料拣 21
1 明遣三会一 21
(2)以不坏有无以成俱句遣俱非 22
(三)结其行能(结行入地) 24
1 略释经文 25
(四)辨行分齐 25
3 会释经文 26
2 彰忍数类 26
(四)约修分别 28
(三)约空有二法 28
4 彰忍差别 28
(1)总明实寄不同 28
(2)假问徵起 28
(3)辨差别相 28
1 明通相 28
2 彰其别相 28
(1)总标 28
(2)别释 28
(一)约空理浅深 28
(二)就行分别 28
(2)标所观境 33
(1)辨能观心 33
二 不住道行胜 33
(一)总显心境 33
1 结前 33
2 正显 33
(1)标举深旨 39
1 总显深广 39
(二)别明观相(缘起观) 39
(2)引证略开 42
(3)融通无碍 44
(1)总科经文文有十重以显无尽 46
2 举经显深 46
(2)展转开显以辨难思 47
(1)依论立观 48
3 依论科释 48
1 标举 50
(2)以论会经 50
(1)一切智观(相谛差别观) 52
2 别释三观开合 52
(2)大悲随顺观 54
(3)一切相智观 57
3 二利分别 60
1 总示释仪 63
(3)释文 63
(1)依论正科 64
3 依论科释 64
2 指文分齐 64
(2)总释三意 65
(2)辨定所破 66
(1)总出文意 66
(3)正释经文 66
(一)有支相续门 66
(一)相谛差别观 66
①辨定无我(论明成) 66
1.略释经文 68
(3)正释经文 68
1.总标 70
3.引论反徵释 70
2.举论经会释 70
一、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 71
2.别徵释 71
二、反徵若离此著则无生处 75
(1)释答 78
②明倒惑起缘(论明答) 78
3.结成无我 78
(3)以义收束 79
(2)总科 79
1.无明支 82
1.明倒惑顺起染缘 82
(4)正释经文 82
2.行支 84
甲 举他教 92
二、引证广释 92
3.识支 92
一、附经略释 92
丙 申今论释 96
乙 会今经 96
二、释别句 97
一、释总句 97
4.名色支 97
甲 识生名色 98
(甲)略标举 99
乙 辨有支生於生死 99
(丙)会通异解 100
(乙)引论证成 100
(丁)结成正义 102
(戊)旁摄异门 103
(乙)识 104
(甲)业 104
(己)依文正解 104
甲 标 104
乙 别释 104
(甲)能生 104
甲 正明六文 104
(丙)无明 105
(丁)爱水 108
(戊)我慢 110
(甲)论总释 112
乙 依论重明 112
(己)见网 112
(丙)释见网 114
(乙)释我慢 114
(丁)引证 115
(乙)名色与识不相离 116
(甲)约隐显 116
(乙)所生 116
甲 结前生後 116
乙 立理 116
丙 出生所以 116
5.辨六入等八支 119
2.约灭明无我 120
1.约生明无我 120
2.正智逆观结酬无我 120
3.以经之意答论假徵 121
2.假设外徵 121
3.就人结观 121
③迷真起妄缘相次第 121
(1)文前料拣 121
1.标章 121
2.总结 122
1.别明 122
4.徵二别相 122
5.答显包含 122
一、辨得名 125
1.无明支 125
(2)释文 125
1.顺观 125
三、出无明体性 126
二、会论经 126
二、引论释 131
一、正释经 131
2.行支 131
3.识支 132
四、举古释 132
三、疏释论 132
一、正释经 134
4.名色支 134
甲 引唯识 135
二、引异释 135
乙 引瑜伽 138
三、举论释共 142
5.六处支 148
6.触支 150
7.受支 152
8.爱支 154
9.取支 155
10.有支 157
11.生支 158
三、解妨 160
二、示体 160
12.老死支 160
一、正释文 160
四、结成胜义 165
三、结成於空 165
2.逆观 165
1.随文正释 165
一、结成苦 165
二、结成无我 165
2.结成甚深 169
②解释 176
①标章 176
(二)大悲随顺观 176
②别显二观 178
①彰门所摄 178
(三)一切相智观 178
④总结一门深广之相 179
③举其二观显此为胜 179
(1)略释经文 181
①摄末归本门 181
(二)一心所摄门 181
(一)相谛差别观 181
一、假说一心 188
1.具列十门 188
(2)广开义门 188
1.总标举 188
2.徵起略释 188
3.开三为十 188
二、相见俱存说一心 189
三、摄相归见说一心 190
四、摄数归王说一心 196
七、性相俱融说一心 200
六、摄相归性说一心 200
五、以末归本说一心 200
2.约教分别 202
十、帝网无碍说一心 202
八、融事相入说一心 202
九、令事相即说一心 202
(4)疏释论意 204
(3)引论正答 204
②本末依持门 204
(1)标门分齐 204
(2)假问徵起 204
(5)引他论证 205
1.列释 206
(6)依总开别 206
1.出论意 208
3.别释初门 208
2.料拣 208
三、释 210
二、徵 210
2 科释经文 210
一、总 210
乙 标示正义 211
甲 略弹古释 211
乙 指三在後 212
甲 标列四缘起 212
丙 总显包含 212
(甲)约体摄二 212
(乙)约义摄五 212
甲 释刹那 213
(甲)别释 213
丙 别释刹那 213
乙 释余三 218
(丙)例释同体 220
(乙)总结 220
甲 广释五世 221
(丙)约时摄六 221
乙 略例余五 222
①标观名 224
(二)大悲随顺观 224
②引论释相 225
④引例为释 226
③以论意引经而为对治 226
⑤会释论文 228
⑥别释求相 231
(三)一切相智观 232
(三)自业助成门 234
(1)总标 235
①总解二因 235
(一)相谛差别观 235
2.自因 236
1.他因 236
(2)叙昔 236
(3)辨违 236
(4)申今正义 236
1.别明 236
2.总结 237
(1)以二业释他因义 241
②别释此段 241
一、总显具阙 242
2.广显差别 242
(2)别释经文 242
1.释助成 242
1.总释经文 242
甲 明因缘 244
二、别释有无 244
乙 辨余二缘 250
三、结例无方 254
四、会通经意 256
2.举论解释 260
1.指前 260
2.释自业 260
2.别释四因 262
1.总 262
(二)大悲随顺观 262
①总标都门 262
②总释四门 262
(1)举论 262
(2)释论 262
2.自在因 264
1.性因 264
3.苦行因 266
4.无因 268
(三)一切相智观 270
③别释当门 270
(3)结示经意 270
(2)引论广释 272
(1)指前章 272
(四)不相舍离门 272
(一)相谛差别观 272
①释自因 272
(1)顺观 281
②释经文 281
(2)逆观 284
(三)一切相智观 286
(二)大悲随顺观 286
(1)约三世 289
①顺观 289
(五)三道不断门 289
(一)相谛差别观 289
(2)约二世 292
(2)明自性断 298
(1)明对治断 298
②逆观 298
(二)大悲随顺观 299
①总标观名 300
(一)相谛差别观 300
(三)一切相智观 300
(六)三际轮回门 300
(1)依唯识 301
②释三际 301
(2)依智论俱舍 302
(3)依此经 303
1.明流转意 306
2.明流转三世 306
③释经文 306
(1)顺观 306
1.明一往三世 306
一、过 309
2.明护过 309
二、护 310
(2)逆观 316
(二)大悲随顺观 318
(2)释信入依义 319
(1)释力无力 319
(三)一切相智观 319
①标牒 319
②疏释论 319
③结观 320
(3)释化胜 320
①释观 322
(一)相谛差别观 322
(七)三苦聚集门 322
(1)顺观 324
②释经 324
(二)大悲随顺观 328
(2)逆观 328
(三)一切相智观 329
(2)指经 330
(1)释观名 330
(八)因缘生灭门 330
(一)相谛差别观 330
①文前释 330
2.总释二章 331
1.双标二章 331
(3)广辨义相 331
乙 小乘 332
甲 外道 332
3.别释二章 332
1.破邪 332
一、计 332
丙 大乘 333
(甲)约展转释 334
甲 无生以显深观 334
二、破 334
2.显理 334
一、标 334
二、释 334
(乙)约因缘形夺释 338
(甲)明事理无碍 340
乙 生无生无碍以显深观 340
(乙)事事无碍 341
(3)例余 342
(2)逆观 342
②释经 342
(1)顺观 342
①约真俗释 344
(三)一切相智观 344
(二)大悲随顺观 344
③引论牒释 345
②结示通妨 345
③类余 350
②逆观 350
(九)生灭系缚门 350
(一)相谛差别观 350
①顺观 350
②逆观 352
①顺观 352
(二)大悲随顺观 352
(三)一切相智观 352
(十)无所有尽门 352
(一)相谛差别观 352
③类余 353
(三)一切相智观 355
(二)大悲随顺观 355
(1)直释经文 356
1 释逆顺 356
(三)总结十名(结成观名) 356
(2)引文会释 358
(1)辨缘起缘生 360
2 释总名 360
(2)引文会释结示根本 362
(1)总出十门之意 371
3 以义总收 371
(4)总相融通 372
(3)收五为二 372
(2)收十为五 372
(二)总科 377
(一)摄位 377
三 彼果胜 377
1 牒前 378
(1)明对治胜 378
(三)正释 378
1 得对治行胜及离障胜 378
(1)空门 380
2 正显三空 380
(2)无相门 381
(3)无愿门 384
(2)明离障胜 385
(1)总明修心 387
2 得修行胜 387
(二)悲 388
(二)厌 388
(2)别显 388
1 明修行 388
(1)发勇猛修行 388
(一)智 388
(一)知 388
(2)明丈夫志修行 389
2 明修胜 390
1 举上十首 394
(1)明空定 394
3 得三昧胜 394
(2)例显余二 395
2 总结多门 395
4 得不坏心胜(不坏心果) 408
(2)结其分齐 412
(1)显其相 412
5 得自在力胜 412
3 合 416
2 喻 416
(二)位果 416
一 调柔果 416
(一)调柔行 416
1 法 416
(1)练行缘 416
(2)能练行 416
(3)所练净 416
(四)结说地名 417
(三)别地行相 417
(二)教智净 417
三 愿智果 420
二 摄报果 420
一 二偈一句颂胜慢对治 421
(一)十七偈颂位行 421
三 重颂分 421
十 三句颂无所有尽 422
九 半偈却颂因缘生灭 422
二 十偈三句颂不住道行胜 422
(一)一句颂总显心境 422
(二)九偈一句颂别明观相 422
一 二偈半颂有支行列 422
二 一偈颂摄归一心 422
三 一偈颂自业差别 422
四 半偈颂不相舍离 422
五 半偈颂三道不断 422
六 一偈越颂三苦聚集 422
七 一偈却颂三际轮回 422
八 半偈越颂生灭系缚 422
(三)五句颂总结十名 424
(四)二句通颂後二胜 425
(三)半偈颂三昧胜 425
三 四偈颂彼果胜 425
(一)二偈颂对治胜 425
(二)一偈颂修行胜 425
(三)一偈结说 426
(二)四偈颂位果 426
(壹)来意 427
柒 远行地 427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五十一 427
(贰)释名 428
(参)断障 430
(陆)得果 432
(伍)成行 432
(肆)证如 432
一 四偈赞寂用无碍 434
(二)五偈正显赞辞 434
(柒)释文 434
一 赞请分 434
(一)十偈赞 434
一 二偈天眾赞说主 434
二 一偈天主光云供佛 434
三 一偈天眾庆闻 434
四 六偈天女乐音赞佛 434
(一)一偈显声因缘 434
二 一偈明起用所由 435
(一)结前标後 436
一 乐无作行对治差别 436
(二)二偈请 436
二 正说分 436
(一)位行 436
(二)徵显其相 440
(三)结行功能(总结胜能) 447
(四)彰其分齐 449
五 调伏方便界无量 450
四 调伏界无量 450
二 彼障对治差别 450
(一)修行无量种治前有量障 450
一 眾生无量 450
二 世界无量 450
三 法界无量 450
(二)修行无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 454
(二)示无功用相 455
(一)略释经 455
一 加行趣求 455
(一)二行双无间 456
三 双行胜差别 456
(三)出无功用因 456
(四)结成拣异 456
二 正显修行 456
(二)信胜 458
2 显所具之相 459
1 明能具所以 459
(三)能作大义 459
一 总明 459
二 徵释 459
(一)徵 459
(二)释 459
一 依大乘行(谓十度自利) 462
(四)菩提分差别 462
三 依烦恼障增上净(四持亦名四家及三十七品三解脱) 463
二 依教化眾生 463
四 依智障清净 464
一 问 465
(一)明胜前六地 465
四 前上地胜差别 465
2 通示诸地满相 466
1 别显此地胜相 466
二 答 466
(一)标 466
(二)徵 466
(三)释 466
一 法 468
(二)明胜後三地 468
三 合 470
二 喻 470
(3)合 472
(2)喻 472
四 因论生论 472
(一)问 472
(二)答 472
1 通将七地对後彰劣 472
(1)法 472
2 别将此地对前彰胜双非染净 475
(2)辨双非 476
(1)明超过 476
(二)开章 478
(一)释总名论名双行果差别 478
五 彼果差别 478
(四)辨双行相 479
(三)辨所从 479
2 离智障 480
1 离定障 480
(五)释文 480
一 业清净 480
(一)戒清净 480
(二)世间智净 480
(三)得自身胜 480
(四)得胜力 480
(二)总结多类 484
(一)别举十名 484
二 得三昧胜 484
(1)难(执前同後难) 488
2 彰过分齐 488
三 得过地 488
(一)行修善巧过 488
(二)作业广大过 488
1 正显过 488
(2)答(拣後异前答) 489
(三)行修胜入过 491
3 合 492
2 喻 492
四 得胜行 492
(一)得寂灭胜行 492
1 问 492
2 答 492
(1)明得法分齐 492
(2)辨胜过劣 492
1 法 492
2 正显胜行 494
1 牒前标後 494
(二)发起胜行 494
(二)教智净 500
三 合 500
(二)位果 500
一 调柔果 500
(一)调柔行体 500
一 法 500
(一)练行缘 500
(二)能练行 500
(三)所练净 500
二 喻 500
(二)上胜果 501
(一)上胜身 501
(三)别地行相 501
(四)结说地名 501
二 摄报果 501
三 愿智果 502
一 四偈颂乐无作行对治 503
(一)十七偈半颂位行 503
三 重颂分 503
五 三偈半颂双行果 504
四 五偈颂前上地胜 504
二 二偈颂彼障对治中无量 504
三 三偈颂双行无间 504
(三)一偈叹胜结说 505
(二)二偈半颂位果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