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原理 27
第一章 行政行为 27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27
二、行政行为的多重属性 29
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33
四、行政行为的作用 42
第二章 行政法律关系 46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46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49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56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公法特性 60
一、可诉性的一般分析 65
第三章 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65
二、民事行为的可诉性 73
三、刑事行为的可诉性 75
四、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概念 78
五、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特征 80
六、可诉性是行政行为的本质属性 82
七、行政行为可诉性原则 85
第四章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价值 89
一、解决行政争议的价值 89
二、保护相对人权益的价值 103
三、控制行政权的价值 120
第五章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宪政基础 126
一、概说 126
二、分权原则 128
三、法治原则 135
四、基本人权原则 148
五、行政诉讼是实践的宪政 156
第二编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范围 167
第六章 行政诉讼范围概述 167
一、行政诉讼范围的概念 167
二、影响行政诉讼范围的因素 171
三、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原则 178
四、规定行政诉讼范围的方式 184
五、国家行为的排除 186
第七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对行政诉讼范围的规定 191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定 191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 196
三、日本的规定 201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 202
一、我国行政诉讼范围的规定 204
第八章 我国行政诉讼范围分析 204
二、我国行政诉讼范围的缺陷 207
三、认识的歧义与实践的不统一 212
第九章 我国行政诉讼范围的完善 216
一、完善行政诉讼范围的社会条件 216
二、确立行政诉讼范围的宪政原则 220
三、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 223
四、采用科学方式规定行政诉讼范围 226
五、从行政行为出发界定行政诉讼范围 230
六、正确区分行政、民事诉讼范围 234
第十章 行政判例制度与诉讼范围 240
一、行政诉讼范围的不确定性 240
二、国外行政判例对诉讼范围的影响 244
三、我国司法解释制度的分析 246
四、我国建立行政判例制度的必要性 253
五、建立行政判例制度的现实条件 257
六、法官自主裁量的其他因素 263
第三编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 273
第十一章 行政行为违法标准 273
一、行政违法之学说 273
二、行政行为违法的构成 277
三、行政行为违法的类型 281
四、行政行为违法标准 286
第十二章 诉之利益标准 293
一、诉之利益的一般分析 293
二、行政诉之利益的主体 297
三、行政诉之利益的法律属性 305
四、行政诉之利益的客观性 311
五、行政诉之利益的发展 315
六、行政诉之利益的相关分析 319
第十三章 最终行为标准 324
一、最终行政行为概述 324
二、最终行政行为的界定 327
三、未决行政行为分析 331
四、最终行政行为的判定标准 336
五、最终行政行为的成熟原则 339
六、未决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343
第十四章 穷尽行政救济标准 348
一、行政救济的概念 348
二、行政救济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351
三、国外的行政救济制度 354
四、穷尽行政救济原则 359
五、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的价值 362
六、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 368
第四编 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类型 377
第十五章 行政不作为的可诉性 377
一、行政不作为的概念 377
二、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384
三、行政不作为的判定标准 392
四、行政不作为的可诉性 401
五、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审查与判决 408
第十六章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418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 418
二、行政立法的性质 425
三、行政规范行为 435
四、行政处理行为 441
五、行政规范行为的可诉性 446
六、行政规范行为案件的审查与判决 452
第十七章 行政程序行为的可诉性 460
一、行政程序行为的概念 460
二、行政程序行为的特征 466
三、行政程序行为的表现形式 473
四、行政程序行为的可诉性 479
五、行政程序案件的审查与判决 486
第十八章 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495
一、内部行政行为的概念 495
二、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分析 498
三、内部行政关系的性质 507
四、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515
五、内部行政行为案件的审查与判决 523
主要参考资料 528
后记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