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动机与学术现状 1
导论 1
二 分析视野:寻求经济史与社会史的契合 6
表1 豫鄂皖赣四省小农上升阶梯 10
三 分析范式的转换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14
四 资料运用问题 21
第一章 近代山东农业生态的透视 31
第一节 自然环境要素 31
一 地形土质 31
表2 胶县、即墨乡村土壤调查表 33
二 气候条件 34
表3 山东省内四地气温、雨量比较表 35
三 水系分布 36
表4 山东境内河流概况表 37
四 自然灾害 38
第二节 农业技术体系 40
一 耕作制度 41
二 水利状况 45
第三节 人工环境要素 47
一 交通网络 47
二 聚落地理 49
第四节 人地关系:超载的黄土地 50
图1 近代山东人口变动速率曲线图 51
图表索引 51
表5 1873~1946年山东省耕地面积变动表 52
表6 清代山东省人口密度变动情况 53
第五节 农业经济区位的划分 54
表7 山东省六大经济区域对照表 55
第二章 土地占有:历史演变与制约因素 57
第一节 土地占有权分配的历史演变 57
一 明末至清后期 57
二 清末至民国初年 60
表8 19世纪90年代山东各地区农地经营比例 61
表9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前后山东42县191村阶级构成情况 62
表10 1912~1933年山东省农户百分比变动情况 63
表11 山东省十类地权形态农户户数百分率 64
三 抗日战争时期 68
一 变动形式 72
第二节 土地占有权变动述描 72
二 变动过程及惯行 80
第三节 土地占有权变动原因的微观经济分析 88
一 经济作物的种植 89
二 农村副业与区域市场网络 92
表12 潍县高家楼村机户土地占有与经营情况 95
表13 高家楼村农家商业、手工业经营情况 96
三 地主经济条件下的土地积累 101
第三章 土地经营与农业增长 111
第一节 土地经营方式:惯行述描与制度分析 111
一 租佃经营的民间惯行 111
表14 广饶县北隋村出租户情况 118
二 租佃经营的管理体制 119
三 租佃与雇工经营的结合 123
四 雇工经营及其惯行 126
五 帮工搭套:户际协作关系 128
表15 惠民县第一区和平乡孙家庙村大农具、耕畜户间分布情况 129
第二节 农业增长:投入与产出分析 134
一 农业经营规模与农场分类 134
二 “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律”与农业经济指标体系 137
表16 清平县土壤类型、适作物及地价 139
图2 土地边际收益递减曲线 140
三 土地投入的技术经济限制 143
表17 高密县辛庄、大团圩麦棉每亩收支概算 144
表18 长山县郑家庄麦、豆每亩收支概算 145
表19 潍县等3县6个典型村251户农家全部售出作物的现金价值 148
四 两类农场肥料和耕畜投入的比较分析 149
表20 莒南、赣榆县13个村各阶层占有耕畜种类百分比 153
表21 博平县各类农户牲畜占有情况 156
表22 山东农家饲养骡、驴、马之每日成本 159
表23 惠民县孙家庙村各阶层农户经营土地块数、(相对村落)方向及距离 160
五 土地经营规模对水利投入的制约 161
六 土地投入产出的总体效益分析 164
表24 招远县玉甲村经营地主王家乐家农业投入与收获情况 165
表25 1915年青岛李村区经营土地20亩之农家的农业支出、收入情况 166
一 村庄聚落地理的人文内涵 174
第四章 村落社区与国家权力的互动——以地权分配为中心第一节 交易空间与村落边界 174
二 基层市场体系和婚姻圈 177
三 土地交易与村落边界的变动 181
第二节 村落社区内源结构的整合与分化 184
一 宗族组织:村落社会的主导 185
表26 历城县祝甸乡6个村宗族姓氏分布 188
表27 邹平县宗族祭田面积 194
二 村落整体性组织 195
表28 青岛李村区庙宇调查统计表 202
三 阶层局部性组织 206
一 农民负担的日益沉重 214
第三节 征税体制与村落权力结构 214
二 度量衡、币制与田赋征收的弊端 216
三 征税与乡村行政体制的演变 218
四 合法性危机:乡村权力体制创新的困境 222
表29 平东县南村镇西北街数户地主土改前地产及身份状况 227
结语 232
附录 近代山东的度量衡及币制问题 239
附表1 主要都市度器换算比较表 242
附表2 各地地积弓步数及尺度标准比较表 243
附表3 山东各粮市所用斗折合公斗数 244
附表4 各地粮食每斗重量数 244
参考文献索引 251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