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1
(一)旧量子论 3
1-1 量子论的诞生 3
(二)波粒二象性 6
(三)不确定关系 9
(一)波函数及其性质 11
1-2 实物粒子运动状态——波函数 11
(二)态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13
(一)算符理论初步 14
1-3 波函数的求解 14
(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16
(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 17
1-4 简单体系 18
(一)势箱中的粒子 19
(二)简谐振子 22
(三)刚性转子 24
习题 28
附录Ⅰ 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 30
附录Ⅱ 刚性转子方程(即角动量本征方程)的解 31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37
(一)方程的建立 39
2-1 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39
(二)方程的一般解 40
(三)解的讨论 43
(四)轨道的空间分布 47
(一)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原子单位 54
2-2 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54
(二)单电子独立模型与轨道近似 55
(三)中心力场近似 56
(四)屏蔽模型 57
(五)自洽场方法 60
2-3 电子自旋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61
(一)电子自旋 62
(二)全同粒子和保里原理 64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68
(一)多电子原子状态 72
2-4 原子状态和原子光谱项 72
(二)原子光谱项 74
(三)原子光谱 78
习题 86
附录 R(r)方程的解 89
第三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 93
(一)价键理论对?分子的处理 95
3-1 价键理论 95
(二)解的讨论 100
(三)价键理论的要点和应用 104
(四)杂化轨道理论 105
(一)分子轨道理论对?的处理 112
3-2 分子轨道理论 112
(二)解的讨论 114
(三)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118
(四)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的比较 123
3-3 双原子分子结构 124
(一)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 125
(二)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127
(三)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129
(四)双原子分子光谱项 131
习题 134
第四章 分子对称性和点群 137
(一)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的种类 139
4-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 139
(二)对称操作的乘法表 140
(三)对称操作组合的若干规则 141
(一)群的基础知识 142
4-2 分子点群 142
(二)分子点群及分类 144
(二)分子所属点群的判断方法 147
(四)分子的对称性和物理性质 149
(一)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 150
4-3 群表示理论 150
(二)表示和特征标 152
(三)不可约表示的性质 155
(一)能量本征函数是不可约表示的基 157
4-4 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157
(二)对称性匹配群轨道 158
(三)投影算符及其应用 159
(四)直积和非零矩阵元的检验 162
习题 164
第五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 167
(一)离域分子轨道 169
5-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 169
(二)定域轨道理论 172
(三)离域轨道和定域轨道关系 174
5-2 共轭分子结构 175
(一)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176
(二)HMO应用实例 177
(二)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 179
(四)杂化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 180
(一)缺电子分子和多中心键 182
5-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结构 182
(五)共轭大π键的类型 182
(二)硼烷(碳硼烷)的结构规则 186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分类 186
(四)多面体碳原子簇结构规则 190
(五)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结构规则 192
5-4 配位化合物结构 193
(一)晶体场理论 194
(二)分子轨道理论 200
(二)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 204
(一)Ab initio方法 206
5-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分子性质的计算 206
(二)DFT方法 208
(二)分子性质的计算 209
习题 213
第六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 217
(三)色散力 219
(二)诱导力 219
6-1 分子间作用力 219
(一)静电力 219
(四)分子间作用能 220
(五)分子间势能函数与范德华半径 221
6-2 气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23
(一)实际气体和范德华方程 224
(二)临界点和超临界现象 226
(三)对比态原理 227
(一)液体结构特征和径向分布函数J(R) 228
6-3 液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28
(二)J(R)的测定和计算 230
(三)氢键和疏水作用 233
6-4 超分子结构化学及分子组装 234
(二)分子识别和超分子自组装 235
(一)形成稳定超分子的因素 235
习题 239
第七章 固态 241
(一)周期性和点阵 243
7-1 晶体结构周期性 243
(二)点阵单位和晶胞 244
(三)晶面表示方法 246
(一)晶体中的对称元素 247
7-2 晶体结构对称性 247
(二)晶系和14种空间点阵 250
(三)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 252
7-3 金属晶体 254
(四)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 254
(一)三种典型金属单质结构 255
(二)金属原子半径 259
(三)合金结构 259
(四)能带理论 260
(一)几种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 266
7-4 离子晶体 266
(二)点阵能 268
(三)离子半径和离子极化 272
(四)泡林规则和复杂离子化合物结构 273
7-5 共价晶体和其他键型晶体 276
(一)共价晶体——金刚石 277
(二)混合键型晶体——石墨 278
(三)氢键型晶体——冰 279
(四)分子晶体——干冰 280
(一)晶体缺陷 281
7-6 实际固体 281
(二)非晶态 282
习题 285
第八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1)——分子光谱 289
8-1 概论 291
(一)刚性转子模型 294
8-2 转动光谱 294
(二)非刚性转子模型 296
(三)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 298
(一)谐振子模型 300
8-3 振动光谱 300
(二)非谐振子模型 301
(三)振动光谱的精细结构(振转光谱) 305
(四)多原子分子振动模式 306
8-4 电子光谱 310
(一)电子能级和电子光谱选律 311
(二)电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振动光谱) 312
(三)富兰克-康登原理 313
(四)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 314
(一)拉曼散射和拉曼光谱选律 315
8-5 拉曼光谱 315
(二)转动和振动拉曼光谱 316
习题 319
第九章 微观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2)——磁共振及其他 323
(一)核磁矩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325
9-1 核磁共振 325
(二)核磁共振现象 327
(三)化学位移 328
(四)核的自旋-自旋耦合 333
(一)分子的磁性及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334
9-2 顺磁共振 334
(二)顺磁共振现象 335
(三)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 336
(一)电子能谱概述 339
9-3 电子能谱 339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 341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 345
(四)俄歇电子能谱 348
9-4 X射线衍射 350
(一)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351
(二)衍射方向 353
(三)衍射强度 355
(四)X射线的衍射谱 358
(一)电子衍射 362
9-5 电子和中子衍射 362
(二)电子衍射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 363
(三)低能电子衍射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364
习题 366
(四)中子衍射 366
第十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371
(一)概率 373
10-1 基本概念 373
(二)宏观态和微观态 374
(三)热力学概率和熵 376
(一)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 378
10-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 378
(四)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 378
(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379
(一)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 384
10-3 分子配分函数 384
(二)分子配分函数与内能 385
(一)系综的概念 387
10-4 正则系综及配分函数 387
(二)正则分布与分子配分函数 388
10-5 配分函数的计算 389
(三)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粒子体系 389
(一)平动配分函数 390
(二)转动配分函数 391
(三)振动配分函数 394
(四)电子配分函数 396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数 398
(五)核配分函数 398
(一)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 399
10-6 量子统计 399
(二)费米-狄拉克统计法 400
(三)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 401
习题 402
第十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405
(一)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407
1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407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409
(三)内能U的概念 410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 411
(四)功W和热量Q 411
(六)功的计算和可逆过程 412
(一)焓的概念 416
11-2 焓和热容 416
(二)热容的概念 417
(三)理想气体的热容 418
(四)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420
11-3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 421
(五)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的关系 421
(一)焦耳实验 422
(二)绝热过程 423
(三)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 426
(一)焦耳-汤姆逊实验 429
11-4 焦耳-汤姆逊效应 429
(二)焦耳-汤姆逊系数 430
(一)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 432
11-5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32
(二)反应进度 433
(三)恒压反应热和恒容反应热及其相互关系 434
(四)盖斯定律 435
(五)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 436
(一)燃烧焓 437
11-6 几种重要的焓变计算 437
(二)生成焓 438
(三)溶解焓和稀释焓 441
(四)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 442
习题 446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453
(二)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455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 455
12-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引出 455
(一)熵的引出 457
12-2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 457
(二)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加原理 459
(三)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461
12-3 热力学第三定律 462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引出及表述 463
(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 465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 466
12-4 熵变的计算 468
(一)恒温过程的熵变 469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 471
(三)相变过程的熵变 473
(四)标准熵的计算 474
(五)化学反应的熵变 476
(一)亥姆霍兹自由能及等温等容过程方向的判断 478
12-5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478
(二)吉布斯自由能及等温等压过程方向的判断 480
(三)吉布斯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统计热力学计算 482
(四)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483
(一)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 487
12-6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87
(二)麦克斯韦关系式 488
(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应用 489
(四)在纯物质两相平衡的应用 494
(一)化学势概念的引出 498
12-7 化学势 498
(二)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500
(三)化学势在相变和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01
(四)气体化学势 502
习题 510
第三章 溶液体系热力学 517
(一)偏摩尔量定义 519
13-1 偏摩尔量 519
(二)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 521
(一)理想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 524
13-2 理想溶液及其性质 524
(二)理想溶液的热力学定义 525
(三)理想溶液的性质 526
(一)稀溶液的经验定义和分子图像 529
13-3 稀溶液及其性质 529
(二)稀溶液的热力学定义 530
(三)稀溶液的依数性 532
(一)实际溶液及其化学势表达式 539
13-4 实际溶液和活度 539
(二)活度的测定 544
(三)超额函数 547
习题 550
第十四章 化学平衡体系热力学 555
1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 557
(一)均相化学反应 559
14-2 化学反应等温式和平衡常数 559
(二)非均相化学反应 562
(一)平衡常数的表达方式 565
14-3 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测定方法 565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 568
(三)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 569
(一)能量零点的选择 570
14-4 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的统计热力学计算 570
(二)自由能函数的计算和应用举例 571
(三)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 573
(一)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575
14-5 平衡常数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575
(二)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578
(一)常压气相反应 580
14-6 气相反应条件分析 580
(二)高压气相反应 583
(一)液相反应 585
14-7 液相反应和复杂反应条件分析 585
(二)复杂反应 588
习题 590
第十五章 相平衡体系热力学 597
(一)相、组分数和自由度 599
15-1 相律 599
(二)相律的推导 600
(二)相图实例 602
(一)单组分体系相图的理论基础 602
1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602
(三)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 604
(四)二级相变 605
(一)液固体系相图 608
15-3 二组分液固体系 608
(二)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609
(三)溶解度曲线的计算 611
(四)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 612
(五)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614
(六)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615
(一)理想溶液的气液体系 616
15-4 二组分气液体系 616
(二)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 618
(三)蒸馏(或精馏)原理 621
(一)部分互溶体系 623
15-5 二组分液液体系 623
(二)完全不互溶体系 625
15-6 三组分体系 626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 627
习题 629
(二)固-固-液盐水体系 629
第十六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635
1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637
(一)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 638
(二)表面张力 639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640
16-2 弯曲液体的表面现象 640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641
(三)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 642
(二)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 644
(一)黏附功 644
16-3 润湿和铺展 644
(一)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 645
16-4 表面相热力学 645
(二)吉布斯吸附方程式 647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定向排列功能 648
16-5 表面活性剂 648
(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650
(一)胶体体系的分类 654
16-6 胶体分散体系 654
(三)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654
(二)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 655
习题 662
第十七章 气体的吸附和表面化学 665
(二)吸附势能曲线 667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667
17-1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667
(三)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669
(四)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 671
(五)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 672
(一)表面组成的研究 673
17-2 现代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673
(三)表面反应的研究 674
(二)表面结构的研究 674
(一)表面组成和价态的影响 676
17-3 表面性质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 676
(二)表面结构的影响 678
(一)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 681
17-4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 681
(二)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 683
(三)用隧道扫描探针研究表面吸附态 685
习题 687
第十八章 传递过程和非平衡态热力学 689
(一)热传导 691
18-1 传递过程基本规律 691
(二)黏度 692
(三)扩散 693
(一)熵产生原理 695
18-2 非平衡态热力学 695
(二)昂萨格倒易关系 698
(三)最小熵产生原理 699
习题 700
第十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规律 703
(一)化学反应速率 707
19-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707
(二)质量作用定律 708
(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709
19-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710
(二)一级反应 711
(一)零级反应 711
(三)二级反应 714
(四)三级反应 716
(五)速率方程的确定 717
(一)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720
19-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20
(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22
(三)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723
(一)对峙反应 724
19-4 典型的复杂反应 724
(二)平行反应 725
(三)连续反应 726
(二)稳态近似 729
(一)反应机理 729
19-5 反应机理和近似处理方法 729
(三)平衡态近似 730
(一)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 731
19-6 化学反应中的动态与平衡 731
(二)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732
习题 734
第二十章 各种反应体系的动力学 741
(一)直链反应 743
20-1 链反应 743
(二)支链反应 746
(一)遭遇对 748
20-2 液相反应 748
(二)扩散控制的反应 750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应 751
(四)化学振荡反应 754
(一)催化剂的特性 756
20-3 催化反应 756
(二)均相催化反应 759
(二)气固相催化反应 760
(四)络合催化反应 765
(五)不对称催化反应 767
(六)酶催化反应 769
20-4 流动体系反应 770
(一)连续管式反应 771
(二)连续釜式反应 773
20-5 光化学反应 775
(一)光化学基础 775
(二)光化学反应的类型 779
习题 781
第二十一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787
21-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 789
(一)硬球碰撞模型 789
(二)反应硬球碰撞模型 791
(三)反应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 792
21-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794
(一)过渡态理论 794
(二)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 798
21-3 单分子反应理论 801
(一)林德曼理论 802
(二)RRKM理论 804
21-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805
(一)实验事实 806
(二)能量相关原理 807
(三)前线轨道理论 810
习题 812
第二十二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 817
(一)总包反应 819
(二)基元反应 819
22-1 化学反应的不同层次 819
(三)态-态反应 820
22-2 势能面及反应途径 823
(一)势能面 823
(二)反应体系在势能面上的运动 826
(三)势能面的特征对反应的影响 828
22-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 830
(一)激光的基本原理和激光器 831
(二)特定状态的反应物制备 835
(三)反应的测量 838
习题 841
第二十三章 电解质溶液 843
(一)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 845
(二)法拉第定律 845
23-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 845
(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848
(四)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851
23-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856
(一)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 856
(二)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858
习题 863
第二十四章 电化学热力学 867
24-1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869
(一)化学反应的吉氏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869
(二)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871
(三)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 872
(四)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物质活度的关系 873
(五)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关系 875
24-2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878
(一)电池电动势产生原因 878
(二)电极电势表达式 879
(三)标准电极电势 880
(四)可逆电极的种类 882
(五)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884
24-3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 885
(一)浓差电池 885
(二)液体接界电势 886
(三)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 887
24-4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 888
(一)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 889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原理 890
24-5 电势-pH图及其应用 891
(一)电势-pH图的涵义 891
(三)膜电势 891
(二)电势-pH图的构建及其应用 892
习题 894
第二十五章 电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 901
25-1 电极极化 903
(一)极化和超电势 903
(二)氢超电势理论 905
(三)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907
25-2 电化学测量 910
(一)循环伏安法 910
(二)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法 913
(三)交流阻抗法 914
25-3 应用电化学 916
(一)电解 916
(二)金属的电沉积 917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919
(四)化学电源 921
25-4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 926
(一)表面电化学 926
(二)电极过程的时空分辨 931
(三)光电化学 933
习题 935
附录 939
Ⅰ一些单质及化合物的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01.325 kPa,298.15 K) 939
Ⅱ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燃烧焓(298.15 K) 949
Ⅲ 国际单位制(SI) 949
Ⅳ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1986年国际推荐值) 950
Ⅴ常用的换算因数 951
Ⅵ化学上重要点群的特征标表 952
参考读物 964
主题索引 967
外国人名索引 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