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 1
第一章 地貌 8
第一节 形成和发育 10
一、形成 10
二、发育 15
第二节 类型 24
一、流水地貌 24
二、海成地貌 30
三、喀斯特地貌 32
四、风成地貌 33
五、火山熔岩地貌 33
第三节 分区 34
一、闽西区 36
二、闽中区 41
三、闽东沿海区 47
第二章 气候 52
一、历史变化 53
第一节 气温 53
二、现状 55
附:省内方志有关宋至清末气温情况的记载 63
第二节 降水 67
一、历史变化 67
二、现状 68
附:省内方志有关宋至清末雨情及水旱灾的记载 71
第三节 其它要素 85
一、湿度 85
四、风 86
二、云量 86
三、阴、晴和日照 86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87
一、暴雨 87
二、干旱 87
三、寒害 88
四、冰雹 88
五、大风 88
六、雷暴 88
一、南亚热带Ⅰ 89
第五节 气候区划 89
七、城市热岛效应 89
二、中亚热带Ⅱ 90
第三章 水系与水文 93
第一节 水系 93
一、流域与分水界 93
二、河系排列与河网密度 94
第二节 水文 96
一、地表径流 96
二、地下水 108
第三节 主要河流 118
一、闽江 118
二、九龙江 123
三、汀江 125
四、晋江 127
五、交溪 130
六、鳌江 131
七、霍童溪 131
八、木兰溪 132
九、东溪 133
十、漳江 134
十一、萩芦溪 135
十二、龙江 136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137
一、水资源 137
二、开发利用 138
第四章 土壤 143
第一节 成土 143
一、条件 143
二、过程 146
三、分布 160
第二节 分类 170
一、赤红壤、红壤与黄壤 170
二、紫色土、石灰土与风沙土 175
三、山地草甸土 177
四、滨海盐土 178
五、水稻土 179
六、园地土壤 184
第三节 分区 186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189
二、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193
第五章 植被 196
第一节 资源与分布 196
一、资源 196
二、分布 199
第二节 类型 204
一、自然植被 204
二、人工植被 219
第三节 植物保护 221
一、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
二、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225
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226
四、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 227
五、将乐龙栖山自然保护区 227
六、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227
七、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 228
八、三明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 228
十、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229
九、沙县萝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 229
十一、龙海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230
十二、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230
十三、永春县牛牳林自然保护区 230
十四、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231
第六章 海洋概述 232
第一节 地质地貌 232
一、地质构造 232
二、海底地貌 234
二、波浪 237
第二节 海水运动 237
一、潮汐 237
三、海流 238
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 238
一、潮间带水质 238
二、海域水质 239
第四节 资源 240
一、港 口 240
二、滩涂浅海 240
三、生物 242
四、矿产 243
五、能源 244
六、旅游资源 245
第七章 自然灾害 252
第一节 洪涝灾害 25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25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54
附:福建省历史上洪涝灾害纪略 25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17
第二节 旱灾 31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18
附:福建省历史上旱灾纪略 319
第三节 风灾与海潮灾害 35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5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52
第四节 冻害 35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55
第五节 雹灾 35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5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5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59
第六节 地震灾害 36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6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62
第八章 自然环境与地理分区 364
第一节 自然环境 364
一、第三纪以前 364
二、第三纪 367
三、第四纪 368
四、晚更新世晚期以后 374
五、历史时期 379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区 382
一、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384
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389
附录 建置沿革及考证 396
一、福建政区建置沿革 396
二、福建府州郡县建置沿革 419
三、考证 429
编后记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