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 福建省 莆田市涵江区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金山主编;林玉宗,蔡玉麟,康永福,郑景樵副主编;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1221559
  • 页数:920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节 隶属 44

第一章 隶属 区域 44

卷一 建置 44

第二节 区域 4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46

第一节 宋至清代区划 4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51

第一节 涵江镇 53

第三章 主要集镇 53

第四节 国欢镇 55

第三节 白塘镇 55

第二节 三江口镇 55

第一节 地层 58

第一章 地质 58

卷二 自然环境 58

第二节 岩石 59

第三节 构造 60

第一节 地势 61

第二章 地貌 61

第四节 矿藏 61

第一节 气候要素 62

第三章 气候 62

第二节 类型 62

第二节 气候特征 64

第一节 地表水 67

第四章 水文 67

第二节 地下水 69

第一节 土壤 71

第五章 土壤 植物 动物 71

第二节 植物 动物 73

第一节 暴雨 74

第六章 自然灾害 74

第四节 地震 75

第三节 台风 75

第二节 干旱 75

第五节 寒害 76

第一节 人口源流 77

第一章 人口规模 77

卷三 人口 77

第二节 人口总量 79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81

第一节 自然变动 82

第二章 人口变动 82

第二节 机械变动 83

第三节 流动人口 84

第二节 性别构成 85

第一节 民族构成 85

第三章 人口构成 85

第三节 年龄构成 86

第四节 文化构成 87

第五节 职业构成 88

第六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89

第一节 婚姻 90

第四章 婚姻家庭 90

第二节 家庭 91

第二节 宣传教育 92

第一节 机构队伍 92

第五章 人口控制 92

第三节 政策措施 93

第四节 晚婚晚育 94

第五节 优生优育 95

第一节 公共设施建设 96

第一章 城区建设 96

卷四 城乡建设 96

第二节 市场建设 99

第四节 新区开发 100

第三节 旧城改造 100

第五节 环境卫生 101

第六节 园林绿化 102

第七节 典型建筑 103

第一节 集镇驻地建设 105

第二章 乡村建设 105

第二节 村居建设 106

第一节 土地开发 107

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 107

第二节 房产开发 108

第一节 建筑队伍 109

第四章 建筑业 109

第二节 建筑技术 110

第三节 建筑材料 111

第一节 环境污染 112

第五章 环境保护 112

第二节 环境综合整治 113

第二节 规划管理 11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16

第六章 建设管理 116

第三节 建筑管理 117

第四节 土地管理 118

第五节 房产管理 11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 121

第一章 经济概况 121

卷五 经济综述 12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 122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27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27

第二节 社会经济成份 128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129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131

第三章 人民生活 131

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134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 138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138

卷六 工业 138

第一章 所有制 138

第五节 “三资”工业企业 139

第四节 国营工业 139

第三节 集体工业 139

第一节 电力工业 140

第二章 工业门类 140

第二节 化工工业 141

第三节 食品工业 142

第四节 机械工业 143

第六节 印刷工业 145

第五节 造纸工业 145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46

第三章 工业管理 146

第七节 纺织工业 146

第三节 计划管理 147

第二节 管理机构 147

第四节 生产管理 148

第五节 质量管理 149

第六节 财务管理 150

第二节 公路 152

第一节 古道 152

卷七 交通 152

第一章 陆路 152

第三节 桥梁 154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156

第二章 陆运 156

第四节 公路养护 156

第二节 机动车辆运输 157

第三节 搬运装卸 159

第二节 港口 160

第一节 航道 160

第三章 水路 160

第一节 海上运输 163

第四章 水运 163

第三节 渡口 163

第二节 沟河运输 1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6

第五章 交通管理 166

第二节 运输市场与运价管理 167

第三节 公路交通监理 168

第五节 水上交通管理 170

第四节 路政管理 170

第一节 驿铺 173

第一章 机构 173

卷八 邮电 173

第五节 地方自办电信机构 174

第四节 电信局 174

第二节 民信局 侨批局 174

第三节 邮政局 174

第六节 邮电局 175

第一节 邮路 176

第二章 邮政 176

第三节 邮政业务 178

第二节 邮政设备 178

第一节 网路 设备 182

第三章 电信 182

第三节 电话业务 185

第二节 电报业务 185

第一节 业务管理 187

第四章 企业管理 187

第二节 通信质量管理 188

第三节 计划财务管理 189

第四节 承包责任制 191

第一节 个体私营商业 193

第一章 所有制 193

卷九 商业 193

第三节 公私合营商业 196

第二节 集体商业 196

第四节 国营商业 198

第一节 集市 200

第二章 网点 200

第五节 联营商业 200

第二节 批发网点 204

第三节 零售网点 205

第一节 百货 207

第三章 商品经营 207

第二节 纺织品 服装 208

第三节 五金 交电 化工 209

第五节 副食品 210

第四节 医药 210

第六节 燃料 215

第八节 侨供商品 216

第七节 建材 216

第一节 饮食业 217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217

第二节 服务业 21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0

第五章 商业管理 220

第二节 计划管理 221

第四节 财务管理 222

第三节 储运管理 222

第一节 体制改革 225

第一章 供销 225

卷十 供销合作 粮油购销 225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226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228

第四节 农副产品购销 230

第五节 农村饮食服务业 231

第一节 集市贸易 232

第二章 粮油购销 232

第六节 废旧物资收购 232

第二节 粮油征购 234

第三节 粮油统销 236

第四节 粮食储存 239

第五节 粮食调运 240

第二节 服务网络建设 243

第一节 投资环境设施 243

卷十一 对外经贸 243

第一章 外经贸建设 243

第一节 进出口贸易 245

第二章 外经贸活动 245

第二节 发展外向型经济 2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8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58

第三章 外经贸管理 258

第三节 管理范围 259

第一节 耕地 267

第一章 生产条件 267

卷十二 农林 267

第二节 劳力 268

第三节 畜力 269

第四节 农机具 270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271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74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274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274

第三节 互助组 275

第五节 人民公社 276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276

第六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7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78

第三章 农作物 278

第二节 经济作物 281

第三节 其他作物和食用菌 283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84

第四章 农技农艺 284

第二节 良种推广 285

第三节 栽培技术 287

第四节 植物保护 289

第五节 施肥 291

第一节 果树 292

第五章 果林 292

第二节 林木 294

第二节 事业机构 29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96

第六章 机构 296

第三节 企业单位 298

第一节 品种 299

第一章 畜牧 299

卷十三 畜牧 水产 299

第二节 饲养 300

第三节 疫病防治 305

第一节 资源 308

第二章 水产 308

第二节 水产养殖 309

第三节 养鳗 313

第四节 捕捞 315

第五节 鱼病防治 316

第一节 畜牧业机构 318

第三章 机构 318

第二节 渔业机构 319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20

第一章 水利建设 320

卷十四 水利 320

第二节 堤防工程 32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24

第四节 供水工程 327

第一节 水、旱灾 328

第二章 防汛抗旱 328

第二节 防御措施 3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31

第三章 水利管理 331

第二节 管理工作 332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336

第一章 企业结构 336

卷十五 乡镇企业 336

第二节 村(居)办企业 337

第三节 联合体、个体企业 338

第一节 农业企业 340

第二章 企业门类 340

第二节 工业企业 341

第三节 建筑业 346

第五节 商业 服务业 347

第四节 运输业 347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5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51

第三章 管理 351

第三节 生产管理 352

第四节 利润分配 353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54

第一章 财政 354

卷十六 财税 354

第二节 财政收支 355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61

第四节 财政审计 365

第一节 税制 367

第二章 税务 367

第二节 税种 369

第三节 征收管理 381

第二节 纸币 390

第一节 金属币 390

卷十七 金融 390

第一章 货币 390

第一节 民间金融机构 391

第二章 机构 391

第二节 银行 394

第三节 集体金融机构 396

第四节 保险机构 397

第五节 其他金融机构 398

第一节 单位存款 399

第三章 存款 399

第二节 个人储蓄 400

第三节 外币存款 401

第一节 农业贷款 402

第四章 贷款 402

第二节 乡镇企业贷款 403

第三节 工商贷款 404

第四节 基建贷款 406

第六节 民间贷款 407

第五节 外汇贷款 407

第七节 代理业务 409

第五章 侨汇 410

第一节 投保 412

第六章 保险 412

第二节 理赔 413

第一节 货币流通管理 414

第七章 金融管理 414

第三节 金银管理 416

第二节 现金管理 41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18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18

卷十八 经济管理 418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419

第三节 产业调整 421

第三节 物资经营 423

第二节 物资调控 423

第二章 物资管理 4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3

第二节 统计调查 42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4

第三章 统计管理 42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5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25

第三节 统计监督 425

第三节 商品比价 426

第二节 商品价格 426

第四节 物价监督 429

第五节 物价改革 4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1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431

第二节 市场管理 432

第三节 工商登记管理 433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434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436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43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7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437

第二节 计量监督 438

第一节 领导机构 440

第一章 组织机构 440

卷十九 中国共产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440

第二节 工作机构 442

第三节 第三次代表大会 444

第二节 第二次代表大会 444

第二章 历届代表大会 444

第一节 第一次代表大会 444

第四节 第四次代表大会 44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活动 447

第三章 主要领导活动 447

第二节 建区前主要领导活动 449

第三节 建区后区委主要领导活动 451

第四章 组织建设 454

第五章 宣传教育 456

第六章 统一战线 458

第七章 纪律检查 460

第八章 信访 461

第一节 区、乡(镇)政府机构 463

第一章 宋至民国政权 463

卷二十 人大 政府 政协 463

第一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 464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 464

第二节 区、乡下属机构 464

第二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69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选举 471

第一节 区政府机构 473

第三章 人民政府 473

第二节 基层政权 480

第三节 政务纪要 483

第二节 历届会议 48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88

第四章 人民政协 488

第三节 主要工作 4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93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莆田县涵江地方组织 493

卷二十一 党派群团 493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94

第一节 农工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495

第二章 民主党派涵江区地方组织 495

第四节 致公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496

第三节 民革涵江区地方组织 496

第二节 民盟涵江区地方组织 496

第一节 职工组织 497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97

第五节 九三学社涵江区地方组织 497

第六节 民建涵江区地方组织 497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98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99

第四节 妇女组织 501

第六节 侨台胞组织 502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502

第七节 科学技术组织 503

第九节 其他组织 504

第八节 文化组织 504

第一节 机构 506

第一章 公安 506

卷二十二 公安 司法 506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508

第二节 剿匪 508

第五节 治安管理 509

第四节 刑事侦查 509

第六节 管教帮教 511

第七节 户籍管理 512

第八节 消防 513

第一节 机构 514

第二章 检察 514

第九节 交通管理 514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15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1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1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16

第三章 审判 516

第五节 民事行政检察 516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17

第三节 民事审判 518

第六节 告诉申诉 519

第五节 行政审判 519

第四节 经济审判 519

第二节 法制宣传 52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20

第七节 执行工作 520

第四章 司法 520

第三节 民事调解 521

第一节 综治机构 522

第五章 综合治理 522

第四节 公证业务 522

第五节 律师业务 522

第二节 综治宣传 523

第四节 重点治理 524

第三节 专项斗争 524

第二节 拥军 527

第一节 支前 527

卷二十三 民政 527

第一章 拥军优属 527

第三节 优属 528

第四节 抚恤 529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30

第二章 安置 530

第五节 补助 530

第一节 灾害救济 531

第三章 救济 531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531

第二节 困难救济 532

第二节 社会福利企业 534

第一节 社会福利事业 534

第四章 福利 534

第一节 扶持老区 535

第五章 扶持 535

第三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535

第一节 婚姻事务 536

第六章 其他民政事务 536

第二节 扶持少数民族 536

第三节 扶持贫困 536

第二节 民族事务 537

第四节 社团管理 538

第三节 地名管理 538

第五节 残疾人事业 539

第六节 殡葬改革 540

第二节 劳动就业 542

第一节 工人队伍 542

卷二十四 劳动人事 542

第一章 工人 542

第三节 岗位培训 543

第四节 工资福利 544

第五节 劳动保护 545

第一节 干部编制 546

第二章 干部 546

第二节 干部调配 549

第三节 干部管理 554

第四节 专业职称职务评聘 557

第五节 干部工资 558

第一节 上山下乡安置 559

第三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59

第二节 知青就业 560

第一节 驻军 561

第一章 武装部队 561

卷二十五 军事 561

第二节 地方武装 563

第一节 募兵制 征兵制 565

第二章 兵役制度 565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566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566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67

第三章 民兵 567

第四节 预备役 567

第二节 政治思想教育 568

第三节 军事训练 569

第五节 主要活动 570

第四节 武器装备 570

第一节 清代及其以前兵事 571

第四章 主要兵事 571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 572

第三节 游击和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573

第一节 书院 575

第一章 旧式教育 575

卷二十六 教育 575

第三节 私塾 576

第二节 社学 576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77

第二章 普通教育 57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79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84

第一节 专业学校教育 588

第三章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 588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育 589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590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90

第三节 自学考试 591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591

第一节 队伍 593

第五章 教师 593

第二节 培训 594

第三节 待遇 595

第二节 教研活动 597

第一节 教研组织 597

第六章 教学研究 597

第三节 教学改革 599

第一节 教育经费 600

第七章 经费 设施 600

第二节 学校设施 603

第二节 学校管理 6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04

第八章 管理 604

第三节 教育督导 606

第二节 队伍 608

第一节 机构 608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 608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608

第二节 技术培训 610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10

第二章 科技普及 610

第四节 科技交流 611

第三节 咨询服务 611

第一节 种植业科技 613

第三章 科技研究推广 613

第五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613

第二节 养殖业科技 616

第三节 工程科技 618

第四节 医疗卫生科技 621

第一节 计划管理 622

第四章 管理 622

第三节 成果管理 623

第二节 经费管理 623

第一节 文化设施 628

第一章 群众文化 628

卷二十八 文化 628

第二节 民间艺术 630

第三节 民间文学 634

第一节 文学 635

第二章 文学艺术 635

第二节 书画 篆刻 636

第四节 雕塑 637

第三节 摄影 637

第一节 莆仙戏 638

第三章 戏剧 638

第二节 木偶戏 640

第一节 报刊 641

第四章 新闻报道 641

第二节 广播 642

第一节 收藏 644

第五章 档案 644

第三节 报道 644

第二节 管理 645

第一节 电影 646

第六章 电影 电视 646

第一节 文史资料征集 647

第七章 史志编纂 647

第二节 电视 647

第二节 志书编修 648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649

第二节 事业管理 649

第八章 管理 6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49

第一节 区属医疗卫生机构 651

第一章 机构 651

卷二十九 医疗卫生 651

第二节 镇(街)医疗卫生机构 655

第四节 私人诊所 656

第三节 其他医疗机构 656

第一节 爱国卫生 657

第二章 卫生防疫 657

第二节 公共卫生 658

第三节 防疫 660

第一节 妇女保健 664

第三章 妇幼保健 664

第二节 几童保健 665

第一节 队伍 666

第四章 医疗护理 666

第二节 技术 667

第一节 中药 669

第五章 药材 药物 669

第三节 民间青草药 670

第二节 西药 670

第二节 医政管理 6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71

第六章 医疗卫生管理 671

第三节 药政管理 672

第二节 棋类 674

第一节 武术 674

卷三十 体育 674

第一章 传统体育 674

第四节 信鸽竞翔 675

第三节 龙舟竞渡 675

第六节 其它项目 676

第五节 舞龙 舞狮 676

第一节 农民体育 677

第二章 群众体育 677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678

第二节 职工体育 678

第四节 残疾人体育 679

第二节 小学体育 680

第一节 幼儿体育 680

第三章 学校体育 680

第三节 中学体育 681

第一节 田径 682

第四章 竞技体育 682

第四节 专业体育学校 682

第二节 球类 683

第四节 游泳 685

第三节 自行车运动 685

第二节 体育设施 68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86

第五章 机构 设施 686

第一节 出国侨居 689

第一章 海外侨胞 689

卷三十一 “三胞” 689

第三节 爱国爱乡 690

第二节 侨居地活动 690

第四节 华侨事务 692

第一节 出境定居 697

第二章 港澳同胞 697

第五节 侨务机构 697

第三节 港澳事务 698

第二节 建设家乡 698

第二节 投资兴业 699

第一节 东渡移居 699

第三章 台湾同胞 699

第三节 台湾事务 700

第一节 古墓葬 703

第一章 历史文物 703

卷三十二 文物 名胜 703

第二节 古建筑 705

第三节 石刻 711

第四节 古匾 715

第五节 馆藏文物 716

第一节 革命遗址 717

第二章 革命文物 717

第三节 文物保护 718

第二节 文物普查 718

第二节 烈士墓 718

第三章 管理 71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18

第一节 白塘胜景 720

第四章 名胜 720

第二节 雁阵风光 721

第三节 国欢旅游区 722

第一节 活动 724

第一章 佛教 724

卷三十三 宗教 724

第二节 寺庵 725

第一节 活动 728

第二章 道教 728

第二节 宫观庙社 729

第一节 活动 731

第三章 天主教 731

第二节 教堂 732

第一节 卫理公会 733

第四章 基督教 733

第三节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734

第二节 中华圣公会 734

第五章 其他宗教 735

第五节 基督徒聚会处 735

第四节 中华基督自立会和真耶稣教会 735

第一节 “三一教” 736

第三节 金堂教 740

第二节 摩尼教 740

第四节 先天教 741

第一节 服饰 743

第一章 生活习俗 743

卷三十四 风俗 743

第二节 饮食 744

第三节 居住 746

第一节 农事习俗 747

第二章 生产习俗 747

第四节 行旅 747

第二节 行业习俗 748

第三章 节令习俗 749

第一节 婚嫁 753

第四章 人生习俗 753

第二节 生育 755

第四节 丧葬 756

第三节 寿庆 756

第五节 交际 758

第二节 宗祠祭礼 759

第一节 里社祀俗 759

第五章 民间信仰 759

第三节 妈祖信仰 760

第四节 其他祟拜 761

第一节 优良风尚 762

第六章 良风陋习 762

第二节 陋习 763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766

第一章 语音 766

卷三十五 方言 766

第二节 连读音变 767

第二章 字音 771

第一节 同音字表 771

第二节 地名特殊读音 786

第三章 区内方言主要差异 787

第一节 语音 787

第二节 词汇 789

第四章 熟语 792

第一节 谚语 792

第二节 成语 惯用语 794

第三节 歇后(前)语 795

卷三十六 人物 797

第一章 人物传 797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823

第三章 人物表 825

第四章 “三胞”名人录 856

附录 862

一、重要文件选辑 862

二、决议、报告选辑 874

三、诗文选辑 900

后记 915

《涵江区志》编审机构成员名单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