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陈弱水 1
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试探&余英时 11
一、引论 11
二、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 21
三、天人关系的新转向 36
四、从巫传统到气化宇宙论 43
五、孔子与巫传统 53
六、从天人合一到内向超越 68
跋 91
西周春秋时代的宗教观念与伦理意识&陈来 95
一、殷商的祭祀宗教 97
二、西周的天命信仰 102
三、西周宗教观念转变的伦理意义 107
四、孝与西周春秋时代的德行 113
五、春秋时代的人文思潮 120
六、春秋时代的道德意识 131
七、春秋末年的礼仪之辨 138
汉代经学与经学哲学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金春峰 147
一、时代的新问题与需要 148
二、天人之际 151
三、宇宙统一图式 153
四、古今之变 155
五、经学——统一的指导思想 157
六、经学——随时代而变化 160
七、汉代经学哲学之政治性及消亡 163
八、几个问题的历史分析 166
汉晋之际的名士思潮与玄学突破&陈弱水 171
上篇 玄学的突破 172
下篇 玄学兴起的背景 210
代结语:玄学与中古文化思想 242
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对儒家知识世界的扩充与挑战&葛兆光 251
引言:在传统之外变——中古佛教与道教新知识的刺激 251
一、从陈寅恪先生〈崔浩与寇谦之〉一文说起 254
二、唯一的中央之国还是四洲之一?佛教世界观对走出中国中心的影响 256
三、日中无影:中国与天竺究竟谁是天下之中? 262
四、十洲三岛、化胡及道教想像中的天下 265
五、幽冥世界:道教的酆都与佛教的地狱 271
结语:周孔不言与五经不载——来自异域和来自边缘的知识新世界 278
理学家的道德观——以《大学》、《近思录》与《传习录》为例证&黄进兴 283
一、《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84
二、《近思录》:「圣贤气象。」 290
三、《传习录》:「致良知。」 301
四、结语 311
历史转型中的明代心学&吕妙芬 317
一、道学的变调与分歧: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318
二、明中晚期社会转型的冲击 326
三、学说内涵的变化:明代心学与朱学的对话与发展 335
四、近代史中的「明代心学」 346
清初「礼治社会」思想的形成&王泛森 353
一、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规范 356
二、社会的重建——以礼抗俗 361
三、士人世界的清整运动及四民秩序之再确立 367
四、与佛、道生命礼仪对抗 372
五、整合宗族及其他 373
六、宣传礼仪的小册子 377
七、丧礼改革运动 381
八、清初三《礼》学 385
九、结论 389
18世纪中国经学的危机&艾尔曼(Benjamin A.Elman) 393
一、帝制中国的经学 393
二、18世纪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脉络 396
三、18世纪的经学与律诗复兴 400
四、清代训诂学与自然科学 408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现象——禁书复出及其意义&王泛森 415
一、禁毁的「涟漪效应」 416
二、褒诛并行的手法 419
三、文网的松弛 422
四、「国论」与「乡评」 427
五、明季遗献的复活 430
六、辛亥革命与禁书复出的关系 435
七、结论 440
英文目次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