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实验检查 1
第一章 临床一般检验(张克铮) 1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 1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RBC&Hb) 1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WBC&DC) 7
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13
四、血小板计数(PLT) 14
五、出血时间测定(BT) 15
六、凝血时间测定(CT) 16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 17
八、红细胞压积测定(HCT) 20
九、红细胞平均数值计算 21
(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21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2
(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22
(四)红细胞直径测量(MCD) 24
(五)红细胞平均厚度(MCT) 25
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26
十一、红斑性狼疮细胞检查(L.E) 28
第二节 尿液检验 29
一、尿液一般检验 29
(一)尿量 29
(二)颜色 30
(三)尿pH 32
(四)比重 32
二、尿液化学检验 33
(一)蛋白尿 33
(二)尿糖 35
(三)尿酮体 37
(四)胆红质 37
(五)尿胆原 37
(六)隐血试验(OB) 38
(七)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39
(八)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9
三、尿显微镜检查 40
四、Addis尿沉渣计数 43
五、1小时细胞排泄率测定 43
第三节 粪便检验 44
一、一般检查 44
(一)颜色 44
(二)性状 45
(三)气味 46
二、化学检查 46
(一)隐血试验(OB) 46
(二)胆红质检查 47
三、显微镜检查 47
第四节 痰液检验 49
一、一般检查 49
(一)颜色 49
(二)性状 50
(三)异常物质 51
二、显微镜检查 51
(一)细胞 51
(二)结晶 52
(三)寄生虫 52
(四)细菌 53
第五节 脑脊液检验 53
一、脑脊液一般检查 53
(一)颜色 53
(二)凝块 54
二、化学检查 55
(一)蛋白定性(Pandy)试验 55
(二)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55
(三)氯化物测定 56
三、显微镜检查 57
(一)细胞计数及分类 57
(二)细菌检查 58
第六节 浆膜腔液检验 59
一、一般检查 59
(一)颜色 59
(二)混浊度 59
(三)凝固 59
(四)比重 60
二、化学检查 60
(一)粘蛋白(Rivalta)试验 60
(二)蛋白定量 60
(三)葡萄糖测定 61
(四)乳酸脱氢酶测定 61
三、显微镜检查 62
(一)细胞计数及分类 62
(二)细菌检查 63
(三)细胞学检查 63
第二章 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洪新建) 64
第一节 血液电解质检查 64
一、血清钾 64
二、血清钠 66
三、血清氯化物 67
四、血清钙 69
五、血清磷 71
六、血清镁 72
七、血清锌 74
八、血清铜 75
第二节 血清铁及有关成分测定 77
一、血清铁 77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 79
三、转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F&%TS) 80
四、血清铁蛋白(FT) 81
第三节 糖代谢检查血糖测定 83
第四节 血脂及脂蛋白测定 85
一、血清总脂测定(TL) 85
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Tch) 85
三、血清甘油三酯测定(TG) 87
四、血清脂蛋白测定(Lip) 88
五、血清游离脂肪酸测定(FFA) 91
六、血清过氧化脂测定(Lpo) 92
第五节 心肌酶学检查 93
一、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 93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AST)及其同功酶 95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 97
四、CPK、AST、LDH对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评价 100
第三章 肝病常用实验检查(赵志泉 张小勇) 102
第一节 血清酶学检查 103
一、血清转氨酶(Serum transaminase) 103
(一)丙氨酸转氨酶(ALT) 103
(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105
二、碱性磷酸酶(ALP.AKP) 106
三、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108
四、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111
五、5′-核苷酸酶(5′-NT) 112
六、乳酸脱氢酶(LDH) 113
七、血清胆碱酯酶(ChE) 114
八、血清单胺氧化酶(MAO) 116
第二节 胆红素代谢试验 117
一、血清总胆红素(Bili—T) 117
二、血清直接胆红素(Bili—D) 118
三、靛青绿滞留试验(ICG试验) 119
第三节 蛋白代谢功能试验 121
一、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测定 121
二、血清蛋白电泳 123
三、血清前白蛋白 125
四、血浆凝血因子检查 126
五、血氨测定 127
六、肝癌标记蛋白的检查 127
(一)甲胎蛋白(AFP) 128
(二)癌胚抗原(CEA) 130
(三)异常凝血酶原(APT) 130
(四)血清铁蛋白(SF) 131
第四节 脂类检查 132
一、血清总胆固醇(Chol) 132
二、血清胆固醇脂(CE) 133
三、阻塞性脂蛋白(LP-X) 134
四、血清胆汁酸(SBA)测定 134
五、血清磷脂测定 135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孙南雄) 136
一、甲型肝炎 136
(一)抗甲型肝炎IgM抗体(Anti-HAIgM) 137
(二)抗甲型肝炎IgG抗体(Anti-HAIgG) 138
(三)甲型肝炎病毒RNA(HAV-RNA) 139
二、乙型肝炎 139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139
(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 141
(三)e抗原和e抗体(HBeAg&Anti-HBe) 142
(四)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143
(五)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 143
(六)HBV—DNA多聚酶 144
(七)HBV—DNA 145
三、丙型肝炎 146
四、丁型肝炎 147
(一)丁型肝炎抗原(HDAg) 147
(二)丁型肝炎抗体(抗-HD) 148
五、戊型肝炎 149
第四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童明庆) 150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150
一、肥达试验(Widal Test) 150
二、外-裴氏试验(Weil-Felix Test) 153
三、恙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155
四、梅毒血清学试验 155
五、艾滋病血清学试验 157
六、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159
七、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 160
八、脑膜炎奈氏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161
九、淋病奈氏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163
十、麻风病的血清学诊断 164
十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165
十二、抗链球菌激酶(ASK) 166
十三、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AH) 166
十四、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B(ADNase B) 167
十五、抗链球菌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ADPNase) 168
十六、抗链球菌酶(ASZ) 168
十七、嗜肺军团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169
十八、兔热病凝集试验 169
十九、冷凝集试验(CA) 170
二十、支原体肺炎补体结合试验 171
二十一、Q热血清学试验 172
二十二、衣原体群抗体 172
二十三、曲霉病的血清学试验 173
二十四、芽生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174
二十五、念珠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175
二十六、球孢子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176
二十七、隐球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177
二十八、组织胞浆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179
二十九、孢子丝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180
三十、阿米巴病的血清学试验 181
三十一、囊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1
三十二、包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2
三十三、利什曼病的血清学试验 182
三十四、疟疾的血清学试验 183
三十五、肺吸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4
三十六、血吸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4
三十七、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5
三十八、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7
三十九、流行性出血热的血清学试验 187
四十、腺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189
四十一、巨细胞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189
四十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血清学试验 190
四十三、肠道病毒群的血清学试验 191
四十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清学试验 193
四十五、流行性感冒的血清学试验 195
四十六、流行性腮腺炎的血清学试验 196
四十七、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的血清学试验 197
四十八、副流感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198
四十九、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199
五十、轮状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200
五十一、风疹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201
五十二、麻疹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202
五十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203
第二节 免疫功能检查 204
一、免疫球蛋白G(Ig G) 204
二、免疫球蛋白A(Ig A) 207
三、免疫球蛋白M(Ig M) 208
四、免疫球蛋白D(Ig D) 210
五、免疫球蛋白E(Ig E) 211
六、游离轻链 211
七、冷球蛋白 212
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213
九、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 215
十、旁路途径补体溶血活性(AP-CH50) 217
十一、补体成分C1q(C1q) 217
十二、补体成分C1r(C1r) 218
十三、补体成分C1s(C1s) 218
十四、补体成分C2(C2) 219
十五、补体成分C3(C3) 219
十六、补体成分C4(C4) 221
十七、补体成分C5(C5) 221
十八、补体成分C6(C6) 222
十九、补体成分C7(C7) 223
二十、补体成分C8(C8) 223
二十一、补体成分C9(C9) 223
二十二、B因子 224
二十三、备解素(P) 225
二十四、CT抑制物(CTINH) 225
二十五、C3b灭活剂(C3bINA) 226
二十六、血浆C3d(C3d) 226
二十七、E花环形成细胞(ERFC) 226
二十八、T淋巴细胞 228
二十九、T细胞亚群 229
三十、EAC花环形成细胞(EAC—RFC) 230
三十一、ZC花环形成细胞(ZC—RFC) 231
三十二、EA花环形成细胞(EA—RFC) 231
三十三、表面膜免疫球蛋白阳性细胞(SmIg’cells) 232
三十四、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肤试验 233
(一)OT、SK-SD、PHA试验 233
(二)斑贴试验(毕志刚) 236
三十五、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童明庆) 239
三十六、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 241
三十七、自然杀伤细胞(NK) 242
三十八、K细胞(K-cell) 243
三十九、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 244
四十、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 245
四十一、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NBT Test) 246
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测(毕志刚) 247
一、抗核抗体 247
二、抗DNA抗体 249
三、抗ENA抗体 251
四、抗SS—A和抗SS—B抗体 252
五、其他抗核抗体 254
六、抗甲状腺自身抗体 256
七、抗心脏自身抗体 258
八、抗肾上腺皮质自身抗体 259
九、抗胰岛素自身抗体 259
十、抗平滑肌抗体 260
十一、抗骨骼肌抗体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260
十二、抗胃壁细胞抗体 261
十三、抗精子抗体 261
十四、抗线粒体抗体 262
第四节 蛋白质检查(童明庆) 262
一、C反应蛋白 262
二、α1-抗胰蛋白酶 264
三、α1-酸性糖蛋白 265
四、铜蓝蛋白 266
五、触珠蛋白 266
六、前白蛋白 268
七、α2-巨球蛋白 268
八、β2-微球蛋白 269
九、转铁蛋白 270
十、纤维结合蛋白 271
十一、粘蛋白 272
第五章 放射免疫检查(包荫堂) 273
第一节 激素检查 273
一、生长激素(GH) 274
二、催乳素 276
三、促甲状腺激素(TSH) 277
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279
五、促性腺激素(GTH) 280
六、抗利尿激素(ADH) 282
七、总甲状腺素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4&TT3) 283
八、激离甲状腺素和激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FT3) 285
九、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 285
十、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 287
十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287
十二、胰岛素(Ins) 288
十三、C肽 290
十四、胰岛素原(PLC) 292
十五、胰多肽(PP) 293
十六、胰岛素抗体 294
十七、胃泌素 296
十八、血管活性肠肽(VIP) 296
十九、皮质醇 297
二十、醛固酮(ALD) 299
二十一、17-酮类固醇(17-KS) 300
二十二、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 301
二十三、睾酮 302
二十四、双氢睾酮(DHT) 303
二十五、脱氢异雄酮(DHEA) 304
二十六、雌二醇(E2) 304
二十七、雌三醇(E3) 306
二十八、雌酮(雌—醇)(E1) 307
二十九、孕酮 308
三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特异) 309
三十一、人胎盘催乳素(HPL) 310
三十二、甲状旁腺激素(PTH) 311
三十三、降钙素(CT) 312
三十四、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PRA&ATⅡ) 313
三十五、心钠素(ANF) 316
三十六、前列腺素(PG) 317
三十七、血栓素B2 319
三十八、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 PGF1α) 319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检查 320
一、甲胎蛋白 322
二、癌胚抗原(CEA) 324
三、糖类抗原CA-50 325
四、糖类抗原CA-125 326
五、糖类抗原CA-19-9 327
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327
七、组织多肽抗原 328
八、甲状腺球蛋白 329
九、糖类抗原CA-15-3 329
十、胰腺肿瘤抗原(POA) 330
十一、鳞状上皮癌相关抗原(SCCA) 330
十二、糖类抗原CA-72-4 331
十三、铁蛋白(SF) 331
十四、异铁蛋白 332
十五、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 333
十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333
十七、免疫反应性弹性硬蛋白酶 334
十八、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 335
十九、肌酸激酶同功酶 335
二十、β2-微球蛋白 336
二十一、多胺 337
二十二、脱羧凝血酶原 338
二十三、肿瘤相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338
二十四、脂类唾液酸 339
第六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童明庆) 341
第一节 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查 341
一、血液的微生物学检查 341
二、尿液的微生物学检查 343
三、粪便的微生物学检查 347
四、痰的微生物学检查 349
五、脑脊液的微生物学检查 352
六、体液的微生物学检查 353
七、脓肿及伤口的微生物学检查 355
八、生殖器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357
九、鼻咽喉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360
十、眼部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362
十一、耳部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363
十二、胆汁的微生物学检查 364
第二节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365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 366
二、药敏试验的指征 366
三、方法学的选择 367
四、敏感与耐药的定义 369
五、药敏试验用药的选择 370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药敏试验 374
第七章 病理学检查(范钦和) 378
第一节 纤维内窥镜活检病理 379
一、慢性胃炎 380
二、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382
三、早期胃癌 383
四、胃肠道息肉 384
五、消化道癌肿 387
六、肺活检 388
第二节 手术切除标本检查 391
一、采取标本 391
二、固定标本 392
三、填写送检单 393
四、标本处理 394
五、病理报告 396
第三节 快速切片病理检查 398
一、快速切片的方法 398
二、快速切片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399
第四节 临床细胞病理学检查 400
一、临床细胞学的检查范围 400
二、临床细胞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401
三、恶性肿瘤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404
第五节 现代技术在病理诊断上的应用 405
一、免疫组织化学 405
(一)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405
(二)免疫组织化学在病理诊断上的应用 408
二、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 415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活检病理上的应用 417
第六节 病理尸体解剖 418
一、病理解剖的意义 418
二、病理解剖条例 420
第八章 临床诊断新技术(毕志刚) 422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 422
第二节 DNA杂交技术 425
第三节 RNA杂交技术 428
第四节 斑点杂交技术 430
第五节 蛋白印迹技术 432
第六节 点免疫结合试验(DIBA) 434
第七节 HLA抗原检测 436
第八节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439
第九节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444
第九章 各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 447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俞婉珍 殷凯生) 447
一、痰液检查 447
(一)痰量 447
(二)色泽 447
(三)性状 449
(四)支气管管型 450
(五)痰栓Dittrich 450
(六)显微镜检查 450
(七)痰液培养 452
二、肺功能检查 453
(一)肺容量 453
(二)通气功能(动态肺容量) 455
(三)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459
(四)气体分布均匀性测定 460
(五)小气道功能测定 461
(六)呼吸动力机理测定 462
(七)弥散功能测定 463
(八)换气功能 465
(九)呼吸功 465
三、血气分析和酸碱度测定 466
(一)动脉血pH值 466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467
(三)动脉血氧分压(PaO2) 467
(四)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468
(五)标准重碳酸盐(SB)和实际重碳酸盐(AB) 469
(六)缓冲碱(BB) 470
(七)碱过剩(BE) 470
(八)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471
(九)阴离子隙(AG) 472
(十)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 473
四、皮肤试验 474
(一)结核菌素试验 474
(二)过敏原皮肤试验 476
五、支气管肺泡灌洗 478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张小勇 赵志泉) 480
一、食管功能试验 480
(一)食管压力测定 480
(二)食管腔pH测定 482
(三)酸滴注试验 483
二、胃分泌功能检查 484
(一)五肽胃泌素试验 485
(二)胰岛素刺激胃分泌试验 487
(三)试餐法胃分泌试验 489
(四)胃生理盐水排空试验 490
三、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492
四、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 495
(一)口服法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495
(二)Lundh试验 496
(三)促胰酶素—促胰液素(P-S)试验 497
五、小肠吸收功能检查 499
(一)右旋木糖吸收试验 499
(二)脂肪平衡试验 500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狄福松) 501
一、甲状腺功能测定 501
(一)甲状腺吸碘功能(131I-摄取率)测定 501
(二)甲状腺片抑制试验 503
(三)过氯酸钾释放试验 504
(四)血清总T3、总T4(TT3、TT4)测定 505
(五)血清游离T3、游离T4(FT3、FT4)测定 507
(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507
(七)血清反T3(rT3)测定 508
(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508
(九)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和球蛋白抗体(TGAb)测定 509
二、糖代谢功能试验 510
(一)口服法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510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 512
(三)可的松糖耐量试验 512
(四)C肽测定 513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 514
(一)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514
(二)血浆皮质醇周期测定 515
(三)隔夜地塞米松筛选抑制试验 516
(四)小剂量、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517
(五)尿游离皮质醇测定 519
(六)ACTH兴奋试验 519
(七)单纯水试验和皮质素水试验 521
(八)限钠试验 522
(九)高钠试验 523
(十)安替舒通试验 524
(十一)血醛固酮测定 526
(十二)血管紧张素Ⅰ、Ⅱ(AT—Ⅰ、AT—Ⅱ)测定 526
四、肾上腺髓质肿瘤(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试验 528
(一)尿儿茶酚胺测定 528
(二)24h尿VMA测定 529
(三)阻滞试验——酚妥拉明试验 530
(四)激发试验——冷加压试验和胰升血糖素试验 531
五、性腺功能检查 534
(一)血清睾酮(T)测定 534
(二)血浆雌激素(E2)测定 535
(三)血浆孕酮(P)测定 536
(四)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 537
六、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537
(一)肾上管重吸收磷率(TRP)试验 537
(二)磷廓清试验 539
(三)钙耐量试验 540
(四)甲状旁腺激素(PTH)测定 542
(五)环磷酸腺苷(cAMP)测定 542
七、垂体前叶功能检查 543
(一)生长激素(GH)及有关试验 543
(二)血清泌乳素(PRL)试验 548
(三)促性腺激素及有关试验 549
(四)促甲状腺激素及有关试验 552
(五)垂体前叶联合功能试验 553
八、垂体后叶ADH释放功能试验 554
(一)禁饮(限水)试验 554
(二)高渗盐水试验 555
(三)连续禁饮—加压素试验 557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黄峻) 558
一、常规心电图 558
二、动态心电图 569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 572
四、心音图 575
五、心尖搏动图 577
六、颈动脉搏动图 579
七、超声心动图 580
(一)M型超声心动图 580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 587
(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592
八、静脉压测定 594
(一)肘静脉压测定 594
(二)中心静脉压测定 595
九、循环时间的测定 596
十、电生理学检查 597
(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检查 597
(二)窦房结电图 601
(三)希氏束电图 603
(四)房室结双径路检查 607
(五)食管心房调搏(TEAP) 608
(六)心室晚电位 610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刘晓华) 614
一、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614
(一)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 614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615
(三)尿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 615
(四)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616
(五)加温孵育后的渗透脆性试验 616
(六)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617
(七)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618
(八)冷溶血试验 619
(九)冷凝集素试验 619
(十)酸溶血试验(Ham’s test) 620
(十一)蔗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 620
(十二)热溶血试验 621
(十三)酸化甘油溶血试验(AGLT) 621
(十四)血红蛋白电泳(醋酸纤维薄膜法) 622
(十五)血红蛋白A2的测定 622
(十六)抗碱血红蛋白 623
(十七)红细胞镰变试验 624
(十八)血红蛋白溶解度试验 624
(十九)热不稳定试验 625
(二十)异丙醇试验 625
(二十一)血红蛋白H包涵体 625
(二十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626
(二十三)氰化物—抗坏血酸盐试验 626
(二十四)红细胞G—6—PD缺陷性贫血玻片检查法 627
(二十五)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染色 627
(二十六)G—6—PD荧光斑点试验 628
(二十七)红细胞G—6—PD酶活性测定 628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查 628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629
(二)血块退缩时间 629
(三)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630
(四)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比浊法) 631
(五)血小板因子3(PF3)测定 631
(六)血小板因子4(PF4)测定 632
(七)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定(放免法) 633
(八)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Ⅰ、GPⅡ/Ⅲ)放免法分析 633
(九)血浆TXB2和6-酮-PGF1α的放射免疫法测定 634
(十)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检查(酶联免疫法) 635
(十一)复钙试验 635
(十二)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636
(十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 636
(十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637
(十五)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638
(十六)因子Ⅷ活性(Ⅷ:C)测定(一期法) 638
(十七)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测定(ELISA法) 639
(十八)凝血酶时间测定(TT) 640
(十九)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640
(二十)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641
(二十一)血浆素原测定 641
(二十二)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 642
(二十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642
(二十四)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643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 644
(一)正常骨髓象 644
(二)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646
(三)常见血液病的骨髓象表现 649
附录一 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654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 654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655
附录二 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656
(一)分型标记 656
(二)急淋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656
(三)急非淋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657
(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657
四、血液流变学检查 (张克铮) 658
(一)全血粘度测定 658
(二)血浆粘度测定 660
(三)血清粘度测定 660
(四)红细胞电泳测定 660
(五)血小板电泳测定 660
(六)血沉方程K值 661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洪新建) 662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 662
(一)菊粉清除率测定(Cin) 663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Ccr) 664
(三)尿素清除率 666
(四)血浆尿素氮(BUN)测定 666
(五)血肌酐(Cr)测定 667
(六)血尿酸(UA)测定 669
(七)β2微球蛋白(β2M)测定 669
(八)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 671
二、反映肾血流量的功能试验 672
(一)肾血流量(RBF)测定 672
(二)肾小球滤过分数测定(GFF) 673
三、肾小管功能试验 674
(一)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674
(二)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679
(三)滤过钠排泄分数测定(FEN0) 686
(四)肾小管酸中毒诊断试验(RTA) 687
四、肾功能试验的评价及选择 691
(一)评价 691
(二)选择 692
第七节 神经系统实验检查(王颖) 692
一、脑脊液(CSF)检查 692
(一)脑脊液压力测定 693
(二)外观 695
(三)细胞学检查 696
(四)化学检查 698
(五)特殊免疫学检查 713
(六)其他非特异性检查方法 719
(七)病原学检查 719
(八)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特点 721
二、生物电检查 726
(一)脑电图(EEG) 726
(二)肌电图(EMG) 734
(三)脑电阻图(REG) 741
三、脑、神经、肌肉活组织检查 743
(一)肌肉活组织检查 744
(二)神经活组织检查 744
(三)脑活组织检查 745
第八节 生殖系统疾病的有关检查(郑漪霖) 745
一、妊娠试验 745
(一)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定性试验) 746
(二)HCG酶标双抗体夹心法(尿酶HCG) 747
(三)β—HCG放射免疫法(血清) 748
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748
(一)阴道细胞学的内分泌检查 749
(二)生殖道恶性肿瘤细胞的检查 750
三、基础体温测定(BBT) 751
四、子宫颈粘液检查 753
五、常用激素测定 756
六、精液常规检查 756
七、前列腺液检查 758
八、高危妊娠的特殊检查 758
(一)胎盘功能检查 758
(二)胎儿成熟度检查 761
第十章 职业性与生活性中毒的实验室检查(黄声达) 765
第一节 尿中铅的测定 766
第二节 血中铅的测定 767
第三节 尿中汞的测定 768
第四节 尿中砷的测定 770
第五节 砷定性分析 771
第六节 钡的测定 772
第七节 有机磷农药检验 773
一、薄层层析酶抑制法 773
二、薄层色谱扫描法 774
三、气相色谱法 775
第八节 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776
一、纸片法 776
二、溴麝香草酚蓝比色法(B.T.B) 777
三、三氯化铁比色法 777
四、ASCH-DTNB法 778
第九节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 779
第十节 血中高铁血红蛋白的测定 781
第十一节 尿中粪卟啉的测定 782
第十二节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的测定 782
第十三节 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FEP)的测定 783
第十四节 血中锌原卟啉(ZnPP)的测定 784
第十五节 氰化物定性检验(普鲁士蓝反应) 785
第十六节 甲醇的定性定量分析 785
第十七节 乙醇的定量分析 786
第十八节 亚硝酸盐定性分析 787
第十九节 巴比妥酸类衍生物定性分析 788
第二十节 苯骈噻嗪类(又称吩噻嗪类)定性分析 789
第二十一节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790
第二十二节 苯并二氮杂?类药物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791
第二十三节 可卡因的色—质联用分析 792
第二十四节 吗啡及其同系物的放射免疫法测定 793
第十一章 治疗药物监测(邵志高) 795
第一节 血药浓度测定 795
第二节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796
第三节 需作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797
一、用于预防性长期治疗的药物 797
二、治疗指数窄的药物 797
三、某些中毒症状与疾病症状极易混淆的药物 797
四、具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798
五、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动力学参数改变的药物 798
六、药物动力学有差异的药物 799
七、口服吸收不规则的药物 799
八、疑有耐药性或产生成瘾性的药物 799
九、作为不遵医嘱用药的对策 800
十、药物中毒的血药浓度监测 800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程序 802
一、临床资料采集 802
二、合并应用的药物分析 803
三、药物动力学资料 803
四、药剂学资料 803
五、测定方法学资料 803
第五节 取样 804
一、一般要求 804
二、取血点选择 804
第六节 计算患者药物动力学参数 805
一、一点法 806
二、重复一点法 806
第七节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 807
一、实测值与预报值比较 807
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判断 809
第二篇 影象检查 811
第十二章 X线检查(厉申儿) 811
第一节 透视检查 811
第二节 摄片检查 816
一、呼吸系统常用的摄片位置 816
(一)后前位 816
(二)侧位 817
(三)前后位 817
(四)体层摄影 817
二、盾环系统常用摄影位置 819
(一)后前位 819
(二)右前斜位 819
(三)左前斜位 819
(四)侧位 819
三、骨、关节系统的常用摄影位置 821
四、腹部摄片 823
(一)消化系统 823
(二)泌尿系统 824
(三)女性生殖系统 825
(四)乳腺摄片(钼钯) 825
五、五官科摄片 826
六、中枢神经系统 826
第三节 各系统常用造影检查 827
一、呼吸系统 827
(一)支气管造影 827
(二)选择性支气管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 829
(三)经皮穿刺抽吸肺活体组织检查 830
二、循环系统 831
三、骨关节系统 832
(一)膝关节造影检查 832
(二)椎间盘(髓核)造影 832
四、消化系统造影检查 833
(一)腮腺造影 833
(二)食管造影检查 834
(三)胃肠道造影检查 834
(四)胃双重造影检查 836
(五)胃壁造影检查 836
(六)十二指肠低张力造影检查 837
(七)小肠灌肠双重造影 837
(八)结肠钡灌肠造影 838
(九)结肠双重造影 839
(十)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 840
(十一)口服法胆囊造影 841
(十二)静脉法胆道造影 843
(十三)静脉滴注增强法胆囊造影 844
(十四)手术后胆管造影 845
五、钼钯乳腺管造影 845
六、泌尿系统 845
(一)排泄性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 846
(二)逆行肾盂造影 847
(三)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静脉滴注法肾盂造影) 849
(四)膀胱造影 849
(五)尿道造影 850
(六)腹膜后充气造影 851
七、生殖系统 851
(一)精囊造影 851
(二)子宫输卵管造影 852
(三)女性盆腔充气造影(诊断性气腹) 854
八、五官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 855
(一)气脑造影(高压性气脑造影) 855
(二)脑室造影 856
(三)阳性脑室造影 857
(四)金链选择性脑室造影 858
(五)脑血管造影 858
(六)腰骶椎椎管碘液造影 860
(七)椎管碘苯酯造影 860
第十三章 血管造影与介入放射(赵志泉 张小勇) 862
第一节 脑血管造影 863
第二节 肺血管造影 868
第三节 心血管造影(黄峻) 872
一、右心导管检查 872
二、漂浮导管检查术 875
三、左心导管检查 877
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880
第四节 腹部血管造影(赵志泉 张小勇) 883
第五节 介入放射 897
一、治疗性血管造影 897
(一)血管栓塞疗法 898
(二)血管内灌注药物 901
(三)血管成形术(PTA) 903
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和引流术 905
(一)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 905
(二)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TCD) 908
三、经皮穿刺减压引流 910
(一)经皮穿刺脓肿或囊肿引流术 910
(二)经皮肾盂造口术(PNS) 912
四、经皮穿刺活检 913
五、心内膜心肌活检 916
第六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918
第七节 淋巴管造影 921
第十四章 计算机断层(CT)(王德杭) 925
第一节 头颈部CT诊断 925
一、颅脑 925
二、眼部 938
三、耳部 941
四、鼻与鼻窦 942
五、咽部 943
六、喉部与颈部 944
第二节 胸部CT诊断 946
一、肺部 946
二、纵隔 948
三、胸膜、胸壁和横膈 953
第三节 腹部CT诊断 956
一、肝脏 956
二、胆道系统 961
三、胰腺 964
四、脾脏 967
五、肾上腺 970
六、肾脏 973
七、腹膜腔和腹膜后腔 977
八、胃肠道 980
第四节 盆腔CT诊断 981
第五节 骨骼肌肉和脊柱的CT诊断 985
一、骨骼肌肉系统 985
二、脊柱 987
第六节 CT介入放射学 990
第十五章 磁共振成象(MRI)(王德杭) 993
第一节 MRI简介 993
第二节 头颈部MRI 998
一、颅脑 998
二、眼部 1004
三、鼻咽部和口咽部 1007
四、鼻与副鼻窦 1008
五、颈部 1010
第三节 胸部MRI 1013
一、肺部 1013
二、纵隔 1014
三、心血管系统 1016
第四节 腹部MRI 1019
一、肝脏 1019
二、胆道系统 1021
三、胰腺 1021
四、脾脏 1022
五、肾上腺 1023
六、肾脏 1025
第五节 盆腔MRI 1026
一、膀胱 1026
二、子宫与卵巢 1027
三、前列腺 1030
第六节 脊椎和脊髓MRI 1031
第七节 骨骼和肌肉MRI 1036
第十六章 核素显象(马玉琪) 1044
第一节 神经系统核素显象 1044
一、脑静态显象 1044
二、脑动态显象 1045
三、脑血流断层显象 1048
四、脑室脑池显象 1050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核素显象(常国钧 马玉琪) 1053
一、甲状腺显象 1053
二、甲状旁腺显象(马玉琪) 1056
三、肾上腺皮质显象 1057
四、肾上腺髓质显象 1059
第三节 呼吸系统核素显象(马玉琪) 1061
一、肺灌注显象 1061
二、肺通气显象 1063
三、肺肿瘤显象 1064
第四节 循环系统核素显象 (常国钧) 1066
一、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 1066
二、心血池动态显象(心室功能测定) 1068
三、心肌灌注显象 1073
四、心肌梗塞灶显象 1080
第五节 消化系统核素显象(马玉琪) 1082
一、肝显象 1082
二、肝动脉灌注和血池显象 1085
三、肝胆显象 1087
四、胃肠道出血显象 1089
五、美克尔憩室显象 1090
六、唾液腺显象 1090
第六节 泌尿系统核素显象 1092
一、肾静态显象 1092
二、肾动态显象 1094
三、肾动脉灌注和血池显象 1096
第七节 血液和淋巴系统核素显象 1098
一、骨髓显象 1098
二、淋巴显象 1100
第八节 骨骼系统核素显象 1103
一、骨骼显象 1103
二、骨骼三相显象 1106
第十七章 超声检查(胡淑芳) 1109
第一节 颅脑疾病的诊断 1109
第二节 眼部疾病的诊断 1111
第三节 腮腺疾病的诊断 1115
第四节 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1117
第五节 乳腺疾病的诊断 1119
第六节 胸腔与纵隔疾病的诊断 1121
第七节 肝脏疾病的诊断 1125
第八节 胆系疾病的诊断 1133
第九节 胰腺疾病的诊断 1138
第十节 脾脏疾病的诊断 1141
第十一节 胃肠疾病的诊断 1143
第十二节 肾脏和肾上腺疾病的诊断 1145
第十三节 输尿管、膀胱疾病 1149
第十四节 前列腺、睾丸、阴囊疾病 1151
第十五节 子宫及其附件疾病 1154
第十六节 产科疾病 1162
第十七节 急腹症诊断 1166
第十八节 后腹膜肿块的诊断 1168
第十九节 介入性超声的临床应用 1170
第二十节 血管检测中的应用 1172
第三篇 内镜检查 1176
第十八章 消化系统内镜检查(张小勇 赵志泉) 1177
第一节 食管镜 1177
第二节 胃镜检查 1182
第三节 十二指肠镜检查 1188
第四节 小肠镜检查 1192
第五节 结肠镜检查 1194
第六节 腹腔镜检查 1199
第十九章 呼吸系统内镜检查(张小勇 赵志泉) 1204
第一节 纤维喉镜检查 1204
第二节 上颌窦内镜检查 1205
第三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206
第四节 金属支气管镜检查 1210
第五节 胸腔镜检查 1212
第二十章 外科疾病内镜检查(张小勇 赵志泉) 1215
第一节 纵隔镜 1215
第二节 纤维胆管镜检查 1217
第三节 膀胱镜检查 1219
第四节 尿道镜检查 1221
第五节 肾盂镜检查 1222
第二十一章 妇产科内镜检查(郑漪霖) 1224
第一节 阴道镜检查 1224
第二节 腹腔镜检查 1228
第三节 子宫镜检查 1230
第二十二章 超声波内镜检查(张小勇 赵志泉) 1233
第一节 胃用超声波内镜 1234
第二节 超声波腹腔镜 1236
第三节 直肠内超声检查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