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发光地 1
(壹)来意 1
(贰)释名 3
(参)离障 9
(肆)证如 11
(伍)成行 12
(陆)得果 12
(柒)正释文 14
一 赞请分 14
(一)三偈庆前 14
一 初偈集经者叙 14
二 二偈发言赞能所说 14
(二)三偈请後 14
一 二偈大眾请 14
二 一偈上首请 14
二 正说分 15
(一)明地行 15
一 起厌行分 15
(一)结前起後 15
(二)徵列十心 17
(三)结行入地 22
二 厌行分 22
(一)修行护烦恼行 22
一 初十观无常即知有为体性 22
(一)显观时 22
(二)总辨所观 22
(三)别示其相 22
1 总 22
2 别 22
(1)初五句云何此无常 24
(2)後四句何者是无常 28
二 後十观无救者即就人彰过 30
(二)修行护小乘行 39
一 前十句护小心 39
(一)总 39
(二)别 39
1 前五摄功德大(求菩提) 40
2 後五摄清净大(求涅槃) 40
二 後二十句护狭劣心 44
(一)前十悲其沦溺 44
(二)後十决志救度 48
(三)修行方便摄行 52
一 发起摄行之因 52
二 思求方便摄行 56
三 思得摄生方便 56
四 依思修行 64
(一)结前标後 64
(二)正起求行 64
1 求法行 64
2 求行因 67
(1)常勤求因 67
1 轻财重法 67
2 双舍内外 68
3 内财敬事 68
4 况舍外财 68
5 轻位重法 68
6 甘苦重法 68
(2)正修行因 69
三 厌分 70
(一)问答生起 70
(二)科释经文 71
一 科 71
(一)约义修有七相 71
(二)顺文束七为三 71
二 释 71
(一)初四修行 71
1 正释文 71
2 引瑜伽通示修证 74
3 以经意总相圆融 78
(二)次二证入 79
1 结前(何时修证) 79
2 证八定(何所修何所证) 80
(1)入意 80
(2)释名 83
1 释通名 83
(1)释四禅 83
(2)释无色 84
2 释别名 84
(3)体性 86
1 四禅 86
2 无色 86
(4)释文 89
1 明四禅 89
(1)明义理 89
(一)等立四支 89
(二)历禅有异 90
(三)举其实法 90
(四)建立所由 90
(2)释经文 92
(一)初禅 92
(二)第二禅 99
(三)第三禅 105
(四)第四禅 113
2 明四空 118
(1)义门料拣 118
(一)彰差别 118
(二)释别名 118
(三)例科为四 119
(四)显支差别 119
(2)释文 122
(一)空无边处 122
(一)标 122
(二)释 123
①明离障 123
(1)双标 123
(2)双释 124
1.释离障 124
1.总标 124
2.别释三句 124
3.释想字 124
4.通妨难 124
2.释对治 136
②辨修行利益 139
③明依止三昧 139
(一)总结 140
(二)识无边处 142
(三)无所有处 142
(四)非想非非想处 144
(3)指广在余 146
(4)约观心释 146
(三)後一入意 147
四 厌果分 147
(一)四无量即行方便果 147
一 来意 148
二 入意 148
三 建立 148
四 释总名 148
五 出体 148
六 释文 153
(一)别显慈行 153
1 释总句 153
2 释别句 154
(1)属经 154
(2)料拣 154
(3)释文 154
1 眾生缘 154
2 法缘 156
3 无缘 156
(二)类显余三 156
(二)得五神通即行功用果 160
一 神境通 160
二 天耳通 166
三 他心通 166
四 宿住智通 173
五 天眼通 174
(三)总结自在 175
(二)位果 178
一 调柔果 178
(一)调柔行体 178
一 法 178
(一)练行缘 178
(二)能练行 178
(三)所练净 178
1 明断惑 178
2 拣细异粗 178
二 喻 185
三 合 185
(一)正合前行净 185
(二)别显忍净 185
(二)别地行相 188
(三)结说地相 188
二 摄报果 188
(一)上胜身 188
(二)上胜果 188
三 愿智果 192
三 重颂分 192
(一)一偈起厌行分 192
(二)十二偈颂厌行分 193
(三)一偈颂厌分及果 194
(四)三偈颂位果 194
(五)一偈结说 195
肆 焰慧地 197
(壹)来意 197
(贰)释名 200
(参)所断障 202
(肆)所证如 206
(伍)成行 207
(陆)得果 207
(柒)释文 208
一 赞请分 208
(一)二偈半集经者叙述 208
(二)三偈半正明赞请 208
一 二偈半天王请 208
二 一偈眾首请 208
二 正说分 209
(一)地相 209
一 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 209
(一)结前标後 209
(二)徵列别名 214
(三)结行入位 220
二 清净分 220
三 对治修行增长分 232
(一)护烦恼行 232
一 释名 232
二 显同异 234
(一)明大小通局有异 234
(二)明法一心异 234
三 明体性 240
(一)正明体性 240
1 假实出体 240
2 五蕴出体 242
3 诸法出体 242
(二)总指宗源 242
四 正释文 246
(一)标章总示 246
(二)总科类别 246
(三)明其次第 246
(四)随文别释 250
1 对治颠倒道名四念处 250
(1)文前总叙 250
1 释名 250
2 出体 251
3 辨相差别 252
4 彰四所由 254
5 辨其次第 256
6 明倒通局 259
7 观相同异 260
(1)正明异相 260
(2)引证成立 260
(一)正证修相 260
(二)别明破倒 261
(3)别示观相 270
(一)引经标示 270
(二)徵释观相 270
(一)徵 270
(二)释 270
(1)直就四境以明三观 270
(2)双约枯荣以明三观 272
(三)结叹深广 272
(4)显通非局 278
(2)释文 278
1 别观身念 278
2 类显余三(例余三念处) 286
2 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 288
(1)来意 289
(2)出体 289
(3)释名 290
1 正释 290
2 辨异名 294
3 拣通局 296
(4)释文 298
1 释初勤 298
2 例余三 298
3 示其果相 299
3 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 302
(1)文前料拣 302
1 来意 302
2 释名 302
3 所缘 302
4 出体 302
5 助伴 304
(2)正释文 306
1 别明欲定 306
2 通显余三 307
4 现观方便道谓五根 312
(1)文前料拣 312
1 总标举 312
2 总释名 312
3 示体性 312
4 别释五得根名 312
(2)释文 313
1 总科 313
2 显修相 314
3 通妨 314
4 示体 314
5 辨果 314
5 亲近现观道谓五力 317
(1)出体 318
(2)释名 318
1 不为他伏 318
2 能伏於他 318
6 现观自体道谓七觉分 320
(1)释名 320
(2)出体 322
(3)释文 322
1 总科 322
2 辨相 322
3 会通相摄 323
(4)辨果 324
(5)分位 325
(6)理观 326
7 现观後起道谓八正道 326
(1)约类辨意 327
(2)释名 328
(3)出体 328
(4)释文(当辨相) 328
(5)辨果 330
(6)类摄 330
(7)显权实 332
(五)总以喻彰 333
(二)护小乘行 334
四 彼果分 336
(一)离障果 336
一 烦恼染生远离果 336
二 业染生远离果 341
(二)成德果 342
一 於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 342
(一)牒前修因 342
(二)显所得果 344
二 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 347
(一)别明 347
(二)总结 350
三 彼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 352
四 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356
(二)位果 359
一 调柔果 359
(一)调柔行 359
一 练行缘 359
二 能练行 359
三 所练净 360
(二)教智净 362
(三)别地行相 364
(四)总结地相 364
二 摄报果 364
(一)上胜身 364
(二)上胜果 365
三 愿智果 366
三 重颂分 366
(一)十二偈颂位行 366
一 一偈颂增长因分 366
二 二偈颂清净分 366
三 四偈颂修行增长分 366
(一)二偈护烦恼行 366
(二)二偈护小乘行 367
四 五偈颂修行增长果 368
(二)四偈颂位果 368
(三)一偈显名结说 368
伍 难胜地 371
(壹)来意 371
(贰)释名 374
(参)断障 378
(肆)证如 380
(伍)成行 380
(陆)得果 380
(柒)释文 382
一 赞请分 382
(一)八偈半供赞 382
一 一偈菩萨供赞 382
二 一偈天王眾 382
三 六偈半天女赞 382
(一)一偈标 382
(二)四偈半赞 382
一 二偈美感应 382
二 二偈半赞具德 382
(三)一偈结赞 382
(二)一偈请说 382
二 正说分 383
(一)明位行 383
一 胜慢对治 386
(一)十平等清净心治他地慢 386
一 结前举後 386
二 徵起正显 389
(一)初三心明诸佛法 390
(二)後七心随顺诸佛法 390
三 结能入地 395
(二) 以随顺如道行治自地慢 395
一 标分位 395
二 总显 395
三 别明 395
二 不住道行胜 402
(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即自利护烦恼行 402
一 明四谛实法分别 402
二 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 404
(一)明制立 404
(二)明开合 405
(三)对实法以明通别 406
(四)正释本文 407
1 正列十名 407
2 次第解释 407
(1)依瑜伽 408
(2)依本论 410
(二)利益眾生勤方便胜即利他护小乘行 417
一 总起悲观 417
二 别起悲观 422
(一)明化生愿 422
(二)明化他心 422
1 明大悲观 422
(1)如实观苦 422
1 总标二际 422
2 顺观二际 422
(1)明前际 422
(一)显缘集苦聚 422
(二)显二空无我 422
(2)类显後际 422
3 逆观二际 422
4 结如实知 422
(2)观深重苦 426
1 总标可愍 426
2 释可愍所由 426
(1)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愍 426
(2)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愍 426
(一)牒前诃後 426
(二)正明重苦 426
(一)观生苦 426
(二)观老病死 426
(三)总结过患 426
2 明大慈观 430
(1)睹境兴慈 430
(2)广愿饶益(亦彰慈所为) 430
三 彼果胜 435
(一)摄功德胜 435
一 摄闻胜 435
二 摄戒胜 435
三 摄智胜 435
(二)修行胜 440
一 自分 440
二 胜进 440
(三)教化眾生胜 443
一 正明化生 443
(一)总以四摄摄生 443
(二)别明四摄 443
二 结行成益 443
(四)起随顺世间智胜 447
一 总标多门 447
二 别示其相 448
(一)声明 448
(二)因明 450
(三)医方明 455
(四)工巧明 458
(五)内明 464
三 总结成益 466
(二)明位果 468
一 调柔果 468
(一)调柔行 468
(二)教智净 469
(一)别地行相 469
(四)结说地相 469
二 摄报果 469
三 愿智果 470
三 重颂分 472
(一)十七偈颂地行 472
一 五偈三句颂胜慢对治 472
(一)四偈颂十平等 472
(二)一偈三句颂如道行 473
二 六偈三句颂不住道行 474
(一)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 474
(二)四偈半颂教化眾生勤方便 474
三 四偈半颂彼果胜 476
(二)四偈颂位果 476
(三)一偈颂结说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