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践论人类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新解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永成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4592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四川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走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最终成果。其主要内容是,把返本与开新相结合,重读原典文本,从实践论人类学(包括生成本体论的人本生态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其美学和文艺学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和跨文化学理内涵加以阐释。作为项目成果已经于2004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正式结题。现拟作为专著正式出版,以便参与当前相关学术对话,并发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建设的作用。

目录 1

前言 返回原典文本 开拓阐释新路 1

第一章 走进新的世纪:与时俱进地解读和开掘 1

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阐释也必须与时俱进 2

第一节 进入21世纪的适应性和切入点 2

“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2

哲学基础:不可超越的思维视阈 3

按照马克思的方法重新审视原典文本 5

总体精神:与时俱进的生命基因 7

在新的历史高度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返本”和“开新” 10

生态优势:不断创新的活力源泉 10

从实践论人类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行新解读 13

第二节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新参照 14

从“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出发的提问 16

从“人的可塑性”到“疆界跨越”的回答 18

立足于马克思的类本质生成观的本原阐释 20

马克思的神话观与伊瑟尔的文学功能说 24

解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参照 28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的前后比较 30

“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哲学人类学” 31

人类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形态 33

赫尔德哲学思想中的人类 35

学内涵 35

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反观马克思 37

第二章 实践论人类学:文艺学思想基础的原生形态 43

第一节 对哲学人类学的实践论提升 44

“实践的唯物主义”解读与本体论问题 44

对哲学本体论的序化综合和整体提升 48

人类学在实践论基础上的革命性变革 52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特征 56

从实践论人类学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61

第二节 马克思“类”观念的渊源和实质 65

康德的“人类学”情结与“类”观念 66

赫尔德自然生成论中的“类”观念 70

费尔巴哈的“类”观念及其对黑格尔的超越 72

马克思的“类”观念的本体论深化 77

关于马克思“类”观念中的关系思维 83

马克思“类本质”论的具体内涵 85

“类本质”生成理论在当代的实践意义 92

第三节 文艺学理论基础的人类学回归 96

回归人类生命现实本体的整体世界 97

回归唯物史观本来的终极关怀 101

回归人的主体性的对象性基础 106

回归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 111

第三章 推动人类解放:积极介入历史的实践精神 119

第一节 为了实现“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 120

实践性与人民性在实践论人类学中的统一 120

从美学的观点审视文艺实践性的特点 124

文艺的人民性原则与“需要的人的本质” 129

正确认识人民作为群体与个体和类的关系 133

文艺实践性介入新世纪历史的新要求 134

第二节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人类学融合 140

恩格斯对“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论述 141

在实践论人类学母胎中的总体阐释 143

从实践论人类学看“美学的观点” 148

“历史之谜”说对历史内容的全面展开 152

全面认识“历史的观点”的多层次内 156

涵 156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互生整合 160

从别林斯基的批评观看两个观点 162

第三节 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人类学审视 166

意识形态从虚假到真实的革命性变革 166

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践论人类学意义 169

从意识形态的“转型”和“转向”看文艺 171

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深度结构问题 174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具体内涵的生态化回归 177

第四章 走向类的融通:跨越中西文化的思维优势 180

对马克思的“掌握方式”论的症候式解读 181

第一节 “艺术掌握方式”论的人类学解读 181

艺术掌握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185

艺术掌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道路 189

艺术方式与实践—精神方式的生态关系 193

两种掌握方式的生态关系的当前动向 199

第二节 “更加莎士比亚化”的自然性精神 202

18世纪德国戏剧的“莎士比亚化”倾向 202

赫尔德和歌德对莎士比亚剧作的自然性的推崇 205

马克思为什么要求“更加莎士比亚化” 210

“更加莎士比亚化”的跨文化美学意义 213

从“自然性”解读真实性、倾向性和典型性 217

“更加莎士比亚化”和恩格斯的性格结构观 222

第三节 “性格”说和“意境”说的类意识通观 225

用意境的眼光看恩格斯的散文《风景》 226

性格与意境作为文学意象光谱序列的两极 229

对意境观念的实践论人类学阐释 233

性格、意境与典型相互关系的清理和重建 235

性格与意境的典型性要求的东西方融通 238

第四节 文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重新建构 242

社会历史学派文艺学中长期失落了的内容 242

全面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成性关系 246

从实践论人类学看人对自然应有的态度 248

重新认识和建构文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51

第五节 历史悲剧观中潜隐的东方悲剧意味 254

“历史认可了的堂吉诃德”:惊人一致的结论 255

“理性的狡计”:拉萨尔歪曲了黑格尔 257

具体——整体思维:历史悲剧观的哲学意蕴 260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绝不只是思维的辩证法 262

旧制度的悲剧:从黑格尔看马克思早年的悲剧观 266

两种历史悲剧观:在互释中的认识深化 268

生态哲学审视:通向东方悲剧观的深层意蕴 271

第五章 未来走向展望:从中心到边缘的学科生成 275

第一节 文艺学学科生成的思维空间 276

“世界历史性”的综合化趋势需要大综合思维 276

人类生态危机对人性危机的终极叩问 280

享乐主义和媒介文化合谋下的大众狂欢 285

中国人性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早熟”难题 291

积极回应科学“返魅”的跨世纪呼唤 297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特色追求 301

第二节 在中心和边缘的互动中生成 303

文艺政治学形态的自觉化和科学化 304

文艺产业化与艺术生产论的地位提升 309

休闲文化中的价值变化和美学主题移位 313

关注虚拟情境中新神话文艺的人性难题 318

现实的道德困境对文艺伦理学的急切呼唤 321

文艺审美本体特性探寻的学科建设意义 326

第三节 生态学化是文艺学建设的当前课题 332

生态思维回应现实呼唤的几种思路 333

以“终极科学”优势促进文艺学的学理跃迁 336

在生态伦理学的启示下调整文艺价值观 340

观照生命存在和人性处境的生态真相 343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最佳切入 346

点 346

开拓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生态学化境界 348

附录 《手稿》美学思想的文本和阐释 351

一 文本梳理 352

人类审美活动的构成和性质 352

审美主体本质力量的基本构成因素 354

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 357

审美活动与人的实践之间的关系 361

美的创造和艺术生产的问题 366

审美活动的价值意向与美的规律 366

对于审美活动本体特性的思维启示 369

二 学理阐释 371

这个世界的美究竟存在于哪里 372

美与美感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375

应该怎样认识美与人的关系 378

应当怎样认识美与实践的关系 381

应当怎样认识美与自然的关系 384

关键在于解开审美本体特性之谜 386

后记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