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1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1
第二节 刑事诉讼职能 6
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 10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与邻近学科法律的关系 27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孕育、制定和修正 32
第一节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刑事诉讼概述 3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刑事诉讼立法 3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42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 45
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51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 52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54
第四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57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57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60
第五章 刑事讼诉法的基本原则 71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71
第二节 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 74
第三节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77
第四节 依靠群众的原则 80
第五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82
第六节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85
第七节 各民族公民都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88
第八节 公开审判的原则 91
第九节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 92
第十节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96
第十一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原则 98
第十二节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诉的原则 100
第十三节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102
第十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诉讼活动实行监督的原则 104
第六章 管辖 108
第一节 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108
第二节 立案管辖 112
第三节 审判管辖 114
第七章 回避 120
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和意义 120
第二节 适用回避的理由和人员 121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123
第八章 辩护与代理 125
第一节 辩护 125
第二节 代理 141
第九章 强制措施 146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 146
第二节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149
第三节 拘留 154
第四节 逮捕 156
第五节 收容审查的取消 159
第十章 附带民事诉讼 165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165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168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理 176
第一节 期间 186
第十一章 期间、送达 186
第二节 送达 196
第十二章 证据 200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运用证据的指导原则 200
第二节 证明 206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212
第四节 证据的种类 217
第五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 223
第十三章 立案 228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228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及其形式 235
第三节 立案的条件 242
第四节 立案程序 246
第十四章 侦查 256
第一节 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56
第二节 侦查工作的原则 261
第三节 侦查手段 266
第四节 侦查终结 287
第五节 补充侦查 290
第六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 294
第十五章 公诉 296
第一节 公诉的概念、意义和任务 296
第二节 审查起诉 299
第三节 提起公诉 304
第四节 不起诉 308
第五节 免予起诉制度的取消 313
第一节 审判组织 317
第十六章 第一审程序 317
第二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 321
第三节 对公诉案件程序上的审查 322
第四节 审判前的准备工作 325
第五节 法庭审理 327
第六节 延期审理、中止审理和审理案件的期限 339
第七节 法庭审判笔录 340
第八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341
第九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343
第十节 简易程序 348
第十七章 第二审程序 353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353
第二节 上诉、抗诉的提起 355
第三节 第二审法院的审判程序 362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 371
第十八章 死刑复核程序 374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述和意义 374
第二节 死刑的核准权 376
第三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 377
第四节 判外死刑缓期执行案件的复核 382
第十九章 审判监督程序 383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383
第二节 再审的提起 386
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 393
第二十章 执行程序 398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398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402
第三节 执行中的刑罚变更程序 412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