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 《黄帝内经》精蕴撷粹》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恪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7725898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黄帝内经》名言名句精蕴撷粹。

目录 1

整体观念 1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1 1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5 2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7 3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8 4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10 5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11 6

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13 7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15 8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17 9

阴阳五行 10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8 10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0 11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23 12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25 13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26 14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28 15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29 16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31 17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32 18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36 19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38 20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40 2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1 22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42 23

阳化气,阴成形。 44 24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45 25

阳加于阴谓之汗。 46 26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47 27

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48 28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50 29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52 30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53 3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54 32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55 33

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56 34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57 35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58 36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60 37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62 38

脏腑理论 39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63 39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64 40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65 41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66 42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68 43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69 44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71 45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72 46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74 47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75 48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77 49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78 50

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80 51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81 52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83 53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85 5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55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91 56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92 57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93 58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94 59

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97 60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99 61

耳者,肾之官。 101 62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102 63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04 64

肝者,罢极之本。 105 65

肾者,水藏,主津液。 106 66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107 67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08 68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109 69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 112 70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115 71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16 72

肺朝百脉。 118 73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119 74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120 75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121 76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23 77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124 78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127 79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129 80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131 81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132 82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134 83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36 84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136 85

气血精神 86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138 86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139 87

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141 88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142 89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145 90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146 91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148 92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149 93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150 94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151 95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153 96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155 97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156 98

血气者,人之神。 157 99

汗者,精气也。 158 100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160 10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61 102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163 103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165 104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166 105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167 106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169 107

神者,正气也。 169 108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170 109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171 110

精者,身之本也。 173 111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74 112

针灸经络 112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175 113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177 114

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178 115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79 116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181 117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182 118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183 119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184 120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185 121

皮部以经脉为纪。 186 122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189 123

邪在府,取之合。 190 124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191 125

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193 126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94 127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196 128

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 197 129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199 130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 201 131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203 132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203 133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204 134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206 135

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208 136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 210 137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211 138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213 139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写无形,谓之同精。 214 140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214 141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217 142

能别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218 143

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19 144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220 145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21 146

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222 147

诊断技术 148

凡治病必察其下。 224 148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225 149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 227 150

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229 151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232 152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232 153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233 154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235 155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237 156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238 157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必败,败者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240 158

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242 159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其所病矣。 244 160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245 161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246 162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247 16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48 164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夹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者, 165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252 166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255 167

病因病机 168

三阴结谓之水。 256 168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257 169

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258 170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260 171

风者,百病之长也。 261 172

风者,善行而数变。 862 173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263 174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264 175

心痹者,脉不通。 264 17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266 177

甘者令人中满。 267 178

生病起于过用。 268 17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69 180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270 181

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272 182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274 183

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276 18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77 185

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279 186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81 187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282 188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283 189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285 190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287 191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288 192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290 193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291 194

阳道实,阴道虚。 293 195

形寒寒饮则伤肺。 294 196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296 197

肠中热,则出黄如麋……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297 198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98 199

饮食劳倦即伤脾。 299 200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300 201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303 202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304 203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306 204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309 205

胃不和则卧不安。 310 206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 312 207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313 208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314 209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315 210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316 211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318 212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319 213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320 214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321 215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321 216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322 217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23 218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324 219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324 220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325 221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26 222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327 223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28 22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328 225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329 226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330 227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331 228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332 229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333 230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35 231

湿胜则濡写。 336 232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337 233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338 234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339 235

治疗思想 236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341 236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342 237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343 238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344 239

开鬼门,洁净府。 346 240

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恶,无失正,绝人长命。 348 241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350 242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351 243

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353 244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355 245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57 246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359 247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362 248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363 249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364 250

血实宜决之。 365 251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67 252

坚者削之。 368 253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370 254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372 255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 373 256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374 257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375 258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377 259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378 260

治病必求于本。 381 261

治痿者,独取阳明。 382 262

宛陈则除之。 385 263

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386 264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388 265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390 266

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391 267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392 268

逸者行之。 393 269

惊者平之。 394 270

散者收之。 395 271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96 272

养生保健 273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98 273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400 274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400 275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401 276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403 277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404 278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405 279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406 28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407 281

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08 282

病势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410 283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411 284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413 285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414 286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415 287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17 288

以人为本 289

人者,天地之镇也。 419 289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420 290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421 291

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422 292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423 293

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424 294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 426 295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427 296

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429 297

运气学说 298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430 298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431 299

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433 300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435 301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436 302

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437 303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439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