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什么样的人应该吃补药 1
(一)什么是补药 1
(二)什么人需要服用补药 1
二、虚衰的类型与表现 3
(一)不良体质的类型与特点 3
(二)虚衰的证型及症状 4
三、常用补虚的中药 8
(一)补气药 8
人参 9
西洋参 16
太子参 20
黄芪 22
党参 27
山药 30
白术 33
甘草 35
灵芝草 38
茯苓 40
紫河车 42
金樱子 45
扁豆 46
大枣 49
刺五加 51
(二)补血药 52
阿胶 53
当归 57
熟地黄 61
生地黄 63
何首乌 65
白芍 69
枸杞子 74
鸡血藤 77
龙眼肉 79
楮实子 80
桑椹 82
(三)补阳药 84
鹿茸 85
鹿角胶 90
鹿鞭 91
海马 92
海蛆 93
海狗肾 94
海龙 94
狗鞭 96
蛤蚧 97
原蚕蛾 98
冬虫夏草 99
锁阳 101
淫羊霍 103
巴戟天 105
肉苁蓉 107
九香虫 109
仙茅 110
韭菜子 112
补骨脂 113
杜仲 116
胡芦巴 118
蛇床子 119
狗脊 121
沙苑子 123
菟丝子 124
续断 127
核胡肉 128
益智仁 131
蛤蟆油 132
桑螵蛸 133
覆盆子 134
鹿衔草 136
钟乳石 137
羊红膻 138
阳起石 138
骨碎补 140
(四)补阴药 141
沙参 142
麦门冬 144
天门冬 147
石斛 150
黄精 152
玉竹 155
女贞子 157
旱莲草 159
龟板 161
鳖甲 163
五味子 166
蜂蜜 168
沙棘 175
绞股蓝 176
(五)补精血药 178
鹿角 178
鹿角霜 180
龟板胶 180
鳖甲胶 181
鱼鳔胶 182
猪髓 183
牛髓 183
(六)养心安神药 184
柏子仁 184
酸枣仁 186
远志 187
夜交藤 189
茯神 190
合欢花 191
(七)补津液药 192
天花粉 192
芦根 194
竹叶 195
葛根 196
火麻仁 197
郁李仁 199
瓜蒌仁 200
杏仁 201
四、常用补虚成方 203
(一)补气剂 203
四君子丸 203
生脉饮 204
六君子丸 204
补中益气丸 205
刺五加片 206
玉屏风散 207
肝肾滋 208
人参健脾丸 209
黄芪膏 209
补益资生丸 210
降糖甲片 210
降糖素 211
云芝肝泰冲剂 211
云芝胶囊 211
阿胶补血膏 212
当归补血丸 212
(二)补血剂 212
生血丸 213
四物丸 214
当归四逆丸 215
新血宝胶囊 215
鸡血藤膏 216
补肝丸 216
维血宁 217
阿胶 217
(三)气血双补剂 218
八珍丸 218
十全大补丸 219
人参养荣丸 220
人参归脾丸 221
归羊冲剂 222
乌鸡白凤丸 222
炙甘草合剂 223
泰山磐石散 224
人参首乌精 224
紫河车粉 225
(四)滋阴剂 225
六味地黄丸 225
知柏地黄丸 226
杞菊地黄丸 227
麦味地黄丸 228
归芍地黄丸 229
明目地黄丸 230
河车补丸 230
健步丸(别名虎潜丸) 231
七宝美髯颗粒 232
首乌丸 232
五子衍宗丸 233
左归丸 233
(五)补阳剂 234
金锁固精丸 234
金匮肾气丸 235
济生肾气丸 236
右归丸 236
人参鹿茸丸 237
全鹿丸 238
青娥丸 238
参茸三鞭丸 239
三鞭参茸固本丸 239
鱼鳔丸 240
(六)补精血剂 240
河车大造丸 240
龟陆二仙膏 241
(七)养血安神剂 242
天王补心丹 242
枕中丹(孔圣枕中丹) 242
柏子养心丸 243
朱砂安神丸 243
安神补心丸 244
参芪五味子片 244
(八)补津液剂 245
增液冲剂 245
麦门冬冲剂 246
沙参麦门冬冲剂 246
脑灵素片 247
(九)阴阳双补剂 247
封髓丹 247
龟龄集 248
海马补肾丸 249
参茸卫生丸 249
龟鹿补肾丸 250
龟鹿二仙膏 251
五、补药的不良反应 252
(一)辨证不当 252
(二)剂量过大 253
(三)不能服用补药的疾病 253
(四)不能与滋补药同时吃的食品 254
(五)不能与某些维生素同时服用的补药 254
(六)不能与补虚药酒同时服用的西药 255
(七)不能与含有机酸类补药同时服用的西药 256
(八)不能与含碱性成分的补药同时服用的西药 258
(九)不能与含激素样成分的补药同时服用的西药 259
(十)服用人参或含有以人参为主的中成药,不要同时服用洋地黄类的西药 260
六、常见虚弱病症的治疗 261
(一)感冒 261
(二)咳嗽 261
(三)自汗 262
(四)盗汗 262
(五)鼻血(气血亏虚型) 263
(六)咯血(阴虚肺热型) 263
(七)尿血 263
(八)心悸 264
(九)失眠 265
(十)胃痛 266
(十一)泄泻 266
(十二)腹痛(中虚脏寒型) 267
(十三)便秘 267
(十四)胁痛(肝阴不足型) 267
(十五)头痛 268
(十六)眩晕 268
(十七)半身不遂 269
(十八)腰痛(肾虚型) 269
(十九)消渴(下消) 270
(二十)遗精(肾虚型) 271
(二十一)阳痿 271
(二十二)耳鸣、耳聋 272
(二十三)内伤发热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