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合作经济 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晨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773629
  • 页数:494 页
图书介绍: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本书研究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实践与政策。本书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农村合作经济一词,着眼于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目的是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总结性研究,既从全貌呈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各种形式的发展历程,又能帮助读者从相互联系中把握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全书分为12章。第1章是前言,主要讨论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意义。国际经验表明,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农民合作社是当今世界合作社的主体。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然而,新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今仍处于很不发达的状态。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深植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挑战和任务。第2章是对合作经济基本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和总结合作经济的一般理论和发展变化,包括西方经典合作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追踪合作经济制度的当代变迁,为分析和研究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提供理论工具和借鉴。本书从第3章起研究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具体形式。第3章首先研究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20世纪50年代中

目录 1

序言 1

内容提要 1

英文摘要 1

1 导言 1

1.1 农业中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1

1.1.1 国际经验: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领域 1

1.1.2 为什么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领域 7

1.2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落后 10

1.2.1 认识落后 11

1.2.2 实践落后 14

1.2.3 研究落后 15

1.2.4 立法落后 17

1.3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必然性 19

1.3.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19

1.3.2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制度 20

1.3.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1

1.4.1 研究对象 24

1.4 研究的对象和布局 24

1.4.2 本书布局 25

2 合作经济制度的传统与变迁 30

2.1 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 31

2.1.1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作思想 31

2.1.2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作思想 34

2.1.3 其他早期主要合作经济思想 41

2.2.1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与合作经济原则框架 43

2.2 西方经典合作社理论 43

2.2.2 国际合作社联盟与合作社原则确立 48

2.3 新一代合作社与合作社制度的当代创新 54

2.3.1 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54

2.3.2 新一代合作社创新的源泉 58

2.3.2.1 外部变化和挑战 58

2.3.2.2 内部变化和挑战 61

2.3.3 新一代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65

2.4.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经济理论 67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经济理论 67

2.4.2 列宁的合作经济理论 70

2.4.3 斯大林的合作经济理论 73

2.4.4 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 74

2.5 本章小结 77

3 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 82

3.1 农业合作化的背景和条件 84

3.1.1 农业合作化的前提条件 84

3.1.2 农业合作化的依据 86

3.1.3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90

3.2 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92

3.2.1 互助组 92

3.2.2 初级生产合作社 93

3.2.3 高级生产合作社 95

3.2.4 对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评价 98

3.3 集体化:人民公社制度及其失败 102

3.3.1 人民公社的建立 102

3.3.2 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 104

3.3.3 人民公社的制度弊端 106

3.3.3.1 产权模糊和残缺 106

3.3.3.2 监督和激励困难 108

3.3.3.3 退出机制丧失 110

3.3.4 人民公社制度的失败 111

3.4 本章小结 112

4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建 115

4.1.1 制度变迁的过程 116

4.1 家庭承包制的变迁 116

4.1.2 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创新 120

4.1.2.1 重塑农业微观组织结构 120

4.1.2.2 农户具有独立产权 122

4.1.2.3 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123

4.2 重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和进程 124

4.2.1 政策 124

4.2.2 过程 126

4.2.3 问题 127

4.2.3.1 组织性质混淆 127

4.2.3.2 组织功能重叠 130

4.2.3.3 组织经济薄弱 131

4.2.4 对重建原则的反思 132

4.3 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一个改革试验 136

4.3.1 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制度变迁的动因 137

4.3.1.1 强大的集体经济和产权矛盾 137

4.3.1.2 “外部利润”凸现 139

4.3.1.3 社区政府推动 143

4.3.2.1 股权设置 146

4.3.2 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 146

4.3.2.2 折股到人 149

4.3.2.3 产权权利 152

4.3.2.4 分配制度 154

4.3.2.5 制度创新 155

4.3.3 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治理结构 156

4.3.3.1 组织框架 156

4.3.3.2 结构特征 157

4.3.3.3 企业性质 160

4.3.4 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主要问题 164

4.3.4.1 产权仍不明晰 165

4.3.4.2 社区福利主义 166

4.3.4.3 自有经济不足 169

4.3.5 完善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政策建议 170

4.4 本章小结 174

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76

5.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条件 176

5.1.1 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确立 177

5.1.2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178

5.1.3 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 179

5.1.4 政府积极引导支持 182

5.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点 185

5.2.1 数量增长与不平衡 185

5.2.2 多元主体领办 192

5.2.3 行业分布广泛 195

5.2.4 服务功能单一 197

5.2.5 地域跨度窄小 200

5.3.1 会员制度 201

5.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201

5.3.2 治理结构 204

5.3.3 决策机制 206

5.3.4 利益机制 209

5.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问题 212

5.4.1 法律地位混乱 212

5.4.2 制度安排失范 213

5.4.3 官办色彩浓厚 215

5.4.4 运行活力不足 217

5.4.5 组织发展停滞 218

5.5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220

5.5.1 宣传合作社知识,培育合作社企业家 220

5.5.2 精心试点,抓好示范 221

5.5.3 多形式、多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221

5.5.4 坚持民办原则,减少行政干预 223

5.5.5 制定具体政策,落实经济扶持 223

5.6 本章小结 226

6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29

6.1.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产生的背景 230

6.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产生 230

6.1.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产生的直接原因 231

6.1.3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经济合理性 232

6.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概况 235

6.2.1 数量与规模 235

6.2.2 地域分布 236

6.2.3 行业分布 238

6.2.4 基本类型 239

6.3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 239

6.3.1 组建原则与方法 239

6.3.2 产权结构安排 241

6.3.3 民主决策与管理制度 242

6.3.4 分配与积累制度 243

6.3.5 激励机制 244

6.3.6 约束机制 245

6.4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246

6.4.1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246

6.4.2 推广普及科学技术 248

6.4.3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50

6.4.4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251

6.4.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52

6.5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52

6.5.1 协会发展滞缓 252

6.5.2 内部管理不规范 253

6.5.3 外部环境不宽松 255

6.6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趋势建议 256

6.6.1 一般态势 256

6.6.2 发展空间 257

6.6.3 兴办实体 258

6.6.4 分化发展 259

6.6.5 政策建议 260

6.7 本章小结 262

7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 264

7.1.1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阶段 265

7.1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起源 265

7.1.2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68

7.2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改革的内容 271

7.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71

7.2.2 改革的步骤 272

7.3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和意义 276

7.3.1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 276

7.3.2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意义 278

7.4.1 产权不够明晰 280

7.4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主要问题 280

7.4.2 行政干预过多 283

7.4.3 资产评估不规范 284

7.4.4 利益分配不规范 285

7.5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完善的建议 286

7.5.1 继续明晰产权 286

7.5.2 发展股权流转 288

7.5.3 把好资产评估关 288

7.5.4 完善分配机制 289

7.5.6 搞好资产管理 290

7.5.5 提高人力资本 290

7.6 本章小结 291

8 农村合作基金会 294

8.1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295

8.1.1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阶段 295

8.1.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原因 298

8.2 农村合作基金会组织的制度分析 300

8.2.1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性质和特点 300

8.2.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运行机制 301

8.2.3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治理结构 304

8.2.4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体制 306

8.3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主要绩效与问题 308

8.3.1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绩效 308

8.3.2 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0

8.4 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的启示 313

8.4.1 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的深层原因 313

8.4.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教训 317

8.4.3 对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的思考 319

8.5 本章小结 322

9 农村信用合作社 326

9.1 农村信用社的兴起与制度特征 326

9.1.1 农村信用社兴起的原因 326

9.1.2 农村信用社的制度特征 329

9.2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与绩效 331

9.2.1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331

9.2.2 农村信用社的绩效 336

9.3.1 现实困境与历史包袱 338

9.3 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38

9.3.2 产权制度缺陷 340

9.3.3 管理体制不顺 347

9.4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原则 348

9.4.1 合作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349

9.4.2 股份制改革不可行 353

9.5 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354

9.5.1 明晰原始产权,妥善扩股 354

9.5.2 营造有效外部环境 356

9.5.3 加强民主管理 357

9.5.4 妥善解决历史包袱 358

9.5.5 建立行业管理组织 359

9.6 本章小结 360

10 供销合作社 362

10.1 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 363

10.1.1 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初始安排 363

10.1.2 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的合并与分离 366

10.2.1 明确供销合作社的合作性质 369

10.2 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政策和实践 369

10.2.2 确立供销合作社的“三性”原则 370

10.2.3 明确供销合作社的基本职能 372

10.2.4 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实践 373

10.2.5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75

10.3 改造供销合作社的战略新思维 376

10.3.1 组织性质定位 377

10.3.2 管理职能定位 378

10.3.3 组织发展方式 379

10.3.4 为农服务的中介组织 381

10.3.5 合作社发展的规模化 382

10.3.6 合作经济组织的大众化 383

10.4 城市化进程中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和功能转变 383

10.4.1 城市化区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问题 383

10.4.2 城市化地区供销社改革的策略 386

10.4.3 城市化地区供销社未来发展的思考 388

10.5 本章小结 391

11 农村合作医疗 393

11.1.1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94

11.1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394

11.1.2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产生与发展的制度原因 398

11.1.3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400

11.2 第二次农村合作医疗 403

11.2.1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必然性 403

11.2.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 406

11.2.3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挫折 408

11.2.4 农村合作医疗重建困难的原因 411

11.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提出 415

1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15

11.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 418

11.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421

11.3.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 424

11.3.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问题 428

11.3.6 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 430

1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思考 433

11.4.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困扰 433

11.4.2 提高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重点 441

11.4.3 完善制度安排 442

11.4.4 配套改革措施 446

11.5 本章小结 448

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研究 452

12.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现状 453

12.1.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历程 453

1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滞后的表现 455

12.1.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滞后的后果 457

12.2.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模式 460

12.2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经验与启示 460

12.2.2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主要内容 462

12.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470

12.2.4 经验和启示 472

12.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内容 474

12.3.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特征 474

12.3.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设立 476

12.3.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性质 478

12.3.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 482

12.3.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 485

12.4 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政策建议 486

12.4.1 加快立法步伐 486

12.4.2 明确立法目标 487

12.4.3 强调规范化 487

12.4.4 明确政府职责 488

12.5 本章小结 488

后记 491

附录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