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何谓“作家” 3
作家是什么 3
作家是批判者 4
作家的悲悯情怀 6
作家的浪漫精神 7
后现代的浪漫精神 8
作家的创造性 9
作家:表达与批判自己 10
作家站在狭窄的地带上 12
作家的“朴素”与“劳动” 13
判断“知识分子”的依据 14
当代知识分子不能做什么 15
知识分子的“个人意义” 17
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 19
第二辑 回到“五四” 23
“五四”作家的生命意识 23
鲁迅与郭沫若“生命意识”的差异 27
启蒙的孤独 29
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发现 31
“五四”现代主义的特点 32
新文学中“象征主义”的呈现形态 33
象征主义诗歌中的“忧郁” 35
新文学中“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质 38
“表现主义”对“人”的思考 40
表现主义的美学原则 42
情感的“形象化”与“抽象性” 44
新文学中的“唯美”与灵魂 46
新文学中的“唯美”与生命 47
中西唯美主义的联结点 49
“五四”时期“意识流”在小说中的呈现 51
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 53
郭沫若浪漫美学观的内在矛盾 54
在自然中解放个性 56
郭沫若的泛神论哲学 58
泛神论与完善自我 59
自然:哲学与美学 60
“情感解放”与“思想解放” 62
直觉与灵感 63
艺术首先是美的 64
郭沫若与庄子 67
郭沫若对传统美学的反叛 70
第三辑 进入新时期 75
悲凉:理性的痛苦 75
诗意:文化冲击中的向往 78
冷嘲:智慧的忧伤 80
痛苦:灵魂的剧烈冲突 82
温情:美好的软弱 84
自娱:关于生命的意趣 86
残酷:面对人生的沉思 89
新写实小说的独特价值 91
新写实小说的问题 94
新潮小说对现代派的误读 96
新潮小说的超前性 97
新潮小说的“模仿性” 99
先锋精神是什么 100
新潮小说的三种类型 101
生命与自然 104
在生活秩序与生命状态之间 107
历史内容的当代意义 110
第四辑 理解90年代 117
何谓“个人化写作” 117
个人化写作的“欲望化”本质 119
个人化写作中的理性意义缺失 121
作家个人的精神高度 122
90年代中期前后的小说 124
现实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核 127
现代意识:通向“现实精神”之桥 130
叙述话语:现实主义的表述特征 133
现实主义的个人性 135
分化的意义 140
童话:人类童年精神的象征 144
90年代小说遗漏了什么 145
纪实也是一种境界 148
惶惑与选择 150
悲悯与忧伤 152
移民文学:换个角度看世界 154
关于“新都市小说” 156
“信”的力量 158
武侠:男人的梦想 159
现实主义的“叙述与真实” 161
神圣与世俗 163
第五辑 “民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67
“民间”的概念 167
“五四”知识分子与民间的三种关系 171
新文学的民间文化背景 173
鲁迅对“民间”的态度 174
顾颉刚的民间立场 176
胡适与白话文学 177
周作人:在民间与启蒙之间 179
刘半农:民间语言的自觉 182
《骆驼祥子》的独特性 186
《边城》的民间性 189
“民间”的衍变 192
80年代文学中的“民间” 195
《鲁班的子孙》:民间道德的困境 199
《爸爸爸》:根在民间 201
《红高粱家族》:藏污纳垢的艺术世界 203
《马桥词典》:词语中的民间世界 206
民间≠非现代性 210
民间不是对启蒙精神的放弃 212
“文学”的民间与“社会学”的民间 214
9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间化倾向 215
《九月寓言》的民间价值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