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宪俊等主编;陕西省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3403·01
  • 页数:599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3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5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7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 7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2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15

一、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17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19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2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21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24

上篇 世界观方法论 2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哲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29

第一节 哲学及其特点 29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29

二、哲学的特点 31

一、古代希腊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32

第二节 古代希腊哲学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传统 32

二、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33

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36

四、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37

第三节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哲学的优良传统 40

一、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然科学革命的解放作用 40

二、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42

三、战斗的唯物主义及其形而上学性质 46

四、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唯心史观 48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及其一般特征 51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51

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53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5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 61

第一节 彻底的唯物主义 61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 61

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64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71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1

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75

三、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4

第三节 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85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86

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 88

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90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1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94

第一节 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94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94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98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01

第二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图景 104

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进程 105

二、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实在的发展规律 107

三、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永恒循环 110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112

一、人是由自然界的长期分化产生的 113

二、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115

三、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17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21

第一节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1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121

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3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6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6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31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表现 135

第三节 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9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139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41

三、社会意识的作用 143

第四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6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6

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9

三、人的价值在于贡献 152

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55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55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55

二、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158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60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规律 161

一、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61

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两度飞跃 163

三、真理及其性质 166

一、逻辑思维方法 168

第三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168

二、创造思维形式 175

第六章 现代社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78

第一节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78

一、在反对民粹派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捍卫和发展 179

二、在批判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181

三、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83

第二节 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84

一、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185

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论述和丰富 187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190

一、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 190

二、重申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2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运用和发展 193

四、在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95

五、关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97

第七章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99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哲学形式的改变 199

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199

二、哲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指导 202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206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206

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哲学问题 208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思维现代化 215

附录一 现代西方哲学述评 219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概况 219

第二节 科学哲学 222

一、逻辑经验主义 223

二、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 225

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 227

第三节 人本主义思潮 230

一、唯意志主义 231

二、存在主义 235

三、新托马斯主义 238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241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241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242

三、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44

中篇 资本主义论 251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 25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251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251

二、资本原始积累 253

三、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55

一、重商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最早探讨 257

第二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的研究 257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研究资本主义的功绩和遇到的困难 259

第三节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 263

一、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 263

二、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 266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268

第一节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创立 268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268

二、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创立 271

一、商品的价值及其本质 273

第二节 价值和价值规律 273

二、商品的价值量 276

三、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78

四、价值规律 284

五、商品拜物教 287

第三节 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 288

一、对“生产费用价值论”的批判 288

二、对“供求价值论”的批判 289

三、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批判 290

四、对“知识价值论”的批判 292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探索 295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295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发现 295

二、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97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299

一、劳动力的买和卖 299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01

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307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割 310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310

二、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312

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16

第四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16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18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流通和经济危机的理论 320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20

一、资本循环 320

二、资本周转 323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325

一、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325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327

一、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334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334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335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337

第十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341

第一节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 341

一、垄断的产生及其历史过程 341

二、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344

三、战后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新变化 349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54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5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55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357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发展 360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发展的必然性 360

二、现代国际垄断同盟 362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 364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64

加深 36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 366

第一节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 367

一、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大为加强 367

第十三章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367

二、中小资本家的地位更不稳定 368

三、农民不断分化与减少 370

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371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 372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 372

二、“福利国家”神话的破产 374

三、无产阶级反对垄断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强 376

第三节 评“阶级溶合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377

一、所谓“中产阶级化” 377

二、所谓“权力转移论”或“经理革命论” 379

三、所谓“超级斗争” 382

第十四章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法律和意识形态 385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国家 385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385

二、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 387

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及其发展 389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政党 393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作用 393

二、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党制度 395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法律 396

一、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396

二、资产阶级法制的发展 397

第四节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400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400

二、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没落 402

附录二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潮述评 405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 405

一、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 405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思想 407

三、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 409

四、简要评述 411

第二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 413

一、货币主义的新花样 414

二、供应学派的新崛起 415

三、新自由主义的泛起 418

四、简要评述 419

第三节 新制度主义 420

一、“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 421

二、结构改革论 421

三、资本主义转化论 422

四、简要评述 424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绘 429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猜想 429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429

下篇 社会主义论 429

二、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初步理论探讨 433

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测 435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预见 440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猜想的批判继承 440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41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特征 444

四、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445

五、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 447

一、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448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 448

二、社会主义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49

三、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于具体的实际 450

四、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重视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450

第十六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452

第一节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452

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452

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形式 4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首创和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456

一、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原因 456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历史背景 457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4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多种经济模式的探索 460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探索 460

二、南斯拉夫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461

三、匈牙利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462

四、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46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动力 46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 466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6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69

一、关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基本理论 471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 4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71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4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475

一、苏联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影响 475

二、从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到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478

第三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484

一、新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 484

二、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对策 487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 491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4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91

二、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发展 4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495

一、有计划的商品生产 495

二、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4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关系 500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500

二、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503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费水平 50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关系 507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费结构 508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费方式 509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 511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 511

一、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管理 511

二、社会主义国家与宏观经济管理 513

三、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组织系统和监督系统 516

第二节 微观经济管理 519

一、企业经济活动与微观管理 519

二、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盈利 521

三、国有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522

第三节 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协调 523

一、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协调的经济条件 523

二、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协调的两种形式 526

三、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的目标模式 530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 5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政党 531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531

二、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534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与特征 5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36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5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 542

一、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542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及其作用 544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5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理论 548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548

二、国际形势变化与对外关系的调整 5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552

一、经济生活国际化与对外经济关系 552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554

三、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557

四、利用外国资金 56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治、文化关系 562

一、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562

二、社会主义各国共产党之间以及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之间关系 562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思想、文化交流 564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5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斗争中胜利前进 566

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566

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569

一、主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574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574

二、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576

第三节 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 577

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577

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580

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581

附录三 当代重要社会主义思潮评述 583

一、欧洲共产主义 583

二、现代社会民主主义 589

三、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