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持续发展及其度量 1
1.1 人与自然——社会代谢 1
1.2 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 4
1.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述 6
1.3.1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7
1.3.2 系统性指标体系 8
1.3.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分类指标(体系) 9
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 13
1.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压力减量 14
1.6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度量 15
2 社会代谢的物质流核算与指标 18
2.1 从社会代谢到物质流核算 18
2.2 物质流核算指标与账户 20
2.3 物质流核算项目分类 25
2.4 经济系统的资源效率 26
3 生态资源占用核算与指标 28
3.1 生态资源占用核算——生态足迹 28
3.1.1 资源消费与生态足迹 28
3.1.2 生态足迹基本假设 29
3.1.3 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别 29
3.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31
3.1.4 等量因子与产量系数 31
3.2.1 综合法计算模型 32
3.2.2 成分法计算模型 33
3.3 生态承载力 36
3.4 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 37
4 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 38
4.1 总体思路 38
4.2 国家环境压力总量指标 40
4.2.1 本国环境载荷 40
4.2.2 本国生态足迹 42
4.3 国家环境承载力指标 44
4.4 环境压力强度指标 46
4.4.1 环境压强 47
4.4.2 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 48
4.5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49
4.5.1 经济系统的环境效率 49
4.5.2 环境减压与反弹和减量效应 50
4.5.3 环境压力的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 52
4.6 讨论 53
4.6.1 新指标的特点与比较 53
4.6.2 本国环境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55
5.1 物质流账户的建立及其指标计算概述 57
5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实证研究 57
5.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面积计算概述 59
5.3 中国1990~2002年环境载荷 60
5.3.1 环境载荷的历史轨迹 61
5.3.2 环境载荷的构成 62
5.4 中国1990~2002年环境压强 66
5.5 中国1961~2003年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 68
5.5.1 本国足迹与承载面积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68
5.5.2 本国生态赤字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72
5.6 中国1961~2003年足迹强度指数与生态超载指数 75
5.7 生态环境效率 77
5.7.1 本国环境效率 78
5.7.2 本国生态效率 79
5.8 环境压力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82
5.8.1 本国环境载荷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82
5.8.2 本国生态足迹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85
5.9 中国2020年与2050年生态环境效率革命的场景分析 89
5.9.1 以本国环境载荷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89
5.9.2 以本国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91
5.10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形势总评 92
6.1 本国环境载荷及其主要分量的国际比较 94
6 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的国际对比 94
6.2 环境压强国际比较 99
6.3 生态足迹指标及足迹强度指数的国际比较 102
6.4 生态环境效率国际比较 106
6.5 环境压力及其减量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 109
7 总结、建议与讨论 112
7.1 总结 112
7.1.1 新指标体系的特点 112
7.1.2 中国环境压力状况及减量化形势 113
7.1.3 环境压力、环境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 115
7.2.1 一般性建议 116
7.2 减量化政策与措施建议 116
7.2.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117
7.3 有关指标的进一步讨论 117
7.3.1 度量单位与整合基础 117
7.3.2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21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123
附录 124
附录1 欧盟物质流核算账户表 124
附录2 计算结果表 129
参考文献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