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揭开跨国公司治理的面纱 1
1.1 跨国公司的演进 1
1.1.1 跨国公司的兴起 2
表1—1 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分布(1968—1969年) 5
表 5
表1—2 美国、英国和日本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所有权类型 6
表1—3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为外国企业掌握的份额估计 9
1.1.2 变化中的新特点 10
表1—4 1982—2001年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主要指标 11
表1—5 1976年442家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的国外部分 12
表1—6 1976年442家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的国外部分(按主要行业分) 13
表1—7 2000年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 14
表1—8 1990年、2000年各行业最大5家跨国公司的资产、销售额、雇员人数及跨国指数的平均数 15
表1—9 1980—2001年发展中国家FDI流出存量 18
表1—10 1999年、2000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概况 19
表1—11 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行业结构 20
表1—12 1980—1998年在美国经营的外国子公司的并购与新建投资 21
表1—13 1987—2001年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并购 22
1.1.3 主要的推动力量 23
表1—14 1991—1999年各国FDI管制的变化 24
1.2 跨国公司的组织边界 27
1.2.1 从一般企业的组织边界到跨国公司的组织边界 27
1.2.2 跨国公司的纵向边界 32
图1—1 国外子公司在获得投入方面的战略选择 33
图 33
图1—2 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权衡 38
1.2.3 跨国公司的横向边界 39
1.3.1 跨国公司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44
1.3 揭开跨国公司治理的面纱 44
图1—3 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 46
图1—5 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 47
图1—4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47
表1—15 1988-1991年ABB公司关键的绩效数据 49
图1—6 1991年ABB公司的组织结构 51
图1—7 ABB公司的权利配置:代表样例 52
图1—8 ABB公司继电器业务领域的组织形式 53
1.3.2 跨国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56
图1—9 一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57
图1—10 跨国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58
1.3.3 跨国公司治理机制的超国家性 67
表1—16 日本、美国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及其占总贸易的比重 70
表1—17 1985—1997年德国、日本、美国跨国公司内部及整个国家的特许和专利许可费收入 71
第2章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 76
2.1 美、日、欧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治理关系的特点 76
2.1.1 美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关系 76
图2—1 美国跨国公司的两级中心模式 77
图2—2 宝洁公司的国际组织结构 80
2.1.2 日本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关系 80
图2—3 日本跨国公司的总部集权模式 81
2.1.3 欧洲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关系 84
图2—4 松下公司的组织结构(1985年) 84
图2—5 欧洲跨国公司的分权模式 85
图2—6 飞利浦公司的组织结构 88
2.2 跨国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母子公司治理 89
2.2.1 早期的集中控制 90
图2—7 国际企业的出口部结构 90
图2—8 跨国公司的国际分部结构 91
2.2.2 分权倾向 92
图2—9 跨国公司集权与分权的权衡 93
2.2.3 再集中 94
图2—10 跨国公司的独立子公司结构 94
图2—11 跨国公司的国际结构阶段模型 95
图2—12 跨国公司的地区分部结构 96
图2—13 跨国公司的全球产品结构 98
2.3 跨国公司战略演变过程中的母子公司治理 101
图2—14 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模式 101
2.3.1 跨国公司国际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102
2.3.2 跨国公司多国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103
2.3.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107
2.3.4 跨国公司跨国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110
图2—15 卡特皮勒公司的跨国战略 112
图2—16 联合利华洗涤用品业务的协调模式 113
第3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合资企业的治理 115
3.1 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的动机 115
3.1.1 增强研发能力,分享技术资源 116
3.1.2 进入当地市场,获得分销渠道 117
3.1.3 降低财务风险,分摊研发成本 118
3.2 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的风险与成本 119
3.3 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的制度设计 123
3.3.1 选择合作伙伴 124
3.3.2 设计联盟结构 125
3.3.3 签订合作协议 129
表3—1 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协议中的主要问题 130
表3—2 国际计算机公司成功合作应做之事 131
3.4 对合作关系的管理 132
3.4.1 建立信任 132
3.4.2 向合作伙伴学习 134
3.4.3 评估并及时调整合作关系 138
表3—3 施乐和富士—施乐公司之间的主要协议 139
4.1 全球公司控制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143
第4章 跨国公司的外部治理 143
表4—1 1998年和1999年公布的最大的10起跨国并购交易 144
图4—1 跨国并购的结构 146
表4—2 1987—1999年由即期金融收益和战略原因引发的跨国并购 147
表4—3 1987—1999年善意与恶意跨国并购交易 148
表4—4 1987—1999年按类别(水平、垂直及混合)统计的全球跨国并购(%) 150
表4—5 1996和1999年汽车业最大10家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 152
4.2 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治理 153
图4—2 A国公司的收购行为对B国竞争的影响 155
图4—3 A国公司在C国子公司的收购行为对B国竞争的影响 156
图4—4 A国公司并购国内公司对B国竞争的影响 156
图4—5 本国公司收购外国公司可能对本国竞争产生的影响 161
4.3 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协调 163
4.3.1 官方组织的努力 163
4.3.2 民间团体的作用 166
4.4.1 卡特皮勒公司的《世界商务行为守则和经营准则》 173
4.4 跨国公司的反应 173
4.4.2 壳牌公司的《一般经营原则论》 174
4.4.3 丰田公司的《丰田指导原则》 176
4.4.4 玛蒂尔公司的《全球生产原则》 178
第5章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公司治理 182
5.1 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进入 182
5.2.1 跨国公司当地化的动因 193
5.2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 193
5.2.2 跨国公司当地化的特征 199
5.2.3 跨国公司当地化的影响 206
5.3.1 调查背景 211
5.3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公司治理状况调查 211
5.3.2 调查目的 213
5.3.3 调查对象 214
表5—1 1999年度中国百强外资企业中的韩资企业 215
5.3.4 调查方式 216
表5—2 被调查企业所处的行业 216
表5—3 直接走访企业名录 217
5.3.5 调查资料及其分析 218
表5—4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规模及外资比例 220
表5—5 天津日资企业股权分布 220
表5—6 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 222
表5—7 母公司性质 224
表5—8 三资企业性质 224
图5—1 合资企业及其权力配置的双轨制 225
图5—2 独资企业及其权力配置的单轨制 226
表5—9 三资企业董事会中独立的外部董事情况 227
表5—10 日本富士通天株式会社与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董事会人数 227
表5—11 公司性质及人事任免权 230
表5—12 是否有监事会 230
表5—13 控制机制 231
表5—14 由外方任命负责人的部门 233
表5—15 对高层经理人员所采取的报酬激励形式 235
表5—16 对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 236
表5—17 对总经理进行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237
表5—18 经营决策权的配置 237
表5—19 由中方控制的部门 238
表5—20 公司中方经理人员的来源 240
表5—21 员工当地化情况 241
表5—22 母公司与合资公司经营管理权的配置 241
表5—23 对中国市场及竞争情况的判断 242
表5—24 对所处行业在中国发展前景、竞争状况的判断 243
表5—25 公司贷款的主要来源 243
表5—26 工会的作用 245
表5—27 债权人对公司决策的影响程度 246
表5—28 对公司当前经营业绩状况的判断 247
表5—29 对所在地政策法律环境的判断 248
5.3.6 结论 248
5.4 中外合资企业母公司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探析 249
5.4.1 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 250
5.4.2 公司治理模式的当地化 253
5.4.3 对合资企业控制权的争夺 258
第6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公司治理 262
6.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262
6.2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缺陷 272
6.3 我国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模式选择 285
6.3.1 新建与并购的选择 285
6.3.2 独资与合资的选择 289
6.4 母子公司的协调与控制机制 296
6.5 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当地化 301
参考文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