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章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1
1.1 概述 1
1.2 投影法的分类 1
1.2.1 中心投影法 1
1.2.2 平行投影法 1
目录 1
1.3 工程上常用的几种投影图 2
1.3.1 正投影图 2
1.3.2 轴测图 2
1.3.3 透视图 2
1.3.4 标高投影图 3
2.1.1 两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4
2.1.2 点在第一分角内的两面投影 4
2.1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4
第2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4
2.1.3 点的两面投影规律 5
2.2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6
2.2.1 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6
2.2.2 点在第一分角内的三面投影 6
2.2.3 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7
2.2.4 点的投影与其直角坐标的关系 8
2.3 两点的相对位置及重影点 9
2.3.1 两点的相对位置 9
2.3.2 重影点 10
2.4 直线的投影 11
2.5 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11
2.5.1 一般位置直线 11
2.5.2 投影面的平行线 13
2.5.3 投影面的垂直线 14
2.6 属于直线的点 15
2.6.1 属于直线上的点的投影性质 15
2.6.2 直线的迹点 17
2.7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18
2.7.1 平行两直线 18
2.7.2 相交两直线 18
2.7.3 交叉两直线 18
2.8 直角投影定理 20
2.9 平面的表示法 22
2.9.1 平面的几何元素表示法 22
2.9.2 平面的迹线表示法 22
2.10.1 一般位置平面 23
2.10 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23
2.10.2 投影面的垂直面 24
2.10.3 投影面的平行面 25
2.10.4 特殊位置面的迹线表示法 26
2.11 平面上的直线和点 26
2.11.1 平面上的直线 26
2.11.2 平面上的点 27
2.11.3 平面上的投影面平行线 28
2.11.4 平面上对投影面的最大斜度线 29
第3章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32
3.1 平行 32
3.1.1 直线和平面平行 32
3.1.2 两平面平行 33
3.2 相交 34
3.2.1 直线和特殊位置平面相交 34
3.2.3 直线和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35
3.2.2 一般位置平面和特殊位置平面相交 35
3.2.4 两个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36
3.3 垂直 38
3.3.1 直线与平面垂直 38
3.3.2 两平面互相垂直 40
3.4 距离和角度的度量及综合性作图题 42
3.4.1 距离的度量 42
3.4.2 角度的度量 42
3.4.3 综合性作图题 43
第4章 投影变换 46
4.1 基本概念 46
4.2 换面法 46
4.2.1 基本概念 46
4.2.2 点的换面 48
4.2.3 基本作图 50
4.2.4 换面法应用举例 53
4.3 旋转法 56
4.3.1 基本概念 56
4.3.2 基本作图 57
4.3.3 旋转法应用举例 60
第5章 曲线与曲面 62
5.1 曲线 62
5.1.1 曲线的形成和分类 62
5.1.2 曲线的投影 62
5.2 圆的投影 64
5.2.1 投影面平行面上圆的投影 64
5.2.2 投影面垂直面上圆的投影 64
5.2.3 一般位置圆的投影 65
5.3 圆柱螺旋线 67
5.4.3 回转面 68
5.4.2 曲面的分类 68
5.4 曲面概述 68
5.4.1 曲面的形成 68
5.4.4 非回转直纹曲面 72
5.4.5 正螺旋面 76
第6章 立体 79
6.1 平面立体 79
6.1.1 棱柱 79
6.1.2 棱锥 81
6.2 回转体 82
6.2.1 圆柱 82
6.2.2 圆锥 84
6.2.3 圆球 86
6.2.4 圆环 88
6.3 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 89
6.3.1 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90
6.3.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 92
6.3.3 平面与组合体相交 98
6.4 立体与立体相交 100
6.4.1 直线与曲面立体相交 101
6.4.2 两平面立体相交 103
6.4.3 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 106
6.4.4 曲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 109
6.5 组合体 115
6.5.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投影图 115
6.5.2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117
6.5.3 读组合体三投影图的方法和步骤 118
7.1.2 轴测投影图的性质及两个重要定义 122
7.1.1 轴测投影图的形成 122
7.1 轴测投影图的基本知识 122
第7章 轴测投影图 122
7.1.3 轴测投影图的分类 123
7.2 正轴测投影图 124
7.2.1 正轴测投影图的轴向伸缩系数和轴间角 125
7.2.2 属于或平行于坐标面圆的正轴测投影 126
7.2.3 属于或平行于坐标面圆的正轴测投影椭圆的近似画法 128
7.2.4 非圆曲线和其他面上的圆的轴测投影的画法 130
7.3 正轴测图的画法 130
7.3.1 平面立体正轴测图的画法 130
7.3.2 回转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132
7.4 斜轴测图的画法 137
7.4.1 正面斜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137
7.4.2 属于或平行于坐标面圆的斜二轴测图 137
7.4.3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139
7.5 水平斜轴测图 140
第8章 阴影的基本知识 142
8.1 在正投影图中加绘阴影的作用 142
8.2 阴影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43
8.2.1 阴和影的形成 143
8.2.2 有关阴影的术语 143
8.3 常用光线 144
第9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阴影 146
9.1 点的影 146
9.1.1 点在承影面上的落影 146
9.1.2 点在投影面上的落影 146
9.1.3 点的落影的求法 148
9.2 直线的影 150
9.2.1 直线落影的规律 150
9.2.2 直线在平面承影面上落影的求法 154
9.3 平面多边形的影 157
第10章 平面立体的阴影 162
10.1 平面立体阴影的构成及阴面的确定 162
10.1.1 平面立体阴影的构成 162
10.1.2 平面立体阴面的确定 162
10.2 平面立体阴影的求法 164
10.2.1 棱柱体阴影的求法 164
10.2.2 棱锥体阴影的求法 166
10.2.3 平面组合体的阴影 168
10.3 平面立体组成的建筑形体的阴影 171
第11章 曲线、曲面立体的阴影 182
11.1 曲线和圆的落影 182
11.2.1 常用回转体的阴影 184
11.2 曲面立体的阴影 184
11.2.2 一般曲线回转面的阴影 188
11.2.3 线在曲面承影面上的落影 193
11.3 曲面建筑形体阴影的绘制 195
11.3.1 圆孔的落影 195
11.3.2 柱头的阴影 196
11.3.3 建筑阴影作图实例 202
第12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204
12.1 概述 204
12.2 常用术语 204
第13章 点、直线、平面的透视 206
13.1 点的透视 206
13.1.1 点的透视规律 206
13.1.2 点的透视作图 207
13.2.2 画面相交线的透视特性 208
13.2.1 直线的分类 208
13.2 直线的透视 208
13.2.3 画面平行线的透视特性 212
13.3 平面的透视 214
13.3.1 平面的分类 214
13.3.2 画面平行面的透视特性 214
13.3.3 画面相交面的透视特性 214
第14章 透视图的画法 216
14.1 透视图的种类 216
14.1.1 一点透视 216
14.1.2 两点透视 216
14.1.3 三点透视 217
14.2 透视高度的确定 218
14.2.1 真高线 218
14.2.2 透视高度的量取 218
14.2.3 集中真高线 219
14.3 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221
14.3.1 视线法 221
14.3.2 交线法 222
14.3.3 量点法 223
14.4 透视图画法的应用 225
14.4.1 直线的透视作图 225
14.4.2 平面的透视作图 228
14.4.3 立体的透视作图 229
14.5 透视图的简捷画法 240
14.5.1 直线的分段 240
14.5.2 矩形的分割 243
14.5.3 矩形的延续 244
14.5.4 网格法 246
14.6.1 三点透视的原理 248
14.6 三点透视 248
14.6.2 三点透视的画法 249
第15章 曲线和曲面立体的透视 253
15.1 平面曲线和圆的透视 253
15.1.1 平面曲线的透视画法 253
15.1.2 圆周的透视 253
15.2 圆柱的透视 255
15.3 圆球的透视 257
15.4 螺旋线和螺旋面的透视 258
15.4.1 螺旋线的透视 258
15.4.2 螺旋面的透视 258
第16章 透视图的选择 261
16.1 视点、画面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261
16.1.1 视点位置的选择 261
16.2.1 先确定站点,然后确定画面 263
16.1.2 画面位置的选择 263
16.2 平面图中确定站点、画面的步骤 263
16.2.2 先确定画面,然后确定站点 264
第17章 透视阴影、倒影和镜像 265
17.1 透视图中的阴影 265
17.1.1 透视图中的光线 265
17.1.2 透视图中的光平面、光平面灭线 266
17.1.3 画面平行光线下的透视阴影 268
17.1.4 画面相交光线下的透视阴影 273
17.1.5 建筑形体的透视阴影 277
17.2 倒影和镜像 281
17.2.1 倒影 281
17.2.2 镜像 285